第16章 人生難得幾日閑
- 帶城穿越,我與洪武共春秋
- 刀鋒上的歌
- 2735字
- 2025-02-19 00:35:19
孟巖轉身敲起了門,口中還在不停的喊道:“福伯……福伯……開門吶……本少爺回來啦……”。
半天里面才傳出穿衣服的聲音,也傳來了福伯的聲音:“是少爺回來啦?小環管家……孟六哥……少爺回來啦……”
不一會里面就傳出開門聲,門打開后,小環第一個奔了出來,叫道:“少爺您怎么這么晚才回來啊?晚飯吃了沒有?”在得知少爺還沒有吃晚飯之后,抱怨道:“陛下怎么如此小氣?這么晚了連頓飯也不賞賜?”孟巖笑道:“小環,你可冤枉我們的陛下了……不但我沒吃,陛下、太子,還有幾位大人也都沒吃呢……這樣……正好你和孟六還沒睡……等一會兒少爺請你們吃好吃的……福伯也一起吃點吧?”福伯笑著婉言拒絕。
不一會兒,孟巖孟六小環幾人就吃著孟巖從空間城里拿出的美食,對自家少爺這種能憑空變出美食的本事早已見怪不驚了……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孟巖依舊早早起床,一個人在恢復練習場恢復體質,恢復練習場是孟六在當初買下這個孟宅之時,孟巖就指示孟六專門留下一塊大的場地,并且按照孟巖的指點和要求特意找工匠制作了木質雙杠、單杠、挖出了壕坑、制作了跑道用作恢復前世的特種兵體質,孟巖并將其命名“恢復練習場”?
出了一身大汗以后,孟巖去洗浴間洗了一把涼水澡后,神清氣爽的交代了小環幾句,便信步走出孟府,一個人向外閑逛……
他打算今天閑暇無事,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逛一下六百年前的南京市也就是應天府……
應天府真不愧是明初的京師,街面上宛如一幅鮮活靈動、生機盎然的市井長卷。一踏入街面的繁華之地,剎那間,喧囂鼎沸之聲便如洶涌浪潮般撲面而來。街道兩旁,林立的店鋪鱗次櫛比,招牌幌子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仿若在熱情招攬著過往行人。
綢緞莊內,五彩斑斕的綾羅綢緞在日光下閃爍著迷人光澤,掌柜正滿面笑容地向一位衣著華貴的婦人介紹著新到的蜀錦,那婦人手指輕輕摩挲著布料,眼中滿是欣賞之色。緊鄰的食肆里,炊煙裊裊升騰,濃郁醇厚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勾得人饞蟲大動。店小二肩搭毛巾,在桌案間穿梭忙碌,高聲吆喝著菜名,將一道道熱氣騰騰的佳肴精準無誤地端上食客的桌前。食客們或大快朵頤,或舉杯暢飲,歡聲笑語回蕩在店內每個角落。
街道中央,各類攤販琳瑯滿目。賣糖人兒的手藝人面前,圍滿了孩童,他們睜著圓溜溜的眼睛,滿心期待地看著手藝人用那神奇的小勺,在石板上勾畫出栩栩如生的糖人造型。賣藝的漢子袒露著結實的胸膛,在場地中央耍弄著大刀,寒光閃爍間,引得周圍人群陣陣喝彩。還有那說書先生,手持折扇,口若懸河,正講述著三國里的精彩故事,聽眾們聽得如癡如醉,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開懷大笑。
行人們亦是形形色色,有身著長袍、風度翩翩的文人雅士,手持書卷,邊走邊與同伴高談闊論;有挑著擔子、步伐匆匆的小販,擔子上裝滿了新鮮的蔬果,高聲叫賣著;還有那穿著樸素的尋常百姓,牽著孩子,在熱鬧的街市中悠然閑逛,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幸福。人潮如織,摩肩接踵,車輪聲、馬蹄聲、吆喝聲、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共同奏響了一曲應天府鬧市區獨有的繁華樂章,彰顯著這座都城蓬勃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孟巖興致盎然的一路逛了天界寺,中午在天界寺食用了一頓齋飯以后,下午孟巖依舊玩心不改,一路繼續游玩……到了天色漸黑時分,又來到了應天府最出名的風月場所“秦淮河畔”。
應天府的秦淮河畔,堪稱這繁華都城最為綺麗冶艷之所,仿若一幅濃墨重彩的世俗風情畫,在夜幕籠罩下徐徐鋪展。
河畔兩岸,華燈初上,盞盞燈籠高懸,將河水映照得波光粼粼,似流動的金箔。沿岸青樓酒肆鱗次櫛比,飛檐斗拱在朦朧光影中若隱若現,雕梁畫棟間,彩綢隨風飄動,散發著靡靡的誘惑。
一艘艘畫舫如水中的繁花,悠悠飄蕩在河面。船身裝飾精美,窗欞雕花細膩,絲竹之音從舫中悠悠傳出,或婉轉悠揚,或熱烈明快,與潺潺流水聲交織成一曲醉人的樂章。舫內,紅燭搖曳,輕紗幔帳隨風輕拂。身著綺羅的歌姬們,柳腰款擺,蓮步輕移,舞動著曼妙身姿,彩袖翻飛間,香風陣陣。她們朱唇輕啟,歌聲婉轉,如夜鶯啼鳴,令舫中賓客們如癡如醉。
岸上街道,人流如織。文人雅士們身著長袍,手持折扇,三兩成群,悠然漫步。他們或低聲吟誦詩詞,或高談闊論,眼中滿是對這旖旎風光的沉醉。富家公子們則衣著華貴,前呼后擁,在人群中穿梭,不時被街邊酒肆的熱鬧吸引,駐足觀望。還有那些販夫走卒,雖衣著樸素,卻也被這熱鬧氛圍感染,臉上洋溢著質樸的笑容。
街邊攤位琳瑯滿目,有賣花燈的,五彩斑斕的花燈形態各異,引得孩童們歡呼雀躍;有賣小吃的,香氣四溢,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品嘗。酒肆內,酒香四溢,食客們推杯換盞,高聲談笑。而青樓門前,老鴇們笑臉相迎,招呼著過往行人,鶯鶯燕燕的嬌笑聲不絕于耳。
秦淮河畔,這方充滿煙火氣與脂粉香的天地,在明洪武年間的應天府,匯聚著繁華與喧囂、風雅與世俗,成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風情寫照,承載著無數人的歡樂與夢想,演繹著一場永不落幕的繁華盛景。
孟巖見此場景,心中不由的暗贊:“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古人誠不欺我啊……這首杜牧的《泊秦淮》果真描述出秦淮河畔的風情……”。
想到這里,肚子里突然一陣叫喚,孟巖突然想起自己到現在除了中午天界寺的一頓齋飯,到現在自己還粒米未進呢,又走了一下午的路,已然是餓了……
于是孟巖挑了一家人氣最足的畫舫走了上去,孟巖剛走上畫舫,便見一名畫著濃妝,大約四十多歲的半老徐娘陪著笑迎了上來“公子來了啊……?不知公子……是要吃花酒呢還是……?”
“媽媽有禮了,不知媽媽如何稱呼?學生想問一下,不知今日是有何說道,竟惹得貴舫如此人滿為患啊?”孟巖好奇問道。
老鴇掩口笑道:“公子客氣了,奴家吳小玉,正是這一秤金畫舫的媽媽……,不怕說與公子知道,今日正是小女玉堂春的梳攏之日……故眾多風流才子盡數前來捧場……”
孟巖聽了玉堂春這個名號,心中略一思索心道:“玉堂春……玉堂春……?明朝名妓蘇三的花名不就叫玉堂春嗎?她不應該是正德年間的人嗎?怎的?我穿越一次難道引起了時空錯亂?把原本不該出現在洪武年間的人給弄來了?”想到這里,孟巖拱手笑道:“不知這玉堂春諢名可是姓蘇?小生孟巖,鳳陽生員,聽聞玉堂春大名被贊為秦淮河畔的頭牌,今第一次來應天府便逢此等盛事,自然要一飽眼福啦……”
老鴇吳小玉滿臉堆笑說道:“呦……感情是鳳陽府的孟公子光臨啊……孟公子還請見諒,今日一秤金有個規矩:欲參加玉堂春的梳攏之禮,須繳納五兩紋銀作為門劵……”。
孟巖一愣,隨即無奈的搖搖頭,掏出一錠大約七八兩重的銀子拋給了老鴇吳小玉,吳小玉接過銀子后頓時喜笑顏開,諂媚的笑著將孟巖迎進畫舫內……
花坊內,彩綢飄拂,香風陣陣。琵琶弦音婉轉,歌女朱唇輕啟,曼聲而唱。賓客們或淺酌美酒,或與身旁佳人笑語晏晏,杯盞交錯間,盡顯紙醉金迷之態。孟巖進去后,只見畫舫內處處彌漫著淫靡之氣,眾多生員相公,風流才子個個互相拱手敬酒,相互寒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