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惜哉佳笛,借之愚郎
- 上品寒士:從鑿冰求鱸開始
- 瀟逸神
- 2097字
- 2025-02-13 12:01:00
“犬子不才,尚未與人有婚約。”老爹劉弘笑著說道。
書圣成了自己兒子老師,詢問一下人生大事,那也是正常的,劉弘并未多想。
可是,坐在王羲之旁邊的小女兒王孟姜,卻是聞言羞紅了臉頰。
她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悄悄抬眼看向了正對面的劉浚之。
哪知道,正好又是遇到劉浚之也向她看來。
只是一瞬,王孟姜就感覺臉頰滾燙,仿佛劉浚之的眼中有燙人心扉的熱火一般。
她甚至在心中生出一股想要逃離這一場筵席的感覺,心中不禁埋怨自己的父親。
“阿父,怎么問出這令人羞臉的事情啊,我與劉兄才不過認識三天而已……”
正當王孟姜紅著臉胡思亂想的時候,只聽王羲之大聲對劉弘說道。
“若是元休不嫌,浚之徒兒的婚姻大事,由吾親手操辦,必擇才貌俱佳、伐閱高門之女相配,何如?”
書圣王羲之做媒人,還有這等好事?
老爹劉弘自然是沒有不答應的理由啊。
“若真如此,那愚弟先謝過逸少兄矣!”劉弘端起酒杯,向著王羲之答謝敬酒。
“哈哈,如此一來,那就說定了。”王羲之笑著說道。
他們二人相談甚歡,剛才還羞紅臉的王孟姜,此時卻是感覺一陣無比的失落。
她剛才害羞的神情,全都不見了蹤影,只是剩下滿臉的茫然。
“阿父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想要給劉浚之做媒,娶哪家的女郎?”
“我,那我……”
王孟姜茫然又復雜的心思,令她陷入呆滯當中。
一旁的王獻之見狀,立刻明白了自己小妹的心中所想,不禁感覺有些無奈。
在葛洪道觀的時候,父親一直沒有留意這些事情,專心于談玄論道。
他可是看的明明白白,自己小妹的心思,只怕驀然間是情竇初開了。
“小妹莫慌。”
王獻之悄悄說了一句,算是安慰小妹的脆弱初心。
一聽這話,王孟姜仿佛被大人看穿心思的小孩子,又是一陣難為情。
“七兄胡說什么,我有什么可慌的。”王孟姜傲嬌的撇嘴嗔道。
她注意到對面的劉浚之,那張臉上的表情竟然安穩如常,仿佛根本沒有聽到剛才有關于婚約說媒的事情。
剎那間,王孟姜也好強心大起,絕對不能讓自己在劉浚之面前失態。
多情總被無情惱,誰主動誰就輸了。
這一場接風洗塵的酒宴,一直到了入夜,才終于是散場。
劉宅的規模氣度,雖然比不上瑯琊王氏的山陰別業,但是比葛洪的道觀強的多,至少不會有老鼠。
王孟姜在客房中,幾個侍婢安靜的伺候著,梳洗更衣,皆是有人代勞,但是她現在只覺得無比煩躁。
“好了,你們全都出去吧。”
王孟姜只覺得婢女圍在身邊,令她更加煩擾了。
幾個侍女全都是恭順聽話,立刻小心翼翼退出外面。
王孟姜煩悶心情,在侍女們出去后,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是愈發強烈。
“劉浚之,你怎么沒有一點反應呢?”
“你應該當時就拒絕阿父給你說媒啊!”
“真是個無情的騙子,真是后悔認識你!”
王孟姜喃喃自語,卻也是聲音很小,唯恐讓別人聽到自己的心思。
正在此時,一陣笛子聲音,從夜晚的庭院中傳來,雖然有些細微,但落在王孟姜的耳中,卻是格外的清楚。
她一聽就聽出來了,這是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前兩天剛剛教給了劉浚之。
桓伊善于吹笛,宿有“笛圣”之稱,曲子自然是婉轉動聽。
只是,正在吹奏笛子的人,不夠精熟,略微有幾處吐氣不清的地方。
“果然是劉浚之吹奏的。”王孟姜心中煩躁之情稍退,她僅憑笛聲,便能猜想出劉浚之如今的模樣。
既想要笛聲傳過來,又怕動靜太大,驚擾到旁人,故意壓氣悶聲的模樣,著實有些可笑。
“對了,你吹的笛子,可是我的啊。”
王孟姜忽然想起來,那一晚借給劉浚之笛子后,一直都沒有索要回來。
這音色特點,一聽便是自己那一支金絲竹笛。
“可惡的家伙,不借你了。”
王孟姜一想起剛才的事情,尚未消散的煩躁,便又是升起。
她拿起毫筆,飛速寫了一行字。
“惜哉佳笛,借之愚郎,曲誤幾多,速速歸來。”
她折疊起來后,喚進來一名王家的老仆婦,讓老仆婦拿著自己的親筆信,去把金絲竹笛要回來。
片刻之后,老仆婦并沒有替她索要回來金絲竹笛,只帶回來另一封信。
王孟姜一肚子疑惑和好奇,打開了信看起來。
只見劉浚之幾個字寫道,“曲若不誤,周郎豈顧?”
看罷幾行文字后,王孟姜不禁微微一笑,旋即又嗔罵一聲,“真是不要臉,竟然自比周郎,哦,不對,這是把我比做周郎啊?!”
王孟姜眼睛一轉,旋即又再手書短句幾行……
這一夜,可是把跟在王孟姜身邊的這幾個仆婦給好一番使喚,前后兩院之間,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十趟。
至于結果嘛,反正王孟姜的笛子,一直到了子夜時分,也依舊沒能要回來。
……
次日清晨,書圣王羲之居住在西集瑯琊劉弘宅中的消息,就在錢塘縣傳開了。
各家士族們,在確認此事為真的后,全都是整理衣冠,準備了自覺符合書圣心意的禮物,前來劉宅求見書圣一面。
本縣士族高門已然如此,至于其他寒門庶族們,想要前來拜訪求見的心思,甚至都不敢升起。
‘王與馬共天下’的瑯琊王氏,當世書圣。
這兩個頭銜,哪怕任意一個,都是寒門高不可攀的存在。
但是,對于書圣的敬仰之心,卻并不會因此而湮滅。
錢塘縣的寒門子弟們,全都穿戴整齊,拿出絕佳的儀態姿容,聚集在了劉宅外面,祈求著上天,給他們一個偶然親睹書圣的機會便已經知足。
哪知道,這些因為自我寒微,而姍姍來遲的寒門子弟們,一來到劉宅附近后,才發現一個既驚訝又開心的事情。
比他們來的更早的幾家錢塘縣士族子弟,所有求見書圣王獻之的拜帖,一概全都被退了回來。
管你是什么錢塘士族褚氏、張氏等等,在書圣面前,一概是毫無差別的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