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妙論如驚雷,仙翁書圣驚
- 上品寒士:從鑿冰求鱸開始
- 瀟逸神
- 2005字
- 2025-02-11 09:58:00
“仙翁,此乃瑯琊劉浚之,家住錢塘,乃我新收的愛徒。”
王獻之見狀,指著劉浚之向葛洪介紹道。
劉浚之連忙躬身行禮,大聲的說道:“小子劉浚之,見過仙翁。”
童顏鶴發的葛洪,真的是有幾分得道高人的氣度,令劉浚之不禁有些心神往之。
葛洪點點頭,淺笑道:“逸少素來閑散淡雅,罕有收徒,你既然得入其法眼,想來也是才格俱佳。”
“僥幸蒙得恩師看重,實在不敢承仙翁夸贊。”劉浚之謙虛道。
葛洪知道錢塘縣有一家瑯琊遷來的劉氏,已經猜到劉浚之是中書舍人劉弘的兒子。
“吾曾聽聞鑿冰求鱸之事,可是你也?”葛洪接著問道。
“是。”劉浚之點頭。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葛洪上下打量劉浚之一番,笑著點點頭。
隨后,葛洪邀請四人進入內堂。
在一番閑聊后,王羲之與葛洪很快就進入了討論修行的話題當中。
劉浚之此時才明白,王羲之此行拜訪葛洪,主要就是為了修行養身。
葛洪乃是道家金丹派祖師,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搞內練養氣,外煉金丹的門派。
除了在醫學上有《肘后備急方》等著作,其實在煉丹上更是祖師級別的人物。
在《抱樸子內篇》記載當中,葛洪認為“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耶?”,他認為凡人與修仙者,主要在于一個只吃五谷雜糧,一個需要內服丹藥,再加上內養精元,才能達到飛升脫俗的超然成仙成就。
王羲之與葛洪討論的愈發熱絡,王獻之和王孟姜畢竟是十四歲的少年,對這些修仙丹藥什么的,并沒有興趣,直覺的跟往常一樣,又是昏昏欲睡起來。
劉浚之在旁邊聽著,卻是津津有味。
這倒不是說,他對于修仙吃丹藥感興趣,而是因為在交談之中,葛洪的諸多道家學說,在邏輯上頗有自成邏輯的妙味。
漢末的五斗米道,從張道陵祖師開始,主要走的路線是廣收門徒,而葛洪的想法,則是‘修行者自渡’,主打就是一個信徒自己主動。
葛洪似乎早已經習慣王獻之、王孟姜這種少年人興趣寥寥的狀態,看到劉浚之聽得認真,不禁留意起來。
“逸少佳徒,倒也是有些根骨。”葛洪笑著說道。
年輕人總覺得人生漫長,什么長生修仙,全是遙不可及又虛無縹緲的狀態。
王羲之聞言,亦是驚訝于劉浚之的反應,笑著說道:“浚之,難道也懂修行之道?”
“仙翁,恩師,什么修行之道,小子才疏學淺,并不曾涉獵,只是聽仙翁之言,覺得內有經世濟民之道,其他皆是茫然爾。”劉浚之笑著說道。
葛洪的道教學說,主張為人要戒除貪婪狠厲,功名利祿皆是塵土浮云,但并不介意信徒入世。
正所謂仙凡殊途,各有各的路徑。
對于當今天下大亂之世,葛洪也是有清晰明確的認知,認為亂世當用重典,懲治不法,如此才能凡者得人間仙境,修行者超然于內養外丹。
葛洪聽了劉浚之的話,大為贊許,語氣上卻是調侃著說道。
“浚之所言者大矣,經世濟民,可不是說說而已,若是像老道這樣,只會夸夸其談,乃誤國之道。”
當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葛洪,剛剛以軍功定亂江東,但隨后便是八王之亂的高峰時刻,緊接著又是匈奴攻破兩京、羯胡竊據中原、東晉偏安一隅……
局勢崩潰至此,葛洪自己早就感覺憑借江東這幫子高門士族的家伙,根本沒有什么希望。
難道靠著談玄論道,詩賦書法,就能讓胡人納頭便拜不成?
當然,此等世間紛爭,葛洪心中早已經放下了。
“仙翁所言,在小子看來,有道理,但也有謬誤之處。”劉浚之坦然說道。
葛洪頓時來了興趣,問道:“浚之此話何意?”
當面指說仙翁的話不對,哪怕是王羲之也未曾有過此舉。
剛才還昏昏沉沉的王獻之和王孟姜,霎時來了精神,全都睜大眼睛看了過來。
王羲之則是怕劉浚之年少輕狂,說出什么惹惱葛洪的話,故意板著臉說道:“少年率性,但不可莽撞,浚之……”
葛洪卻不以為意,輕甩塵尾,攔住了王羲之,慈祥的說道:“無妨,浚之只管說來。”
因一言而興怒于人,那就不是他小仙翁葛洪了。
“仙翁言: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耶?”
“仙翁此言甚妙,在浚之看來,人與國類同。人得五谷活,得神藥仙。于國亦如此。國得‘五谷’則存,失‘五谷’則衰。若得神藥,當可興盛。然同理,世上從無永盛之國,亦無永生之人矣……”劉浚之清峻的臉龐上,雙眸開闔,侃侃而談,毫不怯場。
“金丹之術,若求延年益壽,消災解病,則有百利而無害。若求長生飛仙,則如夢幻泡影,恐生禍端。”
劉浚之一番話說完,屋內鴉雀無聲。
葛洪與王羲之,都瞪著眼睛,面露驚異之色看著劉浚之。
他們怎么也沒想到,劉浚之竟以人推國,在金丹之術中,思考謀國之道,又以國喻人,諷金丹長生之道。
半晌,葛洪才開口道:“長生之言,暫且不論。浚之,你方才所言國之‘五谷’,何解?”
劉浚之想了想,道:“國之根本,為民。于國而言,民安如‘五谷’,民富如‘神藥’。”
“民安為‘五谷’,民富如‘神藥’……”
葛洪與王羲之細細推敲劉浚之這句話,對視一眼,兩人眼眸中的光芒愈亮。
劉浚之此言很好理解——民弱國衰,民安國活,民富國盛!
這番言論,越品越妙。
但葛洪和王羲之,總感覺這話雖妙,也空,他們看著神情淡然自若的劉浚之,都意識到,劉浚之胸中所覺,恐怕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