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漢城舊事

沿著滾滾的漢江之濱,一座名為漢中的古老城市坐落于此。漢中,是高祖劉邦的起兵地,是漢文化的萌芽地,是漢帝國的前身,也是漢民族的正源。

千年來,漢中這個在泛黃史書中出現過無數遍的名字,一次次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記。

遙望西周末年,傾國傾城、致使幽王甘愿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就出生于漢中南鄭一帶。

秦末農民揭竿而起,舊貴族紛紛復辟。劉邦則被項羽封為漢中王,至今在漢中仍留有韓信拜將壇、褒河棧道、古漢臺等歷史遺跡。

等到楚漢爭雄落下帷幕,運籌帷幄的謀士張良被封為留侯,正是在漢中留壩。兩漢帝國繁榮昌盛,出使西域的博望侯張騫、發明造紙術的蔡倫,都分別出生于漢中城固與洋縣。

東漢末年分三國,漢中更是天下豪杰的必爭之地。先有張魯虎踞漢中,后有劉備稱漢中王,繼而黃忠于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又有張飛獲封候于漢中西鄉。而最令人遺憾的,便是武侯之死。諸葛丞相也隨著棺槨葬在了漢中勉縣。

近代以來,漢中亦是紅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以陳潛倫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組織成立了紅二十九軍,在川陜一帶進行著早期革命。

可以說,漢中的故事就是漢人的故事。漢中不僅擁有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更擁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底蘊。

而我的祖父,就出生于漢中。準確來說,是出生于1942年的HZ市城固縣博望鎮徐家園村,毗鄰張騫墓、貫穿于平坦無際的田野。

我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信鬼神,更不信玄學之說。但自小生活在博望侯墳邊的人們,也許真的有一些天命——或是耳濡目染。

1942到1949年間,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都取得了勝利。然而那時祖父的年齡很小,對社會變革的記憶并不清楚,因此我無法通過祖父的口述來還原那段歷史。但我相信,在1945年與1949年兩個節點上,漢中當地也一定是歡騰一片。

祖父十四歲那年,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不幸去世。祖父說,當時他的父親是患上了風寒,但由于醫療條件不發達,致使病情愈發嚴重。咳喘、發熱以至于驚厥。我猜想,這種病癥可能源于某種早期的流感病毒。

舊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的生活環境也十分艱苦。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常常會設想,倘若當時有一粒抗生素,那么后面幾十年的一切是不是都會朝著另一個軌跡發展?

祖父那時年紀尚小,卻正值青春意氣之時。曾祖父去世后,祖父曾將請來的郎中推下田坎,因為在他的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父親的死的。他認為,一定是郎中的醫術出了問題。

由此一段簡短的記憶,不難看出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率真且有脾性的青年。這種性格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都伴隨著祖父,有時為他帶來了幸運,有時也不免成為了一些阻礙。

祖父的父親過世后,一家的重擔便落在了他的母親身上。我的曾祖母,雖然我素未謀面也很少聽聞,但我始終對她抱有暗暗的敬意。這個平凡的農村女人,將祖父以及三個兄弟、兩個姐妹拉扯成人。其中也不乏很有出息的后輩。

什么是獨立、自由、強大的女性?我想,大概就是幾十年前的那種紅色標語:“婦女能頂半邊天”,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身母親。

祖父是一家中的老三,上面有一位姐姐和哥哥。曾祖父去世后,祖父的姐姐和哥哥便早早擔起了撫養家庭的重任,而祖父則在當地舊時的學堂校園里求學。文化,是改變他們命運的關鍵鑰匙。

十年寒窗終得報,百里喜傳久歡笑。

在那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年代里,祖父一家啃過草根樹皮、吃過觀音土,唯獨沒有放棄過學習文化知識。

祖父非常喜歡讀書,在沒有網絡和各式各樣的娛樂產品的年代,書籍是孩子們獲取知識與快樂的難得途徑。

祖父說,自己常在放學途中手捧小人書、連環畫。諸如秦瓊賣馬、三國演義、西游水滸……這些都是祖父反復閱讀揣摩過的經典名作。

那時還很少有高中、大學,初中畢業后成績最好的人會優先選擇上中專。而祖父憑借手不釋卷的功夫,終于考入了當時當地的名校:城固師范。

按祖父的年齡推算,讀師范時大約是1957年到1962年之間。彼時的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又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更迭的關鍵時期,普通農民連衣食飯飽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據我所知,幾十年前讀書考上學后,多數人都會選擇商、醫、師等職業。也正是這一批前輩們,哺育了中國騰飛的四十年的中堅力量。

祖父選擇去師范讀書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師范學生管吃管住且減免學費,畢業之后還會分配工作。這對于當時壓力極大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抉擇。

據祖父口述,他的數學很不錯。我和堂姐幼兒園及小學時的數學,祖父也時常給予我們教導。

由于祖父的父親逝世很早,家中又有六個孩子需要開銷,所以祖父一家的生活十分貧苦。很多時候,連一碗熱騰騰的飯菜都是奢求。

祖父讀師范時,學校會定期分發一些一些糧油和面饃,祖父從來不吃這些難得“美味”,而是把它們攢起來,到周末時帶回家給弟弟妹妹們改善生活。

十七八歲的年紀,卻扛起了大梁。這份回憶在祖父看來,既苦,又意義非凡。每一段艱辛,都會使人成長與強大。無不從里里外外塑造著一個人的個性與品質。

幾十年前的愛情是什么樣子的?電影里常演繹得十分動人,而現實總是不會那么甜蜜,興許會有些遺憾和含蓄。

祖父身高175厘米。聽祖母說,他二十多歲時還長了個兒。那時候,這個身高已然鶴立雞群。加之英俊端正的外貌,祖父在師范學校里備受青睞與關注。

祖母曾笑道,祖父上師范時,有許多女同學把自己的布匹、糧食送給祖父。在那個慢節奏、含蓄、困難的年代,這些行為顯然是對祖父的示好與追求。祖父則打趣道,自己年齡小什么也不懂,只當是人家一片好心而已,現在想起覺得甚是可惜。

女同學們會湊錢、湊票,給貧寒的祖父買生活用品,鍋碗瓢盆、小說圖書。前些日祖父談起時,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來那句“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對比現今花花綠綠、燈紅酒醉的快節奏社會,我不禁對祖父的少年經歷有了種隱隱的向往。

祖父和祖母的相識很平淡,也極具時代色彩。祖父在讀完師范后被分配到了西鄉縣的兩河口工作,十九歲的他英俊高大又兼書生氣質,于是十里八鄉最出名的媒人便前來為爺爺的婚事牽線。

祖父去往西鄉,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些事情我會在今后一一講到。接下來的記述,我將從我的祖母展開。

祖母也是城固博望人,生于1944年的張村,姓王,家里是一對姐弟。祖母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也讀過一些書,年輕時曾在人民公社做過記工分、打算盤理賬等工作。

即便來源于媒人的引見,也不妨礙祖父對祖母的一見鐘情。很快,這門婚事就被敲定了下來。

往后六十余年里,祖父對祖母的愛和關心從來分毫未減。在伯伯們與父親的記憶中,祖父和祖母從未有過爭吵。而在所有人的印象中,祖父都非常愛祖母,對她呵護有加、耐心至極。

直到不久前祖父病倒,醫生通知他住院,祖父仍執拗不肯。不住院是祖父的頑固,也是他對祖母的深深的愛。祖父怕祖母一個人晚上在家睡覺會害怕,也擔心祖母在醫院會染上流感。還有更多的事情,我會在后面的書中陸續談及。

很難想象,一段跨越六十多年的愛情,一段媒人牽線而成的婚姻,居然能夠在如今這個時代中令人贊嘆、感慨不已。

沒有人知道祖父為何如此愛祖母,更沒有人懂得該如何維護一段六十余年的愛情。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似乎六年的愛情都寥寥無幾、彌足珍貴。

在大家的記憶中,祖父與祖母和諧一生、如膠似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從未有過任何裂痕或渣滓。這既源于祖父的責任和愛,也源于祖母的賢惠溫柔。

不知聽誰提過,似乎祖母曾與祖父的母親、我的曾祖母關系不是很好。往事如煙如塵,其中細節早已無法追究。但我想,可能是因為曾祖母是一個剛烈要強的女人,畢竟她獨自將一眾孩子拉扯成人,而祖母則是個內斂少言的女人,所以導致了她們的性格不合。

但總之,祖父祖母的婚姻與愛情,足以讓我們每個人都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祖父從城固師范畢業后,本可以成為一位人民教師。但由于時代因素,最終被分配到了西鄉縣兩河口鎮做文書。沒有成為教師,也許是少年志向的遺憾,但從后來的經歷而看,這其實是很幸運的結果。

西鄉縣,是我的家鄉,是我出生的地方。與城固縣交界,隸屬牧馬河水域。相較于城固的一馬平川,西鄉除了縣城外便多是深山老林。

西鄉縣西南與四川交界,幾個大鎮同巴山山脈一道溝壑縱橫。而祖父所工作的兩河口鎮,更是西鄉縣最偏遠的鎮之一。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距離的阻礙也被無限放大。

據祖父說,步行是最常用的交通方式。

打開高德地圖,從現代發達的公路步行,城固博望到西鄉兩河口的距離是138公里。而祖父曾無數次帶著幾日幾夜的干糧徒步穿越大山走過這段路程。

兩河口鎮,坐落于西鄉的東南方向。與鎮巴縣接壤,屬于巴山山脈。幾十年前的兩河口鎮人煙稀少、鳥獸眾多,去往那里除了要克服交通的阻礙,還需當心隨時出現的狗熊野豬等。

現代的道路交通十分發達,饒是如此,去往兩河口也需大費周章。山路崎嶇、蜿蜒曲折,一條條公路如同蟒蛇般纏繞在大山身上,分外妖嬈。

而在祖父的口中,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似乎是一件最平常的事情。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肇庆市| 札达县| 九台市| 永兴县| 兰坪| 岐山县| 金阳县| 松江区| 九龙坡区| 乡城县| 遵化市| 渑池县| 新竹市| 江达县| 灌阳县| 玉树县| 花垣县| 海伦市| 越西县| 平远县| 杭锦后旗| 东至县| 喀什市| 明星| 三都| 平遥县| 大埔县| 渝中区| 湖南省| 松滋市| 云南省| 通城县| 来安县| 烟台市| 遂昌县| 德令哈市| 台州市| 周至县| 邛崃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