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這片被商業化浪潮席卷的土地上,李大炮懷揣著對傳統春節習俗的一絲眷戀,決心去探尋那些記憶深處的年味。
他首先想到的是拜年。以往,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便會穿上新衣,挨家挨戶地串門拜年。孩子們跟在大人身后,嘴里喊著“新年好”,那清脆的童聲能驅散冬日的寒意。每到一戶人家,主人都會熱情地拿出瓜子、糖果招待,大人們則圍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分享著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鄰里間的情誼在這一來一往中愈發深厚。
可如今,當李大炮出門準備拜年時,卻發現街道上冷冷清清。偶爾遇到幾個行人,也都是行色匆匆,手里還捧著手機。他來到隔壁鄰居家,按響門鈴,鄰居打開門,臉上掛著禮貌性的微笑,還沒等他開口拜年,鄰居就晃了晃手中的手機,笑著說:“大炮啊,拜年微信里都發過啦,心意收到!”說完,便匆匆關上了門,留下李大炮站在門口,一臉尷尬。
回到家,他打開手機,果不其然,微信里滿是各種拜年的消息,還有一個接一個的紅包群。大家在群里瘋狂地搶著紅包,發著各種拜年的表情包,熱鬧非凡??蛇@種熱鬧,卻讓李大炮覺得無比空洞。他想,難道現在的拜年,就只是動動手指,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發幾個字、搶幾個紅包嗎?真正面對面的問候、心與心的交流,都到哪里去了?
下午,按照以往的習俗,村里會組織舞龍舞獅表演。那可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節目,也是春節里最熱鬧的場景之一。李大炮還記得,小時候,為了能占到一個好位置,他總是早早地拉著小伙伴們去村口等候。當舞龍舞獅的隊伍出現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舞龍者們身著鮮艷的服裝,上下翻騰,手中的巨龍仿佛活了一般;舞獅者則身手矯健,獅子在他們的操控下,時而跳躍,時而翻滾,做出各種憨態可掬的動作,引得觀眾們陣陣喝彩。
然而,當李大炮趕到表演場地時,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大跌眼鏡。原本的舞龍舞獅表演,變成了一場“環保煙花秀”。在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前,人們整齊地站成幾排,屏幕上播放著絢麗多彩的煙花綻放畫面,旁邊還配有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特效。主持人拿著話筒,在臺上大聲喊著:“大家看,這是我們為了響應環保政策,特別舉辦的環保煙花秀,既環保又安全,還能讓大家感受到春節的氛圍!”
人群中,一些年輕人拿著手機,對著屏幕不停地拍照、錄像,發著朋友圈。孩子們則一臉茫然,他們顯然對這虛擬的煙花秀提不起興趣,在一旁吵著鬧著要去看真正的舞龍舞獅。李大炮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無奈。他想起小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追著舞龍舞獅隊伍跑的場景,那是多么真實的快樂啊。而現在,這些傳統的習俗,都被所謂的“創新”和“環?!彼〈兂闪艘粓鲂问街髁x的表演,只剩下一個空洞的文化符號。
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準備看春晚。這曾經是春節必不可少的節目,一家人一邊看節目,一邊聊天,其樂融融??山衲?,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不在電視上。父母低著頭玩著手機,搶著各種紅包;親戚們則在一旁小聲地討論著明天的行程,或是互相攀比著今天收到的紅包金額。電視里的春晚節目熱鬧非凡,可房間里的氛圍卻顯得有些冷清。
李大炮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萬千。他意識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的習俗雖然在不斷地變化,但那份最真摯的情感、那份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流失。這些被形式化的習俗,就像失去了靈魂的軀殼,看似熱鬧,實則空洞。他不禁問自己,在追求現代化和便捷的同時,我們是否真的失去了太多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