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家長這樣做1:直擊痛點的40問
- 戴東
- 1760字
- 2025-02-11 17:01:46
07 粗心忽視型
光明網曾經發布過一組數據:在對1511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家們得出一個結論,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被忽視”中,“被忽視”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最大。
數據顯示,“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被忽視”四大暴力行為對抑郁的預測結果β值分別為0.17、0.14、0.06和0.37,對焦慮的預測結果β值分別為0.19、0.15、0.02和0.30,這些數據表明“被忽視”導致兒童抑郁、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對于這樣一個調查結果,也許很多人是感到吃驚的。忽視,居然比身體虐待、情感虐待,甚至性虐待更嚴重?確實是這樣的,千狠萬狠不如不理你狠呀!忽視對孩子的精神傷害是伴隨孩子一生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出生以后,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家庭環境,而最初的社會關系就是親子關系。親子交往不僅影響著孩子以后社會交往的能力,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重要他人”,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的過程中,對其最具影響力的人。重要他人的態度及行為舉止,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的作用。每個人最初遇到的“重要他人”往往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那么孩子一生都會尋尋覓覓,在人際關系中處處碰壁。
有這樣一個孩子,從小由保姆帶大。父親常年周旋于政治場,母親忙于社交應酬,對他基本不管不顧。不管不顧到什么程度呢?據說,他在上學期間給母親寫信,母親從來不回信;他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間,母親只寫過兩封信給他,還不是對他噓寒問暖的信,而是家里的報喪信。他曾在自傳里這樣描述母親:“我的母親,她于我就像閃耀著光芒的晚星。我如此愛她,即使隔著不可企及的距離。”父母在他童年時期對他長期的冷落忽視,導致他從小就沒有建立堅固的內在自信。后來即便他功成名就,成為英國最偉大的首相和演講家之一,他也仍然覺得“我的成就極多,到頭來卻一事無成”。他就是溫斯頓·丘吉爾。
我們都知道,丘吉爾在大眾心中的形象是堅硬剛強、無所畏懼、絕不屈服的。他卻說,他的心中總有一條叫抑郁癥的狗,一有機會就會咬住他不放。可以看出,丘吉爾就是一個從小被忽視的孩子,這種長年累月的情感忽視,是他身患抑郁癥的源頭。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聯結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聯結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聯結,孩子或許仍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家長長時間對孩子的忽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冷暴力,孩子長期在這種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心理上會遭到很大的傷害。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需求,會讓孩子的內心需要得不到滿足,甚至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自卑心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過于退縮,不愿主動。有的孩子也會像家長一樣,對人缺乏關心和熱情,忽視他人。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要么壓抑自己的情緒,性格憂郁;要么容易情緒失控,十分沖動。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行為,尤其是對于孩子錯誤的行為不加以制止,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
為人父母,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還得讓孩子身心健康。
每個孩子接觸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父母都要陪伴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就要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以他最看重的方式去幫助他。
愿家長們能放下手機,陪一陪孩子,哪怕只是在他玩的時候,靜靜地看著他。起碼,孩子知道你在陪伴他。愿家長們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面對哭泣的孩子,請抱一抱他,讓他明白,不管自己快樂還是悲傷,父母都是愛著他的。當孩子犯錯時,要及時地制止他,并告訴他正確的行為。家長對于孩子的正面引導,對于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積極回應、充分尊重、糾正錯誤、溫暖接納、正確陪伴,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更加獨立,善于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充滿自信,善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