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贏在頂層設計
- (新)高建華
- 1752字
- 2025-02-11 16:48:08
◎如何擁抱互聯網時代
目前,很多企業都是競爭導向,總想打敗對手,所以一些人喜歡探討互聯網老二能否打敗老大的問題,這是一種好戰的思維,總是想著要么維持自己的老大地位,要么把競爭對手拉下來,自己成為老大。這是“皇權思想”在作怪,以為成為獨一無二的供應商,就實現了壟斷,就掌握了話語權,就可以讓客戶臣服。這種“有我沒他”的思維模式限制了部分企業的健康發展。企業之間為什么不能和平共處?各做各的目標市場,各有各的特色,從競爭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不是更好?為什么非要爭老大?看看寶馬、奔馳,他們誰是老大?誰都是,誰都不是,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所選定的目標客戶心目中的首選,這就是小眾思維,為目標客戶創造獨特價值,這才是正路。要知道市場經濟的終極狀態是有限選擇,各有特色!
我從1996年開始做市場營銷戰略的培訓,到現在已經講了近30年了,可是大家對市場營銷的理解還是沒有到位,大多數人沒有真正理解4P的內涵,更沒有做到4P的均衡發展,大家把關注點放在市場宣傳(promotion)和渠道建設(place)上面,而忽視了產品創新(product)和市場定位(pricing),多少有點本末倒置。就是小米和360,也同樣沒有擺脫這種傾向。模仿、跟隨,有些人甚至走向了山寨化的不歸路。很多企業信奉“差不多就行”,認為傳統的營銷4P之首——產品就是做一個跟別人一樣的同質化產品,這是大錯特錯的誤區。真正的產品應當追求差異化創新,是基于利他理念做出的一款令消費者無法抗拒的極致產品。真正的產品能夠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當然這里說的產品是指完整產品,既包括核心產品(功能與性能),也包括外圍產品(服務與配套),還包括外延產品(感覺與體驗)。企業只有把產品做到極致(即遠遠超越對手,讓對手無法接近),才能贏得粉絲,甚至信徒。
當然,要做到讓客戶追捧,就要聆聽客戶的聲音,過去我們做產品創新時,有標準化的流程和節點,一共要跟客戶有五次正式的互動:從市場調研到產品概念,從概念測試到產品定義,從雛形設計到客戶試用,從第一批樣品到小批量試產,我們始終讓選定的目標客戶全程參與,提供反饋意見,以確保產品功能、性能、外觀、體驗、操作達到或超越客戶的期望值。在這方面,傳統企業基本上沒有體系和流程,而小米卻做得非常出色,與傳統企業相比,有了質的飛躍。蘋果開發一款產品要5年,而小米只需要半年,為什么呢?因為小米強調快,用的是巧勁,是微創新。
總之,從營銷4P的角度看,360通過免費模式把定價做到了極致,小米通過模式炒作把宣傳做到了極致,騰訊通過全民微信把渠道做到了極致。但是,企業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運氣上,有誰能保證買彩票就可以中大獎?有誰可以在賭場一直贏錢?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當前,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的行業之一就是IT行業,所以這個圈子里的人的思維方式與其他行業的人不同,自然走在了各行各業的前面。
IT行業競爭充分,客戶選擇余地多,高層次人才密集,是一個典型的以白領員工為主導的行業,所以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環境寬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這種文化氛圍內,年輕人的創新熱情得到了釋放和發揮。
其實,在大家看來超級成功的企業都有其偶然性,就算你掌握了他們90%的成功秘訣,也不會成為超級成功的企業,因為那10%的機密才是成功的關鍵,只不過他們永遠不會告訴別人。不管哪個專家分析成功企業的案例,那都是局部的、片面的。所以不要總想著成為別人,只有堅持做自己才會成功。成功者的經驗可以借鑒,不可以照搬,可以學習,卻不可以迷信。
我堅信,一家沒有頂層設計的企業肯定走不遠,即使能取得短期的輝煌,也不會持久,那種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看不清未來,半年之后的市場情況都無法預測的人一定是短視的,他們會為對戰略規劃的誤讀和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付出代價。在我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中,騰訊公司是有頂層設計的,也是行事最低調、說話最保守的一家企業,他們是那種多干少說的類型,盡管他們沒有告訴大家將來怎么做,但是我相信他們自己一定很清楚。
只要踏踏實實地把基礎打好,基于利他的理念去善待客戶,把市場營銷的各項工作做好,給客戶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優質產品,企業就有希望。一家企業在學習優秀企業的做法時,首先,要搞明白別人這么做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即為什么這樣做;其次,要知道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明白什么情況下才能做;最后,要根據行業,對企業自身特點進行評估,懂得如何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