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AI融合全景圖
- 王志勤 劉曉峰 沈嘉 吳曉波 劉亮 彭木根
- 1514字
- 2025-02-07 17:41:08
前言
5G與AI(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生產、生活等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5G提供了萬物互聯的廣泛連接,基于AI的各種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一方面,5G不斷引入基于AI的算法和解決方案,不斷提升5G網絡的性能,為5G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智能維度;另一方面,5G也不斷擴展AI的應用場景和空間,高速、低時延的連接使能了更多基于AI的應用。兩項技術的深度融合也將進一步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成為構建未來信息社會的基礎。
5G國際標準處于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已經完成R15和R16版本的制定,R17版本制定也將完成。在5G的初始設計階段,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并沒有基于AI進行空中接口的設計。在5G國際標準的演進過程中,5G的核心網不斷考慮引入智能化單元,支持基于AI的各種應用;在無線網側,5G也開始了基于AI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標準化工作??傮w看,基于AI的智能化增強可以在多個維度提升5G網絡性能,已經成為5G網絡演進的核心方向。
隨著5G網絡的廣泛部署,5G網絡中也承載了大量的AI相關數據。AI應用所需的數據和模型也對5G網絡的傳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AI應用相關模型大小一般在百兆及以上量級,同時,AI相關的模型訓練和傳輸可以分布在多個網元聯合進行。為更好地匹配各種場景下的各種AI應用需求,5G網絡也需要考慮進行相應的增強,使得各類AI應用可以更好地部署與使用。5G與AI技術的持續融合為我們的生產生活開啟更多的可能。在醫療、教育、交通、家居、港口、環保等多個領域,結合AI的各類應用隨著5G的廣泛部署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本書圍繞5G的演進,從各個角度對5G與AI的融合進行深入的探討。第1章對5G和AI技術的發展和融合進程進行整體的描述與分析。第2章著重介紹5G與AI融合中涉及的基礎理論。第3章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對5G無線側引入基于AI的各種技術進行詳細的探討。第4章圍繞智能化網元對5G核心網側支持AI的架構進行介紹。第5章結合AI模型及相關數據的特點分析5G網絡需要考慮的增強。第6章根據5G和AI結合帶來的各種應用,對5G和AI融合對未來生產、生活的影響進行展示。第7章對未來6G與AI融合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全書的內容涉及5G與AI的基礎理論、典型用例、網絡架構、國際標準演進、網絡傳輸需求、整體愿景等多個層面。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第1章對5G與AI融合整體圖景和涉及的相關概念進行了闡述,第2章到第6章對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等各個層面進行詳細的介紹。在實際的撰寫過程中,本書結合了移動通信與AI基礎理論、學術研究最新進展、國際標準的演進和實際應用情況,整體呈現5G與AI融合的全景圖。
本書的撰寫依托IMT-2020(5G)推進組,匯集了多名工作在5G與AI領域的一線專家的辛勤工作。王志勤負責全書組織架構和統稿。劉曉峰負責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部分內容和第7章撰寫工作。彭木根、魏貴明、趙中原、江甲沫、劉慧、李陽、周偉、韓凱峰等負責第2章的AI基礎理論部分撰寫工作。劉亮、田文強、楊昂、王園園、徐志坤、孫鵬、陳為、艾明、曹亙、王偉、牟勤、何睿斯、趙中亮、高音、許立香、王翯等負責第3章剩余部分內容撰寫工作。吳曉波、李愛華、趙嵩、劉佳一帆、秦鵬太、劉樂、李大鵬、王胡成等負責第4章撰寫工作。沈嘉、王四海、楊寧、張治、許陽等負責第5章撰寫工作。魏貴明、徐菲、杜瀅、曹一卿、王海寧、于小博、喬雷、張秋生、雷藝學等負責第6章剩余部分內容撰寫工作。魏克軍、焦慧穎、閆志宇、沈霞、徐曉燕、朱穎等負責內容修訂和部分章節撰寫工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5G國際標準化節奏有所放緩,但是在馬上就要到來的5G-Advanced中,5G與AI的融合將得到加速的發展。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對書中內容進行相應的修改與補充。對于本書存在的不當之處,敬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