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我從江津長風回到公司,于JLP區謝家灣公司老區的廠史辦開始新的工作,正式開啟了軍品公司十年史以及建設集團第二部發展史的編纂事宜。考慮到這兩部廠史都將由我一人承擔編纂任務,經過慎重思考,我決定先用兩年時間,集中精力完成《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十年史(上篇)》(2009.7—2014.12)的編纂工作。而第二部廠史《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史》(1991.1—2009.7)的編纂計劃,則初步定在2017年初著手開展,并期望能在我2019年6月退休之前完成全部編纂工作。
基于上述規劃,我精心制定了“十年史編纂實施方案”以及“工作推進表”。以《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十年史》作為重要參考藍本,緊密結合公司軍民分立之后的改革發展實際歷程,針對體例結構、內容編排、敘事重點、突出特色等多個關鍵方面,認真擬定了十年史目錄。4月初,積極組織公司各單位編寫人員參與培訓,并召開了編纂工作布置會,自此,在公司范圍內全面拉開了資料收集工作的序幕。
9月伊始,各單位的資料陸續匯聚到廠史辦。然而,不得不說,各單位上報的資料在質量方面存在一定需要提升的空間,缺漏之處較多,統計數據的口徑也較為繁雜多樣,這使得主要章節的編纂工作面臨較大困難,想要保證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更是頗具挑戰。但為了對歷史負責,作為主編的我,秉持嚴謹態度,無奈之下只能采用最為原始的方法,從公司幾年來的辦公會記錄、上會資料、工作筆記、各年度公司總結、各單位總結、各單位報告、內部簡報、職代會、黨代會報告、公司工作會材料、公司班子巡視材料、上級會議交流材料等海量的材料中,進行仔細梳理、摘取,并與各單位提供的資料相互印證。雖然這一過程工作量極大,且十分勞累,但也正是通過這樣的努力,確保了編纂工作能夠按照既定計劃穩步推進。
2015年國慶節假期結束、恢復上班之后,公司領導打來電話,委婉地表示廠史編纂工作需暫停一陣子。自10月12日起,領導希望我回到巴南新廠區工作,主要承擔職代會行政報告的起草任務。
我平靜地接受了領導的安排,心中并未涌起那種受寵若驚之感。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雖說也曾偶爾有過某些高光時刻,可屬于我的奮斗時代畢竟已經悄然結束了。算起來,我離開單位的核心工作圈子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在這期間,我早已按規定上交了密鑰以及涉密筆記本,移交了涉密電腦、涉密電話,也順利辦理了脫密手續。同時,手機里上級領導與總部機關的電話號碼都被我一一刪除,并且退出了公司內部和外部的各個工作群。如今領導再度需要我,想來不過是希望我在這特定任務中,短暫地充當一個輔助角色罷了。畢竟一線與二線工作存在明顯差異,公司的主流社會大概率已不再有我的立足之地。曾經的下屬們,也沒有義務再聽從我的調遣,單位當下所發生的諸多事務,也確實與我關聯漸少。既然已不在那個職位上,自然不應再過度操心相應的事務,我需端正自身心態,明確自己的位置。回到單位后,少管閑事,少說閑話,對于所見之事,都應保持平和看待的態度,倘若別人沒有主動詢問,就盡量少發表意見,只需專注地敲擊鍵盤,完成手頭的稿件撰寫工作便好。
在此期間,從10月12日至23日,我還接受安排,負責起草集團公司對公司領導班子任期考核所需的班子三年工作匯報材料。整個過程中,依舊需要參加各類相關會議,收集并梳理消化各式各樣的文件、會議紀要、工作總結、匯報材料、上報文件、經驗介紹以及當年發表的理論文章等豐富資料。而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職代會報告的起草工作中,一直持續到2016年1月26日。值得一提的是,1月23日,重慶主城區迎來了一場極為罕見的大雪。從凌晨到中午,雪花如靈動的精靈,紛紛揚揚,在天際肆意飛舞。地勢稍高之處,地面積雪潔白一片,仿佛一幅靜謐而美妙的畫卷,緩緩鋪陳開來。那天恰好是周六,我因在公司加班修改職代會報告,看到廠區內的積雪直到下午才緩緩融化。
2016年1月27日,職代會報告定稿后,我返回廠史辦繼續廠史編纂工作。對照編寫目錄分門別類對上報資料進行了匯總和篩選。逐一找出篇目空缺或篇目不全的地方進行查漏補缺、編排和鑒別。3月開始,按照編纂計劃,進入文字編纂。至12月,完成了33萬字的《建設工業集團十年史(上篇)》的初稿,并呈報公司黨政領導審閱。第一階段的編纂計劃按時完成。
2017年初,我按計劃開始編纂第二部廠史《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史》(1991.1—2009.7)。這部廠史的編纂工作是由我十二年前一手一腳啟動并全面策劃的,按照當時的計劃,在完成了前期的部分基礎工作(只收集到1991-2007年的廠史資料)后,由于企業整體搬遷的影響,公司于2008年撤銷了廠史編纂機構,暫且停止編纂工作,對收集到的還未來得及進行系統整理匯總的各單位資料進行了封存。由于時間久遠,公司幾年來經過了整體搬遷、軍民分立,機構、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資料的補充收集、核實和總纂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月,按照《建設集團發展史(1991-2009)》的篇目,我開始整理規納2007年之前原公司發展史研究辦公室收集的各單位資料,逐一找出上報資料不全、統計數字不準、篇目空缺或遺漏篇目較多的地方進行鑒別登記,制定了查漏補缺一攬表。2 -3月,我開始進行2008-2009年廠史的補充資料收集工作,先后到軍品公司辦公室、檔案室、保密辦、計劃部、財務部、黨群部和重建摩公司辦公室、檔案室等多個單位收集基礎資料,聯系走訪了部分原公司退休領導、中層領導等人員進行訪談核實相關史實,總算補充收集了這兩年的基本資料。
在此基礎上,我參照65萬字的公司首屆廠史《國營第二九六廠史(1889-1990)》,結合面臨的實際,制定了《分階段總纂方案》,計劃以后幾年每年要完成總纂稿30萬字以上。在方法上注重提高效率,先編纂完成資料收集較為齊全的篇目,再對資料收集不全、遺漏較多的篇目進行攻關。為尊重歷史,計劃總體上對軍品公司的所涉篇目盡量寫全,以對接《建設十年史》,使軍品公司的歷史不斷檔。在重建摩公司2008-2009年補充資料的收集上,力爭主要篇目盡量收集,對涉及到支柱民品摩托車和空調壓縮機的枝節篇目,實在收集不了的進行略寫。4月開始,進入《建設集團發展史(1991-2009)》的總纂。至12月編纂完成了初稿34.5萬字。
2018年,由于資料缺漏較多,采取了邊寫邊補的方法,當年編纂完成了初稿41.6萬字,累計達到76.1萬字。至2019年5月底,又編纂完成了初稿23.8萬字,累計達到99.9萬字,6月初,我將《建設集團發展史(1991-2009)》總纂稿呈交公司黨政領導審核。至此,全面完成了的兩部廠史的編纂計劃。
在我職業生涯逐步邁向尾聲,即將告別工作舞臺的這幾年時光里,我始終堅守崗位,絲毫未曾對工作有過一絲懈怠。在全力投身廠史編纂工作的進程中,我亦依照公司的規劃與安排,積極參與并努力做好各項力所能及的企業文化相關工作。
2015年,正值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節點。從7月至9月期間,受公司的安排,我先后接待了重慶日報、重慶商報、重慶時報、武漢晚報、中央電視7臺、九龍報等眾多媒體的采訪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我精心編寫并提供了有關建設抗戰史實的資料,字數累計達6萬余字,同時還提供了諸多珍貴的歷史照片等廠史資料。不僅如此,我還積極參與組織了針對新進公司大學生的廠史教育活動,并在抗戰山洞現場進行細致的講解。到了10月,經公司推薦,我參加了重慶黨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的成立大會,在會上我榮幸地被選舉為研究分會理事,自那之后,我也多次積極參與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
2016年2月和6月,我分別向正在開發公司原址抗戰山洞的JLP區房管局和JLP區文管所編寫并提供了公司抗戰資料。這些資料內容是我根據檔案史料匯編,同時還附上了幾十張珍貴的工廠老圖片。并應邀參與了兵工抗戰遺址博物館籌建的座談活動,并在活動中細致地介紹了工廠的抗戰歷史情況。期間,面對幾批前來國務院批準的抗戰山洞工廠遺址參觀的領導以及媒體朋友,我也積極承擔起講解介紹的任務,力求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生動呈現。不僅如此,多次在JLP區宣傳部、文聯、作家協會所組織的抗戰山洞工廠遺址參觀、采風活動中,我同樣熱情地進行講解介紹工作。
同年4月,我加入了CQ市JLP區作家協會。到了8月,我認真完成了公司黨委領導交付的協助辦公室修改公司第二屆黨代會報告的工作任務。
在2017年1月,應領導的安排,我再次參與了公司職代會報告的修改工作當中。期間,我也多次參加到公司新宣傳片的方案構思、腳本修訂以及審稿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之中。自2月下旬起,直至3月10日,我數次參與公司巡視資料的修改與補充工作。3月,公司辦公室轉來《CQ市JLP區房管局關于提取建設廠廠史資料及相關圖片的函》,按照辦公室的要求,我為JLP區房管局與建川博物館合作建設抗戰兵工博物館項目,精心匯編了十多萬字的廠史資料及對應的照片。完成匯編后,該資料依次通過了公司辦、黨群部、保密辦進行嚴格的保密審查程序,提供給對方指定聯系人建川博物館,助力其在原工廠的洞子車間順利開展抗戰兵工博物館的建設工作。6月,我接受了《九龍報》記者的采訪,詳細地介紹了公司的抗戰歷史情況,期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那段珍貴的歷史。9月,我又接待了來自網絡媒體上海《界面》的高級記者,向其深入介紹了建設抗戰兵工洞詳細的來龍去脈以及工廠的發展歷程。劉記者基于此次采訪所撰寫的報道《保護老工廠:山城重慶如何留住城市記憶》,于11月1日在《界面》新聞網刊出,引發了一定的關注。
2018年1月,參與了公司職代會報告的修改。本屆職代會增加了新的內容,具體是:2017年11月,重慶建設工業重組整合了重慶珠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珠江光電公司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下屬三級子公司,是集精密光電產品研制、生產、銷售、維修服務為一體的軍工新型光電企業,其槍用瞄準鏡裝備居國內領先和主導地位,為新的建設工業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光電產品應用研究制造基地創造了條件。2月,應JLP區文管所(巴人博物館)所長邀請,到“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公園”的“漢陽兵工廠舊址陳列館”,給參觀的上級領導現場講解漢陽兵工廠歷史,并網上傳了8千字的廠史資料,供隨行記者報道參考。7月,應公司辦公室要求,起草了公司老總參加國資委“企業家論壇”發言稿。8月,協助公司辦公室撰寫了“改革開放40年先進人物事跡材料”。11月,按CQ市退伍軍人事務局通知要求,到戶籍所在地JLP區九龍鎮進行了退役士兵登記,采集了相關信息。
2019年1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發來文件,點名建設工業等六家所屬企業在BJ召開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言。公司領導立即召集我,結合公司幾十年來“軍轉民”的發展歷程,起草了五千字的經驗介紹材料。材料上報兵裝集團后,我又馬不停蹄地消化相關資料,退休前最后一次參與了公司職代會報告的修改。本屆職代會報告再添新的內容:2018年12月,重慶建設工業與四川華慶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國營216廠)進行了整體合并。四川華慶公司是1965年根據國家“三線建設”的需要,由原長安機器廠援建的專業生產機槍的保軍企業。2007年從四川宜賓南溪縣整體搬遷至四川彭州工業開發區。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和裝備采購改革的需要,根據兵器裝備集團的總體部署,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增強了企業的整體實力,成為了中國班用裝備研究制造產品譜系最全,核心技術最多,生產能力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加大了公司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3月至4月,又參與了公司新大樓展覽館的方案制定與審稿,履行了退居二線時給公司老總“全力協助公司重大文字工作”的承諾,站好了職業生涯的最后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