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中醫很簡單:我的《四圣心源》習悟記
- 陳喜生
- 3329字
- 2025-01-21 16:29:33
第五論 糟粕傳導論——屎為米之尸,尿為水之尸
有精華就會有糟粕,而人是通過排尿和拉屎的形式將糟粕排出體外的。想成為一名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醫生,自當不該避諱屎和尿,因為屎和尿的排泄情況在臨床診斷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如果醫生覺得談屎尿有失身份,病人覺得不好意思,兩者“默契”地避開了這個“不雅”,就可能會導致診斷錯誤,造成嚴重后果。
糞便傳導
有位現代詩人寫道:“屎是米的尸體,尿是水的尸體。”這句話無論是從漢字的結構分析,還是從闡述的道理來看都非常完美。《四圣心源·精華滋生》:“水谷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谷物經過脾陽的磨化,其中谷精和谷氣隨脾升胃降輸送到全身,剩下的殘渣從胃進入腸道。殘渣在腸道中囤積到一定程度時,就從魄門(肛門)而出。
糞便之所以能在腸道中囤積到一定程度,是因為魄門有控制的作用。魄門即為肛門,魄門受木氣疏泄之力和金氣收斂之力相互控制。脾陽升而肝木達,在脾陽的幫助下,升達的木氣通過肝經和膽經行于周身,故處處有木氣。胃陰降而肺金斂,在胃陰的幫助下,降斂的金氣通過肺經和大腸經行于周身,故處處有金氣。升達的木氣和降斂的金氣在魄門處相遇,金融而氣調,木榮而血暢,一收一疏地融金和榮木能夠調控魄門的排便工作。
《四圣心源·痢疾根源》:“金性斂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于遺矢者,庚金斂之也,其藏而不至于閉結者,乙木泄之也。”木和金一斂一泄,控制著魄門這個開關,所以有關排便的問題只要研究金木便好,金木和諧則排便通暢,金木不和諧則排便不暢。而金木不和諧,其實就是收斂之金與疏泄之木兩者之間鬧矛盾,甚至打架。這個世界上,只要是打架,結果就永遠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收斂之金打贏了,則木行使不了疏泄之力,糞便則排泄不出,故金斂之力強則木欲疏而不能,遂便秘。
第二種:疏泄之木打贏了,收斂之金抵擋不了木的攻擊,糞便就會像失控一樣排出體外,故木泄之力強則金欲斂而不能,遂泄利。
第三種:金和木兩者僵持住了,金偶爾占上風,木偶爾更強,這樣一來一往會傷了腸道,最終可能會發生痢疾。
只要圓運動不正常,人體能量轉換就會出問題,原本可以在一起有序協調工作的各種力量就可能發生矛盾。一旦發生矛盾,人就會出現各種不舒服,這些不舒服就是人的病癥,所以我們可以把疾病都看成是五行之間的矛盾。
遇到排便的問題,先考慮到這是木與金的矛盾之爭;其次再判斷是木陷于下,是金郁于上,還是金木同陷;最后修補矛盾之爭帶來的破壞,解決了金木矛盾,則排便的問題迎刃而解。
舉個例子,若脾陽衰弱不升,導致木氣升達不上去。升不了的木氣會越郁越想疏,往上走不了則往下行疏泄。此時木氣強于金氣,所以木氣后泄而為下利。平常所說的吃錯東西拉肚子的原因幾乎就是這樣。此時只要溫補脾陽,升達木氣就可以。簡單地說,只要這四味藥就可以:茯苓、干姜、桂枝、甘草。如果家里不方便常備中藥的,可以備一盒補中益氣丸,醫理是一樣的。甘草、茯苓培土燥濕,干姜溫補脾陽,桂枝升達木氣。
脾土的濕氣除則脾陽恢復得快,脾陽一升則木氣在桂枝的幫助下就能上達得更快,這樣木氣就不會郁陷于下,而糞便沒有了木疏泄的動力就不會再下利,拉肚子就能止住。當然木氣郁陷可能會化熱,也可能郁而成風,耗傷津血,這都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所以吃了補中益氣丸也沒用的就得馬上看醫生。不可貿然耗下去,拉肚子的過程會泄中氣,久利不止是會有生命危險的。排便的問題先粗略談到這里,以后小水牛還會更詳細地講。
尿液傳導
排便由木氣和金氣相互控制,所以才會疏斂有度,排泄正常。而正常人的排尿也是有節律的,也是由疏和斂這兩種作用相反的力量控制的,不過不再是木氣和金氣這么簡單了。
我們還是從頭開始說起。毫無疑問,尿來源于水,所以說“尿是水的尸體”是再恰當不過了。上一論剛講過,飲入的水在胃中經脾陽的蒸化向上變成霧氣,而霧氣經過肺家的涼降則化為水,其精者入臟腑而為津液,其粗者則進入膀胱而為溲溺。在這里我們先來談兩個問題。
其一,為什么糞便是干的?平常我們吃的食物中會含大量的水,有時候吃飯也會喝湯,水和谷物同時進入人的胃,為什么產生的糞便卻是干的?如果你弄懂了上一論的內容,這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了。水在胃中只是停留一下就馬上被脾陽蒸于上,而谷物中的渣滓順胃而下,水和渣滓在胃中就分開了,胃中的水不會進入腸道,所以糞便是干的。
其二,拉肚子時拉出的水從哪里來?是從胃順流下來的。剛剛不是才說胃中的水會被脾陽蒸于上,不會下到腸道中去嗎?沒錯,但是前提得有脾陽蒸水化氣。如果中土脾陽衰弱,不能把水完全蒸化,水就會流入腸道,與糞便糾纏在一起。腸道因為大量水的進入,失去了收斂的作用,就會導致泄利,當然這期間也少不了乙木的搞鬼。小水牛剛剛推薦治拉肚子的四味中藥里,干姜補脾陽一方面是為了達木,還有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蒸水化氣。所以不要覺得我在開玩笑,那四味藥真的不是隨便介紹的喲。
排尿過程受水的收藏之力與木的疏泄之力控制,氣化于上的水由肺金涼降而化水歸于膀胱,肺金從上收斂的火也隨之入膀胱,這個火就是從心火而來的,這里稱為相火(至于為什么要把這里的火稱為相火,我們以后會談,只要先記住都是火就好)。
膀胱是腎的附屬國,膀胱之水能把相火傳遞給腎水。腎水得到相火后,變成一池暖泉,其中的溫氣能生肝木,木氣發達,疏泄之令通暢無阻。而膀胱將相火傳給了腎,膀胱保持清通而水利。相火閉藏在腎中,使得膀胱水府清通,水府清通為木氣行疏泄提供一個順暢的環境,而木氣又受到金氣的制約使得疏泄有度,所以“水藏而不至于閉癃,出而不至于遺溺”。
思考小便的問題主要還是圍繞相火和木氣這兩者,金氣對小便的約束力并沒有那么強。所以有些腎虛不收藏相火的人,一打噴嚏尿就會不受控制地流出來,而他們的收斂之金氣不一定會弱。
相火和木氣之間的問題集中在下陷于水腑的木氣與相火形成正面的對抗:相火要從膀胱進入腎水,而郁陷的木氣偏偏要從腎水中往外排泄,這樣兩者就很容易打架,這一打架還是那三個結果,后面我們再談。我們也可以先思考這三個結果會分別導致什么后果?
排便出問題是金氣與木氣兩者打架,排尿有問題是木氣與相火打架。這個木氣都是打架的發起者,少陽萌動,沉不住氣,就好像一個總喜歡在外面惹事的好動少年。所以我們需要管理好木氣,別讓他那么沖動,要讓他成長起來。故黃元御在治病時一遇到木氣郁陷就會馬上讓其升達,不敢有一刻怠慢。
滿而不能實,實而不能滿
膀胱之所以為陽腑,而腎為陰臟,是膀胱里的水含有的能量比腎的高。也正因為兩者能量有差別,所以膀胱能把相火傳遞給腎水。
對于臟腑陰陽論比較受歡迎的觀點是臟主內而腑主外,所以臟為陰而腑為陽。我想說,這種觀點是很牽強的,憑什么在外的就是陽,在里的就是陰?在寒風凜冽的山村里,一戶人家燒起了暖爐,屋子一下就暖和起來了,難道這個時候屋里是陰、屋外是陽?陰陽是以能量的多少為標準,跟位置沒有絕對的關系,只不過能量喜歡往外跑,所以人們會認為里為陰、外為陽。
臟腑之陰陽是根據能量的高低來分辨。《素問·五臟別論》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五臟藏精氣主要是為了五臟之間進行能量轉換,而六腑更多是一種傳遞物質的作用,所以六腑需要更多的陽氣來傳化谷物、水、渣滓等,故腑相對會比臟含更多的陽氣,所以臟為陰,而腑為陽。
相信很多學習中醫的朋友會被“滿而不能實,實而不能滿”這句話弄糊涂。記得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國王跟他三個兒子說,誰能在花錢最少的情況下把屋子填滿,誰就是下一任國王。其中兩個兒子買了很多沙子和稻草最終都沒能把屋子填滿,而這時候國王的小兒子從兜里拿出一根蠟燭并用火柴點燃了,房間瞬間被燭光充滿了,小兒子最后憑借著智慧成為王位繼承者。
這個故事對于“滿而不能實,實而不能滿”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它提醒了我們,要充滿一個空間并非要用有實際體積的東西不可。
臟主藏精氣,精氣越多越能帶來更多陽氣,所以臟被精氣充滿是吉象。可是精氣不像谷物一樣有實在的體積,而臟要被精氣填充就不能被水谷這些有形之體占據寶貴的空間,故五臟是“滿而不能實”。
六腑是傳化飲食水谷的,既然要傳化就必須有空間,就好比一輛運煤的車要在道路上行使,首先得保證道路不擁堵,更不可以被填滿,故六腑是“實而不能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