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意孤行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二卷)
- 顧道驚城
- 4884字
- 2025-01-20 15:42:59
南方官僚們在朝堂上興風作浪,一會兒廢除南北科舉分區,一會兒打壓功臣集團,折騰得不亦樂乎,朱允炆為什么會聽之任之呢?除了受齊、黃、方等人的影響,還在于北方不停地出亂子,這也從側面堅定了朱允炆要好好收拾北方利益集團的想法。
朱允炆剛登基沒多久,坊間就有傳聞:“燕王朱棣認為當今圣上是個昏君,我們大明將來要亡在他手里?!?
朱允炆聽到這一傳聞后,整個人都懵了。朱元璋的好幾個兒子都不是善茬,朱允炆對此心知肚明,他對這幾位皇叔的觀感并不好,但經過南方官僚集團的長期洗腦后,朱允炆的態度也逐漸軟化。當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朱元璋肯定會不止一次地跟他說:“不要偏聽偏信,官僚們沒一個好東西?!边@種說辭必然對朱允炆造成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所以當他繼位之后,始終對自己的基本盤——南方官僚集團抱有警惕之心。
南方官僚集團大吹翻案風,朱允炆是能頂則頂,頂不住就裝傻充愣。南方官僚集團努力了一段時間后,雖然在“南北榜案”上開了個口子,但大體上還算安分,可見當時的朱允炆依然時刻牢記朱元璋的教誨,不愿意被南方官僚集團牽著鼻子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齊、黃、方三人每天都在對朱允炆造成影響,南方大多數地區一天一個喜訊,三天一份捷報,這就給了朱允炆一種錯覺:“看來是皇祖父過于敏感了,這幫官員團結在我的身邊,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哪有什么危及國家的舉動呢?”
可就在這時,朱棣的“昏君言論”傳到了朱允炆的耳朵里。朱允炆先是一愣,繼而滿臉陰沉。在朱允炆看來,絕大多數皇叔都是不錯的,但總有那么幾個長期在邊疆駐守,身邊也沒個賢臣教他們禮法,居然有了向野蠻人靠攏的返祖跡象,這還了得?
朱允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于是立刻派人把齊、黃、方三位名師請了過來,當面詢問對策。齊、黃、方三人都是德才兼備的大賢,聽到朱允炆談及此事后,第一反應就是痛斥朱棣,以表自己的忠心,同時又輕車熟路地痛罵北方利益集團整天只知道做小動作,質疑朝廷的決策。
朱允炆聽到這些言論后未置可否,而是坐在皇位上思索著什么。齊、黃、方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這位小皇帝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許久,朱允炆才用一種不確定的口吻輕聲地發出了自己的疑問:“是不是朝廷最近的政策有什么失當之處,讓北方的各位皇叔有所不滿呢?”
此言一出,齊、黃、方三人頓時膽戰心驚。年輕人最大的優點是什么?從善如流。年輕人最大的缺點是什么?心機單純,好忽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善如流和好忽悠是可以畫等號的。
齊、黃、方三人仗著自己是托孤重臣,整天在朱允炆耳邊大講特講文人士大夫的氣節,刻意模糊和淡化了他們在追逐利益時的丑惡嘴臉。這種做法在短期內非常有效,因為小皇帝最喜歡任用賢臣,以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可隨著小皇帝的年齡和閱歷逐年增長,他肯定會發現不對勁:“既然朝堂上是一眾賢臣,那為何民間總是傳來刺耳的聲音呢?”
這種時候,如果是有擔當的臣子,自然會向皇帝坦誠:“陛下您說得對,我們的政策絕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具體落實時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我們的原因,請您責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大方向是對的,只需在某些小細節上花功夫改善就是了?!?
此話一出口,小皇帝就能感受到幾位重臣的坦誠:“他們并沒有因我年紀小而打馬虎眼,反而坦率地承認了不足,同時也給出了比較靠譜的調整方案,把國事交給他們處理,應該是沒錯的?!?
可問題就在于,齊、黃、方三人并不是什么有擔當的臣子,面對小皇帝,他們會不自覺地拿出一種所謂的“長者威嚴”:“我們是對的,錯的都是別人,你要保持對我們的信任?!?
正是有了這種思維方式,才使得齊、黃、方三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齊泰率先表態:“陛下,朝廷諸位賢臣制定的國策盡善盡美,如果有人對此表示不滿,那就說明他在以前那種畸形的政策中獲利,現在他沒機會獲利了,自然要滿腹牢騷?!?
黃子澄緊隨其后:“陛下,分封藩王本就是一種不恰當的做法,只不過先帝溺愛自己的兒子,再加上立國之初邊患頻仍,所以我們并未多說什么?,F在看來,藩王確實有尾大不掉之勢?!?
齊、黃兩人表完態,方孝孺卻遲遲沒有說話,反而站在那里神游物外。朱允炆眼見方孝孺狀態不對,于是主動發問:“方先生,您有什么要教導我的嗎?”
眼見朱允炆發問,方孝孺才緩緩說道:“齊、黃兩位大人已經把該說的道理都說透了,我再跟著說也沒什么新意,只不過我現在正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因利益而反目成仇呢?燕王是您的皇叔,一家人為什么會鬧到這個地步呢?”
這個話題就有些大了,在場其他人一時半會兒都不太好接。方孝孺似乎也沒打算等誰接話,只是自顧自地往下說:“在臣看來,上古最完美的時代莫過于周天子時期,那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百姓只尊重有學識的人,而厭惡窮兵黷武、崇尚武力的莽夫。先帝立下諸多規矩,其目的就是讓我大明重回上古時代,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直接向周天子學習呢?”
齊、黃二人有點兒懵,現在是商量解決朱棣的問題,你方孝孺干嗎離題萬里?就算要解決你所說的“大問題”,那不也得先解決眼前的“小問題”嗎?眼見方孝孺有些不在狀態,于是齊、黃二人并沒有就他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而是不動聲色地把話題拉了回來,和朱允炆一起反復磋商并制定具體的戰略,懲處大逆不道的朱棣。
朱允炆的意思是直接要求朱棣進京請罪,但齊泰和黃子澄明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此時不宜與朱棣翻臉,畢竟新君登基的時日尚短,根基還不牢固,不如先找其他藩王的麻煩,等朱棣發現自己的兄弟們全都心悅誠服,自然也不敢繼續挑刺。
朱允炆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沒有搭理思緒早已飛到天外的方孝孺,而是繼續研究應該從哪個藩王開刀。人選很快被議定,就是周王朱橚。
周王是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從生平介紹來看,他擅長辭賦,同時還是一位醫學愛好者,并且在這兩方面有頗多建樹。按照常理判斷,這種人并不會對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脅,可這位老兄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朱棣的同母弟。所以,打擊周王的真實目標是指向誰,懂的人都懂。
就這樣,很快就有另外一則流言傳出,說周王早年曾被先帝責罰,險些被趕到云南去,周王對此一直耿耿于懷,于是就有了謀反的打算。
當言官上疏彈劾周王時,朱允炆勃然大怒,令太子太傅李景隆前往開封,對周王實施抓捕。抓捕行動很順利,因為周王根本沒有謀反的打算。李景隆突然到來,二話不說就把他繩捆索綁,周王直到成為階下囚,也沒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沖著李景隆破口大罵:“你這臭小子居然敢對我不敬,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大明的王爺!”
當周王被帶往南京見到朱允炆后,立刻表現出非常憤怒的樣子:小皇帝真不是個東西,先帝剛走沒多久,你就對他心愛的兒子們動手了,你對得起他老人家嗎?
朱允炆要他交代謀反事宜,周王則表示根本沒這回事,朱允炆說:“你的長史王翰可以作證?!敝芡醣硎?,王翰就是個神經病,自己出于人道主義關懷讓他回家休養,沒想到他居然胡亂咬人。
想當初,朱元璋命錦衣衛構陷藍玉時,那是一派輕松寫意,藍玉幾乎沒怎么掙扎,就老老實實地按照朱元璋擬定的罪名供認不諱了,可朱允炆面對周王卻始終是“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眼見事情要僵,黃子澄立刻暗示朱允炆:別問了,直接給他定罪吧,然后扔到云南給沐王府管教去。朱允炆立刻會意,把“圖謀不軌”強加到周王身上,并把他貶為庶人,遷徙至云南蒙化(今大理巍山)。
朱允炆二話不說,就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干脆利落地收拾了周王,這使得朱棣頓時危機感劇增:“這個毛孩子剛繼位沒幾天,怎么突然就對藩王動手了?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事實上,朱棣根本沒說過朱允炆是昏君,這番話更像是南方官僚集團杜撰出來構陷他的,究其原因,還在于朱棣此人過于危險。按照正史記載,朱棣的母親就是朱元璋的正妻馬皇后,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可靠,很可能是朱棣奪位之后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朱棣和周王只是母親早逝,從小由馬皇后撫養長大,盡管不是生母,朱棣兄弟倆卻也享受到了其他藩王所享受不到的待遇。
歷史學界的主流看法是,馬皇后撫養了五個兒子,其中太子朱標是接班人,地位無比尊崇,其他四子雖然沒有機會接班,所封的藩卻都十分重要:秦王就藩于西安,這是秦王朝龍興之地;晉王就藩于太原,這是唐王朝龍興之地;燕王就藩于北平,這是遼、金龍興之地;周王就藩于開封,這是宋王朝龍興之地。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肯定也考慮過兒子們起兵造反的可能,而最有可能造反的,莫過于上述四位藩王。朱元璋心疼兒子不假,但他也同樣心疼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所以他肯定不愿意在自己百年之后,兒子們效仿歷史上的西晉諸王,整出一個大明版“八王之亂”,把國家禍害到滅亡的地步,所以在分封諸王時,朱元璋同樣在搞權力制衡的把戲。
首先,朱棣與周王是同母兄弟,這兩人拆不散,所以把相對地理位置較差的開封給周王,這樣一來,他對朱棣的幫助就十分有限。其次,朱棣所在的北平雖是個好地方,但此處離北元的軍政中心也很近,如果他有不臣的念頭,還需要顧慮北元是否會趁火打劫。再次,秦王與晉王看上去關系不錯,而晉王與朱棣關系較差,兄弟倆經?;ハ噍^勁。如果朱棣打算起兵造反,晉王肯定會踩著這位弟弟的人頭,向朝廷表忠心。最后,如果秦王或晉王有不臣之心,朱棣和周王肯定也不會坐視不理,秦王和晉王未必會同心協力,這種聯盟注定沒前途。
應該說,朱元璋的手腕確實不錯,但出乎他預料的是,秦王和晉王都很短命,根本沒機會制衡朱棣。秦王比朱元璋早去世三年,那時朱元璋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晉王還在,朱元璋覺得這個權力制衡的格局還算靠譜,就沒有繼續折騰。可就在朱元璋病逝的前三個月,晉王也去世了,這種局面讓朱元璋如何處理呢?他本人已經臥病在床,哪還有時間和機會重新布局?
秦王和晉王的病逝,使得朱棣在大明北部基本沒有了約束,真要按概率計算,他造反的可能性最大。朱元璋布局失敗,我們能看得到,當時的南方官僚集團沒理由看不到,他們想要把持朝政,自然要想辦法打壓北方官僚集團,而打壓行動的重點,就是要防止他們找代理人和朱允炆打擂臺。
如果北方官僚集團真要找代理人,大概率只會找朱棣,其他藩王要么沒他那樣的條件,要么沒他那樣的資歷。這就是“燕王昏君論”流傳于世的原因,也是我認為南方官僚集團構陷朱棣的原因,他們的初衷或許并不是致朱棣于死地,但必須要適當打壓,只有這樣南方官僚集團才能高枕無憂。
說起來可能過于瑣碎,詳細梳理一下順序應該是:朱允炆順利繼位、南方官僚集團逼迫其取消南北科舉分區、“燕王昏君論”出爐、周王被逮捕,這一系列事件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接連發生,朝堂上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給人的感覺就是:北方官員怎么突然靠邊站了?藩王怎么突然淪為野心家了?
周王倒臺之后,齊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和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接連中招,成為朝廷嚴厲打擊的對象。
這就有些過分了,如果說朱棣有可能成為北方官僚集團推出的代理人,南方官僚集團構陷他、打擊周王還勉強說得通,可上述三位藩王沒有這樣的實力和資歷,南方官僚集團又為何如此擴大打擊面呢?
齊王被打擊,是因為他曾與朱棣一同北伐,兩人有著深厚的交情;代王被打擊,是因為他與朱棣是連襟:朱棣是徐達的大女婿,代王是徐達的二女婿;岷王被打擊與朱棣關系不大,而是沐王府的首位黔國公沐晟看他不順眼,朱允炆便給了沐晟一個面子,捎帶著把這位藩王也打翻在地。
接二連三的勝利,加上北方利益集團鴉雀無聲,大大助長了南方官僚集團的囂張氣焰,以致他們認為“皇帝在手,天下我有”,逐漸不再把南方功臣集團放在眼里,沐晟和耿炳文也逐步退至權力舞臺的邊緣。
在南方功臣集團逐步退卻的時候,湘王朱柏出事了。周王、齊王、代王和岷王都是北方藩王,唯有湘王的封地在南方,湘王與朱棣沒什么交情,敢對他下手,證明南方官僚集團已經肆無忌憚了。據說,湘王得知自己即將被逮捕的消息后悲憤異常,認為南方官僚集團挾持朱允炆,把巍巍大明搞成了一個“昏暴之朝”,自己身為先帝子嗣,決不能蒙受被捕下獄的羞辱,于是自焚而亡。
史學界對湘王自焚的研究頗多,但無論有多少內幕,我們都必須承認一點:湘王之死可以看作南方利益集團分裂的標志。南方官僚集團對南方功臣集團大打出手,此時朱允炆繼位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大明的和平景象即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