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徽州鴻儒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一卷)
- 顧道驚城
- 3457字
- 2025-01-20 15:42:49
在與方國珍的博弈過程中,朱元璋花大功夫改善了寧越府的民生水平。為此,他甚至率領親兵衛隊常駐寧越府,這是極為罕見的。要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崇尚勤儉節約的人,自他渡江以來,只是在應天府搞了一番面子工程,進行了大修大建。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應天府是朱元璋的大本營,他自然愿意為此付出大量心力,而寧越府又有什么特殊之處,可以得到朱元璋的額外關照呢?在我看來,但凡是志在天下的逐鹿者,都會對寧越府另眼相看的。
在宋末元初之時,寧越府(當時還叫婺州)出現了四位嫡傳自朱熹的大賢,他們分別是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許謙,人稱“北山四先生”。受“北山四先生”的影響,寧越府一直擁有理學研究的火熱氣氛。自元朝建立以來,這里就一直都是理學的中心,被稱為“小鄒魯”。而理學,是元朝的官方正統學術。要想奪取天下,除了要抓牢“槍桿子”和“錢袋子”,還必須掌握“筆桿子”,這恐怕也是朱元璋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在上一章節中,我對建設寧越府的相關事宜只是一筆帶過,因為上一章節的主角是方國珍,不能弄出第二個主角來喧賓奪主。
對朱元璋而言,與方國珍結盟固然重要,但在建設寧越府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另一個對他而言同樣重要的人。此人生于1299年,比朱元璋大二十九歲,徽州人,他的名字叫朱升。
不熟悉元末、明初歷史的朋友可能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他所說的一句名言,大家應該都聽過——“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如果說李善長只是一個有些許文化的讀書人,那么朱升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飽學鴻儒。朱升的人生道路一直走得比較順暢,他少年時便隨名師江敏求和金齋諭學習;到十七歲時,朱升拜在休寧縣霞瀛開館講學的陳櫟老先生門下;到十九歲時,朱升就已經考上了秀才。如果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朱升應該繼續進學,逐步成為舉人和進士,踏上漫漫為官之路,可年輕的朱升卻在考上秀才之后選擇了“不務正業”。
朱升似乎將興趣轉移到了詩詞歌賦和文章注解上,他開始舞文弄墨,專注于在文壇上打拼。熟悉朱升的人在提起他時總會搖頭嘆息,仿佛在感嘆一顆政壇新星的提前隕落。但我在讀到朱升的這段早年經歷時,眼前卻跳出了一個少年老成的形象:當大家都以為他在肆意揮霍天分時,他卻敏銳地預感到了一些不太美妙的未來。
當時的元朝正值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在位,這位皇帝是從哥哥海山(元武宗)手里接過的皇位,兄弟兩人還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將來必須把皇位還給海山的兒子。這種“哥哥傳位給弟弟,要求弟弟以后傳位給侄子,弟弟卻最終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橋段,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戰國,比如宋國大名鼎鼎的“十世之亂”。
朱升熟讀史書,他認為元廷內亂將起,自己現在出仕禍福難料,不如先想辦法夯實自身基礎,靜待其變。果然,到了1320年,愛育黎拔力八達病危,他沒有按照約定,將皇位傳給哥哥海山的兒子和世?,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元英宗)。
面對這種局面,和世?自然不服,于是元廷內訌正式展開,雙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一直到妥懽帖睦爾(元順帝)扳倒權臣伯顏之后,這股內訌風潮才算逐漸平息。而此時已經是1340年,朱升也已經四十一歲了。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朱升發現元順帝似乎已經坐穩了皇位,于是在1341年考上了進士,并于1351年成為池州路學正,一個負責教育的九品小官。我在寫朱元璋時就說過,三年的行腳僧生涯是朱元璋人生發生蛻變的轉折點。對于朱升而言,從1318年考上秀才到1341年考上進士的這二十三年間,也是他人生發生蛻變的轉折點,其并不像主流觀點所認為的那樣,只是寫寫詩詞,注釋經典。
1352年,徐壽輝將戰火燒到了徽州,而此時的朱升恰好就在家鄉,以他的眼光,自然看不上徐壽輝這位天完政權的草莽天子,于是找了個偏僻的小山頭開始隱居,此時的朱升已經五十三歲了。
在隱居數年之后,朱升不但沒有被眾人遺忘,名頭反而越來越大,以至于朱元璋都聽說了這位奇人的種種傳說。于是在1357年底,朱元璋在攻下徽州之后,專門派鄧愈前往朱升隱居的石門山,誠心誠意地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對于朱元璋的邀約,朱升一再表示自己非常想去,但由于年老多病,已經成了一個廢人,實在是有心無力,還望朱大帥另請高明。據說,朱升似乎是覺得這樣貿然拒絕朱元璋很不禮貌,于是給了鄧愈一個錦囊并對他說:“我聽說大帥即將攻打婺州,如果戰事不順,可以打開錦囊,里面有破城妙招。”
果然不出朱升所料,婺州非常難打,朱元璋幾次強攻都無法奏效,灰頭土臉很不開心。這時鄧愈就在一旁提醒朱元璋:“大帥,朱先生不是給了您一個錦囊,說戰事不順可以打開。”朱元璋想起此事,立刻打開錦囊,看過之后欣喜若狂,立刻按照錦囊所寫的方式部署軍隊,終于找到了婺州的弱點,然后順利拿下婺州。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橋段非常熟悉?沒錯,這樣的橋段頻繁出現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最喜歡玩這招。我非常懷疑羅貫中在寫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時,恐怕就是聽說過朱升的這個故事,并以此為原型進行了改編。
盡管“錦囊妙計”的故事很神奇,但這個故事的關鍵內容卻被忽視了。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誰也不敢說自己可以在今天預料到一個月后會發生什么事,指望一個錦囊救命,豈不是刻舟求劍的做法?
錦囊內寫的肯定是破城妙計,但這個妙計大概率與軍事無關,而是朱升在告訴朱元璋,一旦戰事不順,誰可以幫助你從內部破城。朱元璋依計行事,果然找到了那個可以幫助他破城的人(或團體),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婺州。當朱元璋習慣性地開始復盤時,自然會發現朱升的用處:一個小小錦囊就能令婺州城破,這個人的能量實在是太大了。
于是,朱元璋再次派人去請朱升,一再表示自己的仰慕之情,希望朱升能夠出山指導自己。我同樣懷疑:羅貫中在寫劉備三顧茅廬時,恐怕也是因為聽說過朱元璋兩次邀請朱升的事,于是化用到小說當中。
當朱元璋的使者再次來到石門山時,朱升動心了。在這段時間里,朱升已經通過各種隱秘渠道,將朱元璋的背景資料調查得十分清楚,知道他出身窮苦卻十分尊重文化人,李善長和胡惟庸等大批文人都得到了重用。
此時是1358年,朱升已經五十九歲了,如果再不找一位值得投奔的明主,自己這輩子也差不多了。按照史書記載,朱升搖著羽扇飄然來到朱元璋的軍營,給他留下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箴言。朱元璋在得到這九字箴言之后大喜過望,眼前的重重迷霧仿佛被輕輕撥開,光明未來就在眼前。
可實際上,類似的道理朱元璋早就知道了。剛渡江時,手下就建議朱元璋稱王,可朱元璋反復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決定接受小明王韓林兒的冊封,只稱吳國公。是朱元璋沒野心嗎?不是,朱元璋的權力欲非常強,這個特點貫穿了他的一生。是朱元璋實力不足嗎?初期也許確實不足,但在擊敗張士誠之后,朱元璋便已經擁有了稱王的實力。歸根結底,還在于朱元璋此時非常清醒,他知道不能高調樹敵,更不能得意忘形。
朱元璋之所以會大喜過望,并不是因為這九字箴言有多么難得,而在于朱升所表達出來的用意非常難得。正如朱元璋盛贊李善長是“蕭何在世”一樣,其本意并不在于李善長本人有多少能力,而在于李善長站在朱元璋一邊所能造成的影響有多深。
朱升在寧越府一帶的影響力非比尋常,否則也不可能用區區一個錦囊就拿下一座城。現在,這個影響力非比尋常的大儒站在了朱元璋一邊,而且積極地建言獻策,這比任何宣傳都更重要。
正是因為有了朱升的加入,才有了范祖干、葉儀、許元、葉瓚玉、胡翰和吳沉等三十余人先后接受朱元璋邀請,為朱元璋大搞宣傳的事。這里順便說一句,大明的首位太子太傅——宋濂就是寧越府人,只不過他此刻并未接受朱元璋賜予的官職,只是在寧越府郡學當了一名專職傳授五經的教師。
宋濂號稱神童,又是“浙東四先生”之一,初次受聘就是當五經教師,后來還接受朱元璋的征召,成為其長子朱標的老師,大明建國之后更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盡管宋濂履歷驚人,但這個“文臣之首”依然有些奇怪。歷朝歷代都是評選開國功臣,從來就沒聽說過評選開國文臣,朱元璋可算是為宋濂開了先河。
朱元璋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還是為了感謝寧越府理學界對自己的大力支持。或許有人會問:“當初為朱元璋出大力的人明明是朱升,他為什么偏要感謝宋濂呢?”這是因為朱升在朱元璋集團一向低調,以至于史書對他的記錄都不太多。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升就找機會告老還鄉了。
1370年,也就是大明建立的第三年,朱升病故,享年七十一歲。雖說朱升可能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原型,但觀其所作所為,卻總會令我想起那個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卻在《三國志》中鼎鼎有名的人物——賈詡。一樣的明哲保身,一樣的健康長壽。
值得一提的是,李善長和徐達等多位開國功臣的制誥文字都是由朱升執筆書寫,這大概也是朱元璋給予朱升的一份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