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的語法
題目既已擇好,不懂辯論的人,必定以為馬上就可以擬出一個形式適宜的題目來,其實不然,已經做了的僅僅只能算完成了一半。雖然選了一個有趣的、合宜的、可以辯論的題目,但要把這個題目寫出來,要使它恰合適當的形式,還須一步步來。
辯論的題目,必須寫成已決案的形式。例如“×國現在應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便是已決案的一個樣子。單寫一個名詞是不行的。譬如以“義務教育”為題,我們可以寫一篇記敘文,敘述義務教育在英國、日本的歷史;可以寫一篇說明文,說明什么是義務教育;隨便寫什么,都沒有限制。但是辯論的題目便不能像這樣糊涂,必須把爭論點所在的地方明確敘出,弄成已決案的形式,辯論起來才不至于浪費許多唇舌,在題目的字句上打官司。有些時候辯論,因為題目不清楚,正反兩方的解釋各有不同,以致辯到終局,等于沒有辯;兩方的辯論員以及裁判員和聽辯的人,都不知道究竟所辯的問題解決了沒有。所以題目的語法,應該非常嚴密。
題目的語法,須依以下的規則:
一、題目必須弄得很窄,只含一個要緊的意思
初學的人,最喜歡把題目弄得很寬。這個錯處,并不是錯在題目的內容,而是錯在字句上。現在且舉一個寬題為例,我們把它逐漸弄窄,只準它包含一個意思,以表明怎樣才算是窄題。例如“一年級學生,不準參加運動會”,照這個題目的字句來講,一年級學生包括了世界上一切學校的一年級學生;不準參加運動會,就是無論何種運動會都一概不準他們參加,范圍豈不是太寬了嗎?我們要想把它弄窄,只須看題里所講的共有幾件東西,便可以設法把它們一件一件地弄窄。這個題目里所講的,共有兩件,一件是一年級學生,一件是運動會。我們可以由一年級學生這一件先下手,把它加個確切的范圍。比如說“南洋大學的一年級學生”或其他某校的一年級學生,那么就窄得多了。搜集辯論的材料和尋找題目的要領,也都更容易了。其次再把運動會加個限制。照原來的題意,凡是運動會都不準參加,里面便包含了級與級的運動會,校與校的運動會,以及團體與團體的運動會。若在運動會的前面加上“校與校的”或“校際”幾個字,范圍便窄了,意思便只有一個了,題目的要領也就明確了。照這樣修改過后,原題目就變為“南洋大學的一年級學生,不準參加校際運動會”。限制到這個地步,使題目中只有一個明確要緊的論點,才算是很好的題目。
限制題目的范圍,其困難雖是層出不窮,但是若能把上面所說的方法和所舉的例子記在心里,也不會再有錯處了。
二、題目必須用正面的語氣(就是肯定語氣)
例如討論“美國應不應對德宣戰?”,正式的題目便不能用這個問話的語氣。也不能用反面的語氣,說“美國不應對德宣戰”。正面的語氣,才是合理的敘述法。就是說應該寫作“美國應對德宣戰”。要用正面語氣的理由如下:
辯論時第一個論證總是由正方發端。闡明題目的責任,全在正方。如果正方不能證明,那么全題的是非,便都在反方的掌握里,由他任意說去了。凡一個問題,誰說“是如此如彼”,便應該要他證明“是如此如彼”。正方說“是”,正方便應證明為什么“是”;反方說“不是”,只要正方不能證明“是”,便已經隱含了“不是”的意思了。反方是因為正方有人主張如此如彼,所以才提出“非如此如彼”的主張,倘若沒有人主張如此如彼,那么還有什么問題呢?反方還有什么話講呢?所以應該用正面語氣。題目用正面語氣,就是說正方第一人發言過后,至少也得要證明了一點兒東西。
正方的地位,比反方的地位較難,因為正方有證明“是”的責任。正方若不能自圓其說,不待反方攻擊,便已敗了。比如,正方主張“學校里應該廢止考試”,就應當證明為什么應該廢止。考試的制度,是現時已經存在的。正方若不能證明為什么應該廢止,那么這個制度當然照常進行,不必要反方來主張“不應廢止”,自然是不廢止的。又如勸人買一本書,若不能證明他為什么應該買一本書,那他當然是不買,不必要他發表反面的理由,正面已自歸于失敗。照這樣看來,辯論場中,在反方答辯以前,當然應該先給正方一個機會,使得充分地陳述他的證明(他的理由)。所以題目必須用正面的語氣。
但是正面語氣的意思,不宜看得太死。一個題目,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正面語氣,也可以用反面語氣。比如,“學校應廢止考試”,這是正面。反過來說“學校不應有考試制度存在”,便成了反面,而其實是一個意思。遇著這種題目,要以哪邊為正,便應該看一看事實。學校有考試制度,事實上是遵行慣了,沒有什么問題的。你若以這面為正面,把題目弄成“學校應該有考試制度存在”,那豈不是無病呻吟嗎?考試制度之所以發生問題,是因為有人說應該廢止。所以主張廢止的人,是惹出是非、弄出問題的人,即是問題的發起人。一切題目,都應該以發起人一面的主張,作為正面。發起人一面的主張,多半含一個“改革”的性質,另一面的主張,多半含一個“仍舊”的性質。以這一點為標準,哪面應為正面便容易決定了。事實上既已決定,語氣上便容易安排了。
三、題目里不可有意義含糊的字
題目既已弄窄,只包含一個意思,又已用正面的語氣表達出來,其次便要仔細審查,看有沒有意義含糊的字。意義含糊的字,其義太泛,可以作這樣解,也可以作那樣解。例如“道”字,可以解釋為道路,可以解釋為天經地義,也可以解釋為神道。“欲”字可以解釋為希望,也可以解釋為貪欲。諸如此類的字,什么“文明”“政策”“好”“不好”“相當辦法”,都很容易導致題目不明,題中都不宜用。有時即使用,也必須附加注釋。總之,題目中的字,每字只準有一個解法,并且要十分明顯,所指何事才不至于生出爭論。不然全篇辯論,恐怕又要變成字義上的辯論了。
“壟斷的事業應該受法律應有的制裁”這個題目,有三個地方不清楚:(1)壟斷;(2)應有的制裁;(3)法律。做生意的人獨占市利,算是壟斷,此外還有許多種壟斷,究竟所指的是哪一種壟斷呢?“應有”的意思,靈活得很。法律上應有的制裁,也許是禁止,也許是不禁止,也許是加監禁的罪,也許是加死刑,也許是沒收財產,究竟是要怎么才算是應有的呢?“法律”這個名詞似乎沒有疑義。但是仔細想一想,題目里所指的究竟是什么法律呢?有國際法,有中央可以通行于各省各區的法,有各省各區的本地法,究竟是要依什么法呢?題目里有這些含糊的字,所以簡直拿不準它的真正意思。若把原題目改為“工商業上專利的行為,應由農商部通令禁止”,這便清楚多了。至于題目里所說的事情對不對,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凡一個辯題的字句,總要弄得十分清楚嚴密,使正反兩方的解釋,不能不相同。并且這個解釋要明顯,要不含糊。
四、題目要最簡潔、最淺顯(但同時要不犯以上幾條)
題目的字句,既經過以上一番加工,還要仔細審查,看可不可以另用更簡明的法子表達出來。但是雖然力求簡潔,同時又不能犯以上的規則。題目越簡潔,越容易看得出它的要領所在。就是在準備論證上花的時間,也省了不少。
一個題目,有時除主要問題以外,還有枝葉問題。枝葉問題,雖然是在主要爭論點以外,但是就邏輯學講,還是與題目不能分離的。遇著這種情形,如果辯論人僅僅在主要爭論點上做功課,那么對辯人若把枝葉問題提出,便叫他無法回辯。美國各州聯合辯論會里有一件事,可以做一個很好的例子。會里討論增加遺產稅的問題。正方說聯邦政府應該征收這種稅,反方說不應該。正題辯了許久,反方忽然在題外提出“憲法問題”來,他說征收這種稅明顯不合美國憲法,所以不應征收。憲法問題,本來是在題外,但經他這樣提出,正方便無辭可措了,所以這項稅終究是不能征收。最后沒有辦法,只得在題目后面加“不管憲法”幾個字,以免兩邊又拿“合憲法”“不合憲法”來作為爭論點。所以有一次的題目,是“聯邦政府應該征收增加遺產稅,憲法問題姑且不管”。
加這一句話,題目仍不失簡潔,然而題外的爭論點卻防住了。防止題外的爭論,也可以在題目中間加限制的語句。但照那樣加,有時反把題目弄得復雜晦澀,有時反加了一些疵點進去。所以不如在題后另加。
總之,在選題和斟酌字句上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只要這一步做到位,不但能夠看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就是以后的推進也更容易一些。許多好處,都在后面。
【概要】題目語法的規則
1.題目必須弄得很窄,只含一個要緊的意思。
2.題目必須用正面的語氣(就是肯定語氣)。
3.題目里不可有意義含糊的字。
4.題目要最簡潔、最淺顯(但同時要不犯以上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