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論文、拿項目,其實很簡單(2021版)
- 老踏
- 1477字
- 2025-01-20 14:59:34
你一定要知道正文最基本的三種結構
一篇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它的正文,沒有正文的論文就不算一篇論文。然而在我看來,這個正文很有可能又是一篇論文各個組成部分之中最不重要的那個。這個說法可能比較詭異,也較具諷刺意味,但我們思考一下,一篇論文,被我們關注最多的、最能引起我們注意也最被我們看重的,往往不是正文。我們會因為一篇論文的標題足夠吸引人而把它從數據庫下載來看,會通過關鍵詞檢索到一篇論文,會認真閱讀一篇論文的摘要,也會對支撐起這篇論文的那些參考文獻感興趣,甚至還會被一個注釋所吸引,陷入沉思。所以挑來選去,最后剩下的反而是論文的正文,成為“最不重要”的那個部分。
盡管如此,我們又必須承認,論文的正文又至關重要。因為論文的其他部分或者是從正文之中提煉、升華和派生來的,或者是為支撐論文正文中的論點和論述而存在的。而且,如果沒有存在于正文之中那些縝密的、嚴謹的、環環相扣的論述過程,那些研究結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這里就和大家談談論文正文的組織結構問題,也就是寫作框架的搭建。從最為宏觀也最具通約意義的角度來講,一篇論文的組織結構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總—分—總”結構。擁有這類組織結構的論文,一般是在開篇時做一個整體的說明或描述,呈現一種現象,指出一個問題,介紹一類觀點。然后進入“分”的部分,對這個現象、問題或觀點從不同層面和角度進行論述,提出分論點后尋找論據進行論證。之后,對這些分論點進行總結,也就到了論文的結尾部分。“總—分—總”結構也可以細分為一級“總—分—總”結構和多級“總—分—總”結構,這里不再逐一細說。
第二種,“三段論”結構。即論文按或明顯或隱含的三段論結構來進行寫作。這里的三段論可以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或者是“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證實或證偽”。這大概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論文結構了,在文章的開頭提出問題(是什么,或者提出假設),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然后開始對問題進行分析,一般是從現象描述進入本質剖析(或者通過田野調查、調查問卷、實驗來進行驗證),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為什么)。找到原因和癥結之所在了,就進行下一個環節,解決問題(怎么辦)。當然我這里做的這個說明是非常粗略的,是以“最大公約數”的方式來進行敘述的,可能無法呈現“三段論”內部不同組織結構之間的差異。
第三種,“并列式”結構。擁有這種結構的論文,一般以論文標題呈現出來的核心議題為中心,從多個并列的層面加以闡述。處于并列關系之中的這些層面,一般又是圍繞著一個可以支撐論文核心議題的分論點來展開論證過程的。也就是分論點1+論據+論證、分論點2+論據+論證,以此類推。等幾個分論點都闡述完畢了,論文也基本就結束了。這種結構的論文有點像學術散文或漫談,但是“形散而神不散”,各個分論點及其論證過程還是足以支撐起論文的核心議題的。以我的觀察,以“并列式”結構寫作的論文其實并不多見,但是這類文章往往會有非常高的引用頻次,作者也往往是某一研究領域中公認的大咖。我覺得這種情況并不是巧合—敢于采用這種結構來組織論文寫作是需要相當的勇氣和能力的,而且這類文章能夠順利通過學術期刊的各級審核,也往往得益于論文作者的學界口碑和影響力。
在我所關注的研究領域,以上這三種組織結構的論文占了絕大多數,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三段論”結構,然后是“總分總”,“并列式”較為罕見。我的建議是,大家多閱讀和模仿自己研究領域之內的、以三種組織結構寫作的高質量論文,認真思考哪種論文選題更適合采用哪種組織結構,然后反復進行刻意的練習,進而熟練運用三種組織結構進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