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
- 梁志剛
- 7字
- 2025-01-20 14:30:51
第一章
家住山東
拾麥穗
話說一百多年前,在魯西平原上,有一個叫官莊的小村子。村南住著兩戶人家,西邊這家姓季,有個四五歲的男孩,小名叫喜子。東邊這家姓寧,有個十幾歲的姑娘,喜子叫她“寧大姑”。農歷五月初,芒種節氣剛過,麥子地里一片金黃,該開鐮割麥子了。小喜子家是村里最窮的一家,不多的一點地種的全是高粱。寧家也很窮,沒有種麥子。可是這天一大早,寧大姑就來叫喜子:“喜子,快走!跟大姑撿麥穗去!”喜子趕緊拎著一個小竹籃,跟著寧大姑跑向剛割過麥子的地里,去撿拾被遺落的麥穗。太陽曬得他小臉通紅,滿臉是汗;嗓子干得又癢又痛,可是他顧不上這些。當他把滿滿一小籃麥穗拎回家的時候,已經過了中午。此后七八天,天天如此,一個麥秋就算過完了。媽媽把麥穗搓成麥粒,成績不小,十幾斤總是有的。麥粒磨成白面,這可是給孩子解饞的好東西!
喜子饞“白的”可是有些日子了。因為家里沒有麥子,飯桌上一年到頭全是“紅的”——高粱面餅子、高粱面糊糊,還有用土鹽腌的咸菜。喜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愛往大奶奶家里跑,目的就是讓大奶奶給口“白的”吃。大奶奶是喜子父親的伯母,老人家的親孫子不幸夭折了,就把滿腔的慈愛傾注在喜子這個侄孫身上。大奶奶家境較好,家里人常給老人家蒸幾個白面饅頭。一見喜子來了,老人家會眉開眼笑,變戲法似的從襖袖里掏出半個饅頭來:“乖孫子!快來!你看這是什么?”小喜子接過饅頭,迫不及待地享受著難得的美味。他后來回憶說:“這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現在喜子可以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了。媽媽烙了白面餅,切成小塊,擺在喜子面前。她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還叮囑喜子:“慢慢吃,一天只許吃一塊。”喜子狼吞虎咽吃完一塊,情不自禁又拿起了一塊。媽媽一看,急了:“不行!快放下!”喜子哪里肯聽。他怕媽媽來搶,拿著餅子拔腿就跑。媽媽在身后緊追不舍。屋后就是一個大葦坑,喜子常在那里玩水,摸魚蝦。夏天,一絲不掛的喜子跳進了葦坑,站在水里一邊嬉皮笑臉地看著母親,一邊小口細品白面餅的美味。媽媽站在岸邊,望著兒子笑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僅僅夏天拾麥穗,秋收時節還要拾谷穗、揀豆子。他還是跟著寧大姑滿地跑。再稍大一點,也就是五六歲的樣子吧,他就“獨立”參加勞動了。他鉆進高粱地里擗高粱葉子,或者拿把小鐮刀割青草,打成捆背到二大爺家,二大爺家有牛,高粱葉和青草都能喂牛。這時二大媽就發話了:“來吃飯吧!”二大爺家伙食比自家好多了,經常是“黃的”——玉米面餅子,還有小米粥。這在自家是吃不到的。
小喜子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按說他長大了應該是一個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的莊稼漢。可是,事實并非如此。這個小喜子不是別人,他就是20世紀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本書的主人公季羨林。為什么會這樣呢?請聽我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