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
- 梁志剛
- 1627字
- 2025-01-20 14:31:22
課堂內外
季羨林入學不久,便結識了來自江蘇鹽城的歷史系新生胡鼎新,此人就是后來的胡喬木(1912—1992)。胡喬木當時雖然還不是共產黨員,但已經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了。他和一些左派學生創辦了一個工友子弟夜校——民眾學校,約季羨林去上課,季羨林答應了。每周五晚上,他就到那一座門外嵌著“清華學堂”的高大的樓房內去講課,即使胡喬木一年后離開清華擔任共青團北平市宣傳部長也沒有停止。季羨林講課用的教材是自編的《農民千字課》。學生雖然程度不齊,但是活潑可親,季羨林想故作嚴肅也做不到。季羨林出身貧苦,為人正直,憎惡國民黨反動統治,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政治表現是中間偏左。胡喬木自然心里有數,于是,季羨林就成了這位青年革命家動員的對象。有一天夜里,胡喬木摸黑坐在季羨林床頭,勸他參加革命活動。無奈,季羨林雖然痛惡國民黨,但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學上,又考慮到自己有家室之累,怕擔風險,所以盡管胡喬木苦口婆心,反復勸說,他愣是不點頭。最后,胡喬木只好嘆了一口氣,悻悻地離開。
這里,筆者對胡喬木再提上一筆。據報載,“九一八事變”后不久,正是在他的指示下,東北抗日義勇軍著名將領李兆麟從北平返回家鄉遼陽,發動群眾,聯合各路抗日力量,成立了第24路義勇軍。看來,“時勢造英雄”,胡喬夫與季羨林走的并非一條路。
季羨林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讀外文本來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可是他樂此不疲,正課之外還自學俄語。須知,對付英、法、德、俄四門外語可不是鬧著玩的,季羨林卻勝任愉快。1932年8月22日,雖然還沒有開學,季羨林已經提前回到了學校,他在當天日記中寫道:
早晨讀點法文、德文。讀外國文本來是件苦事情,但在這時候卻不苦。一方面讀著,一方面聽窗外風在樹里面走路的聲音,小鳥的叫聲……聲音無論如何嘈雜,但總是含有詩意的。過午,感到疲倦了,就睡一覺,在曳長的蟬聲里朦朧地爬起來,開始翻譯近代小品文。晚上,再讀點德國詩。我真想不到再有比這更好的生活了。
季羨林就是這樣,一面刻苦攻讀外語,一面嘗試著進行翻譯,并在《華北日報》副刊上發表了幾篇譯作,如美國幽默作家、詩人D.Marquis(唐·馬奎斯)的《守財奴自傳序》和英國散文家、文藝批評家L.P.Smith(洛根·P.史密斯)的《薔薇》等。
然而,季羨林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他喜歡聽名家演講,梅貽琦、胡適、溫德、朱自清、郭彬和、蕭公權、金岳霖、顧毓秀、燕樹棠等人的演講,他都聽過。朱自清在演講中說:“歐洲人簡直不知道有中國,總以為你是日本人。說了是中國人以后,臉上立刻露出不可形容的神氣。”這話深深觸痛了季羨林,他把它記在日記里,并寫上“真難過!”。聽胡適演講“中國文明和西洋文明”,他聽后肯定胡適眼光遠大,但同時評論說:“觀點淺薄。”可見,季羨林并不盲從大人物,自有主見,或者說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季羨林的課余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盡管當時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沒有,可他仍然像今天的大學生一樣,星期天進城,去北大或師大、朝陽會見老同學,到琉璃廠或者王府井的舊書店淘書,有時看場電影,還和同鄉同學徐家存一起到開明劇院看過梅蘭芳演的《黛玉葬花》,梅先生飾林黛玉,姜妙香飾賈寶玉,精彩極了!春秋兩季,他和師友一道逛海淀,游燕大校園以及蔚秀園、頤和園、圓明園遺址。喜歡“帶歷史臭味的東西”,在劫后圓明園的瓦礫中尋找宮殿的影子,在荒蕪的湖水邊想象當年水榭、畫舫的豪華……有時,他租輛自行車,獨自去香山賞紅葉,登玉泉山,游碧云寺、臥佛寺,古寺里的松樹高大繁茂,四季常青,那是他的最愛。
季羨林在春夏秋三季經常打噴嚏、流鼻涕,以為是感冒,其實是過敏所致。所以,他重視體育鍛煉,三四年級時幾乎每天都出現在操場上,跑步、打籃球,玩得最多的是手球和網球,直玩得大汗淋漓,不亦樂乎。他還喜歡看球賽,學校有籃球、排球,或者足球比賽,他是忠實的觀眾,逢球必看,即使臨近大考也不例外,有時甚至為看球而逃課。那時候季羨林正年輕,看女生賽球,眼睛免不了多瞟幾眼人家的大腿,看是黑是白,還在日記里評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