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
- 梁志剛
- 1969字
- 2025-01-20 14:31:12
六連冠
季羨林經(jīng)常說,自己幼無大志,小學畢業(yè)后就連報考著名的一中的勇氣都沒有。確實,季羨林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并不喜歡念書,只是貪玩,他雖然應試能力很強,成績不錯,名次相當靠前,可他從來沒有要當?shù)谝幻囊靶模瑢δ峭嬉鈨阂稽c兒興趣也沒有。相反,釣蝦、捉蛤蟆對他的誘惑力更大。他對自己這一輩子究竟干什么,從來也沒有認真考慮過,只是朦朦朧朧地覺得,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固然不算好,按理應該長點兒志氣,可自己畢竟是個上不得臺盤的人,一輩子能混上一個小職員當當,也就算不錯了。但是,人的想法是能夠改變的,有時甚至會發(fā)生180度的大轉彎。季羨林在北園高中就經(jīng)歷了這樣的改變,而這一改變卻是由一件偶然的事情引起的。
北園高中附屬于山東大學,當時山大校長由省教育廳長王壽彭兼任。王壽彭(1875—1929),字眉軒,號次篯,山東濰坊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參加會試,文章寫得漂亮。據(jù)說,殿試時恰逢慈禧老佛爺七十大壽,因為他的名字中包含“王者壽比彭祖”的意思,慈禧以為吉兆,非常高興,他被點了狀元。王壽彭還是有名的書法家,他的字遒勁瀟灑,俊美雋秀,頗有二王之風,很受藏家追捧。
就在一年級第二學期考試結束時,狀元公忽然要表彰學生了。高中學生表彰的標準是:每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數(shù)達到或超過95分。獎品是狀元公親筆書寫的一個扇面和一副對聯(lián)。王壽彭的書法極有名,他的墨寶極具經(jīng)濟價值和收藏價值。高中共有六個班,便有六個甲等第一名,但是其中五名的平均分數(shù)都沒有達到95分,只有季羨林平均分數(shù)為97分。因此,他就成了全校唯一獲得狀元公褒獎的學生,這當然是極高的榮譽。
王壽彭手書的扇面是抄錄厲鶚的一首七言詩,全文是:
凈幾單床月上初,主人對客似僧廬。
春來預作看花約,貧去宜求種樹書;
隔巷舊游成結托,十年豪氣早銷除;
依然不墜風流處,五畝園開手剪蔬。
錄《樊榭山房詩》,丁卯夏五

王壽彭題寫的扇面
落款是“羨林老弟正 王壽彭”。
厲鶚(1692—1752),號樊榭,浙江杭州人,康熙時舉人,清代著名文學家,有《樊榭山房集》傳世。
那副對聯(lián)是漂亮的館閣體,內(nèi)容是:
才華舒展臨風錦,
意氣昂藏出岫云。
這珍貴的獎品對季羨林產(chǎn)生了戲劇性的影響,它看似出乎意料,卻自在情理之中。榮譽感人皆有之,尤其青少年,一旦得到表揚,就會激發(fā)他們的榮譽感,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可以大大釋放爭強好勝的潛能。話說回來,季羨林屢次講自己幼無大志,自賤自卑,可是眼前的事實說明,這其實就是一種榮譽感的表現(xiàn)。試想,如果一點兒榮譽感自尊心都沒有,真的得過且過滿不在乎,哪還會有什么自卑呢?
上了北園高中,季羨林的學習態(tài)度,乃至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說到變化,這里面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97分這個平均分數(shù)給了季羨林許多啟發(fā)和暗示。因為,分數(shù)與分數(shù)是不相同的,像歷史、地理等課程,只要不懶不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硬背一通,得個高分并不難。但是,像國文和英文這樣的課程,必須有長期的積累,還必須有一定的天資,才能有所成就,得到高分。如果沒有基礎,臨時無論怎樣努力,也是無濟于事。季羨林在國文和英文方面有比較堅實的基礎,非其他五個甲等第一名可比。他們的國文和英文雖然也絕不會太差,但是同季羨林相比,自然要稍遜一籌。這件事兒使季羨林心中有了底氣,倒覺得過去的自卑實在有點兒毫無道理,甚至有點兒可笑了。
第二層意思是,季羨林從未得到這樣的榮譽,它確實來之不易,現(xiàn)在既然于無意中得之,就不能讓它再丟掉,如果下一學期考不到甲等第一名,這一張臉又往哪里擱呢?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榮譽感,然而就是這一點兒榮譽感,促使他改弦易轍,開始埋頭讀書了。就在不到一年前,在正誼中學時期,蝦和蛤蟆對他的誘惑力還遠遠超過書本。眼前的北園,荷塘縱橫,并不缺少蝦和蛤蟆,他卻視而不見。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季羨林現(xiàn)在成了回頭的浪子、勤奮用功的好學生了。他在高中讀書三年,每學期都考第一,拿到六次甲等第一名,成了“六連冠”。
第三層意思是,季羨林曾經(jīng)想到,中學畢業(yè)后只能當上一個小職員,搶到一只飯碗,平平安安地過上一輩子。他認為自己只是一條小蛇,無論如何也成不了一條大龍。這一次褒獎卻改變了他的想法,自己即使不是一條大龍,也絕不是一條平庸的小蛇。他從此不甘落后,力爭上游,勇攀高峰,在崎嶇的求學道路上拼搏不息,直至耄耋之年依然如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高中畢業(yè)后他到北京報考大學,從山東來的幾十名考生大都報考六七個大學,唯獨他信心十足,只報考北大和清華,對那些二流三流的大學不屑一顧,這同小學畢業(yè)時不敢報考一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
以上三層意思說明,季羨林從自賤、自卑到自尊自信,從不認真讀書到勤奮學習,關鍵因素是榮譽感使然。而這榮譽感正是由于王壽彭的一次褒獎激發(fā)起來的。王狀元的舉動可能出于偶然,他也許不會想到一個被他稱為“老弟”的十六歲的孩子,竟因為這個偶然而變得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