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站在國立交通大學的校門口,四周是熙熙攘攘的學生和匆忙的行人,但他的眼神卻異常冷靜和專注。他的任務是抓捕教授肖華——這是當然是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抓捕這位宣揚抗日理念、反對國民黨執(zhí)政,參與地下活動的教授。然而,這個任務的背后隱藏著更深的目的。李昊并不是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而是為了保護肖華。
“肖華教授已經上了日本人的名單。”李昊很明白,他感覺心中有一股沉重的壓迫感。他知道,若是讓日本人知道肖華的身份,這個肖華的下場無疑會很慘。相比起日方的審訊和逼供,李昊相信,國民黨的監(jiān)獄是相對安全的,至少這里沒有日本特工的搜捕。雖然國民黨的政權本身并不令人信服,但至少相較于日本,李昊更相信國民黨的關押能夠為肖華爭取一點時間,甚至更多的生存機會。
李昊將目光轉向校園深處,肖華教授正在一間教室里講課,他的身影在窗子內若隱若現(xiàn)。李昊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必須馬上行動。
走進校園,他踏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教室的大門。門口的衛(wèi)兵看了他一眼,微微點頭示意,李昊并沒有停留,徑直走入教室。
教授正在用流利的普通話講解抗日理論,他的語氣嚴肅、充滿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而奮斗。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從內部擊潰敵人,團結一切力量,保衛(wèi)我們的家園。”肖華的話語激昂有力,教室里的學生無不聽得如癡如醉。
李昊站在門口,目光一動不動地注視著講臺上的肖華。他的心里有著復雜的情感——這個教授是他在日本潛伏期間唯一一個并沒有讓自己完全淪為工具的人。盡管他明白自己背負的任務和使命,但肖華的堅定信念,深深觸動了李昊內心那已經被壓抑多年的理想與情感。
肖華忽然停下了講課,目光掃視全場,似乎察覺到了李昊的存在。李昊在門口站得更加筆直,眼神未曾移開。
李昊深吸了一口煙,煙霧緩緩上升,彌漫在昏黃的燈光下。此時的他,心中依然充滿了矛盾和痛苦,雖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每一次這樣的任務,都讓他更加沉重。
“教授,”李昊的聲音低沉且平靜,“我只給你一根煙的時間。”他頓了頓,目光冷靜如水,“一根煙以后,你就得帶上手銬,跟我走。”
肖華突然笑了,這個笑容與他的歲月和經歷相匹配,充滿了釋然的味道。“你知道,我其實早就知道這一天會來。”他的眼睛透過李昊,看向遠方的天際,“我早就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李昊低下頭,閉上眼睛,心中有一種莫名的痛感,但他沒有說話。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執(zhí)行一個簡單的任務,而是在面對一個即將消失的時代的告別。對他來說,肖華并不只是一個教授,他的存在代表著某種理想,一種無法放棄的抗爭。
肖華看了看手表,然后輕輕吐出一口氣,仿佛是要將這些歲月的重壓全都釋放出去。“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拖延。”他說。
他站直了身子,深深地看了李昊一眼,然后緩緩從口袋里摸出一副手銬,放在桌上。李昊愣了一下,心頭頓時被某種情感沖擊,但還是默默地走了過去,拿起手銬。
肖華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堅決與悲涼。“既然這就是命運的安排,那我就把它接受吧。李昊,今天是我給我的學生們上的最后一課。”說罷,他便親手戴上手銬,戴著手銬開始講起了他的最后一課。
“今天,我給你們上的這一課,可能是你們聽過的最重要的一課。”肖華的聲音并不像平時那樣激昂,而是帶著一種深深的平和與沉思,“它并不是為了讓我自己的思想得到什么樣的傳承,而是為了讓你們,能夠在未來的歲月里,記住那段光輝的歷史,記住我們曾經為之奮斗的理想。”
他的手由于手銬的原因十分拘謹,在黑板上寫字寫的歪歪扭扭的。
教室里的空氣變得愈發(fā)沉靜,學生們的注意力無一例外地集中在了教授身上。肖華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的粉筆,寫下了幾個字:“三民主義”。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理論源自于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肖華輕聲說道,“三民主義,顧名思義,是民族、民權、民生的統(tǒng)一,它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獨立、自強的愿望。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困境,是一片血海,但我們絕不應該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三民主義是我們的靈魂,它應當在你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他停頓了一下,抬眼望向窗外,那是上海的夜晚,燈光閃爍,喧囂的城市仿佛沒有停歇過,然而對于他來說,眼前的世界似乎已經遠離了那些聲音。歷史的車輪,早已讓每一個奮斗的夢想都變得有些模糊,像是被歲月打磨成了沙礫。
“‘民族’意味著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百年來,我們飽受外辱,列強的侵略,民族的屈辱,但我們從未放棄希望。無論面對多少困境,孫中山先生都沒有屈服,他提出要‘振興中華’,這個理想一直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
肖華的話語越來越有力量,他望向學生們,眼中閃爍著某種不可言說的光芒:“‘民權’,是我們?yōu)槿嗣駹幦∽杂膳c平等的權利。我們不能只生活在壓迫和控制之下,民眾的意愿與選擇應當成為政治的基礎,而非特權階層的游戲場。”
然后,他的目光稍微一頓,轉向了教室的后排,那些靜靜坐著的學生們:“‘民生’,是三民主義最核心的部分。民生即人民的生活與福祉,它意味著我們要打破貧困,創(chuàng)造一個讓人民能安居樂業(yè)的國家。沒有民生的保障,我們的社會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定。”
肖華停下了手中的粉筆,環(huán)視了一眼全班的學生,他低聲說道:“這三項原則,是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族所開辟的道路。在那個年代,他為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和民族奮斗,而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人,仍然要繼續(xù)前行。盡管我們面臨的敵人可能不再是外國列強,但我們依然要在這片土地上,爭取自己應得的尊嚴與自由。”
肖華的話語越來越沉痛,他的聲音在教室內回蕩,仿佛每一個字都在擊打著學生們的內心。正如他所說,今天這一課,關乎的并不僅僅是理論,而是整個時代的命運。
“無論今天的局勢如何,三民主義代表的理想永遠不會消逝。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大環(huán)境,但只要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國家總有一天會走出困境。”肖華低下頭,眼眶微微濕潤。他清楚,自己已經無法見證那個理想實現(xiàn)的時刻,但他依然希望,這些年輕的學生們能繼承這份信念。
他最后停頓了一會兒,輕聲說道:“也許我沒有辦法親自去實現(xiàn)那個理想,但是我希望你們能記住孫中山先生的教誨,記住這一段歷史。無論你們未來在哪里,無論經歷多少風雨,請不要忘記,這個國家曾經為了一切美好的東西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在教室里,時間似乎凝固了。那些學生的眼睛里沒有恐懼,只有深深的敬意與感動。肖華的話,就像是烙印一樣,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好了。”肖華深吸一口氣,拿起了講義,“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你們以后走的路,不一定會平坦,但無論到哪,都請記住老師為你們上的最后一節(jié)課。”
這是李昊第三次掐滅煙頭,待到肖華最后一個字落下,李昊不合時宜的走上了講臺,肖華教授早就已經戴好了手銬,他的眼神中沒有一絲的懼色,坦然的走向了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