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徐千姿:“習”這個字
- 許多人,許多的說說,許多的青春
- 萬物和生長
- 1199字
- 2025-01-30 12:47:2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出自于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幾千年來,廣為傳誦。初讀這句話時,我感到有些不解。學習在大多數時候都是艱苦的,甚至是枯燥的,況且學了一次還不夠,還要“時習之”,怎么還會感到愉快呢?孔子這句話所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帶著這個疑問,我找出家中所藏幾部《論語》,進行比較閱讀,對其含義作了一番探究。
在我讀過的語文課本(第十三冊)里,將“習”字解釋為“復習”,大概是最通行的解釋。翻開楊伯峻所著的《論語譯注》,其中對“習”字的解釋要透徹得多。作者認為,孔子所講的功課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尤其是禮、樂、射、御等,非演習不可,所以“習”字當理解為“實習”。蔡尚思注釋的《論語》的解釋也大致相同,只是比較簡略而已。而在《論語高級讀解》中,對“習”字作了進一步引入,解釋為“反復地鉆研練習”。一門學問,學了之后再去反復鉆研練習,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直至融會貫通,到這個時候,人會變得很快樂,大概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楊潤根的《發現論語》對“習”字的解釋卻另辟蹊徑。作者根據這個字的結構——上“羽”下“白”(繁體)展開論述,以鳥群活動比喻人們通過與外界事物的密切接觸而使自己逐漸地享受習慣于外界的事物,大致就是“練習、復習”的意思。想想也有其道理,鳥多次地練習飛行,最終實現空中自由翱翔,怎么會不高興呢?
五本書中的說法可分成兩種,一種主張親自嘗試,另一種主張反復練習。我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即學習知識之后時常實踐、演練。因為剛學到的知識畢竟還是死的,要通過自身的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們,并從中領悟到更多老師無法言傳的東西,這才是學習之樂的真正所在。兩種說法都有理,可孔子寫這個字時的本意究竟是什么,誰也不能完全肯定。于是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字,就成了幾千年中國文學史中的一個懸案。許多熱愛文學研究的學者紛紛來破這個“案子”,找到的線索或證據卻各不相同。所以,《論語》到今天還是文學家們所熱衷的研究對象。也許是因為歷史的悠久,才使它如此難以索解,從而引發人們研究的興趣吧。
掩卷沉思,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楊柳依依,桃花燦爛,黃口乳燕時縱高時俯沖,飛飛停停,在媽媽的帶領下練習飛翔。一位年過五旬、十分和藹又滿腹經綸的老者在杏壇上盤膝而坐,顯得神采奕奕。許多書生打扮的人端坐在杏壇周圍,充滿期待地注視著這位老者。這位老者便是孔子,此時他開始了一天的教學活動。只見他一邊比劃著手勢,一邊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眾弟子只覺微風拂面,清新柔和,精神也為之一振。孔子講完,要求弟子們互相交流心得。于是弟子們便興奮地討論起來。一時間,孔子、弟子、杏壇以及明媚的春光構成了一幅無比和諧的畫面……猛地一個激靈,我從幻境中驚醒,不禁對那兩千多年前的課堂無比神往。那時的課堂固然沒有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卻別有一番樂趣。能親臨這樣的課堂學習,豈不是無窮樂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