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朱棣欲變法,姚廣孝的見解(四千字大章)
書名: 大明:我朱高煦立國,攻略海外作者名: 恰在時節逢上君本章字數: 4118字更新時間: 2025-02-09 20:05:07
敲打了一番姚廣孝,朱棣也不在這件事上繼續說,轉頭問起了朱高煦的事情。
“太師,漢王在安南,不對,如今老二立國大漢了,他在大漢所做的那些,你怎么看?”
姚廣孝依舊神情淡然,仿佛并沒有被剛才的事情所影響一般。
“稟皇上,漢王在大漢所做的那些事,就如貧僧剛才所言,貧僧敬佩啊。
攻下安南之地,都已經立國大漢,可是在這個最需要穩定的時候,還是在明軍都已經返回的時候,漢王卻是突然對原安南所有官紳直接動手,從這些人身上獲得大量錢糧與物資,用于支撐大漢的發展。
通過這樣的方式,直接將原本內部不穩定的勢力全部逼了出來,又提前做好準備,在兩個月之內,平定所有叛亂。
漢王的這份魄力與處理方式,貧僧真的感到陌生與敬佩,如此精妙的布局,竟然是出自漢王之手,如此一來,直接解決了大漢內部所有的不穩定因素,同時掌握了錢糧,騰出更多的位置出來,提拔自己的人上去。
就這個魄力,恐怕就是皇上,都不一定能夠做得出來吧?”
姚廣孝一臉震撼的看向朱棣,他破天荒的夸贊朱高煦,就是因為朱高煦做得太好了,有膽氣,有魄力,有精妙的布局,原本哪怕立國大漢,內部的隱患都非常的多。
之前陳朝的后人,胡朝的勢力,地方上對外的排斥,官紳一體對抗賦稅導致大漢可能會收不上去賦稅,田地被這些人占據著,也可能會導致百姓無法安置。
然而這么多問題,朱高煦偏偏是在讓明軍返回之后,選擇將大漢各地重新犁一遍,姚廣孝是真的佩服。
用明軍返回,降低原本安南各方勢力的警惕心,自己卻是在暗中籌備,一網打盡,部署縝密,心思用盡啊。
姚廣孝一直以為,朱棣這三個兒子之中唯有朱高熾可當大用,朱高燧難登大雅之堂,只會些陰險算計,朱高煦有勇無謀,只是一丘八。
如今是他看走眼了,朱高煦竟然有著這樣的雷霆手段,以往聽著朱高煦自比李世民,他只覺得是個笑話,現在他忽然發現,朱高煦真有與李世民比一比的資格了。
若是朱高煦留在大明,他都無法想象,朱高熾與朱高煦會爭斗成什么樣。
有時候在天家出現兩個以上的真龍天子,還真就不是什么好事,只會讓內部更加混亂。
姚廣孝都慶幸,雖然他不知道朱高煦為什么要出去,但起碼如今出去之后,大明不會再發生內斗之事了。
哪怕朱高煦如今很優秀,在姚廣孝心中,大明未來的繼承人,依舊得是朱高熾。
這不是朱高熾有多仁德,身為太子,將來會身為皇帝,姚廣孝心中很清楚,什么仁德,不過是做出來給別人看的,身為太子的朱高熾要是真的如同表面那樣仁德,那個位置就不會是朱高熾的,而會是朱高煦的了。
只是朱高熾善于治國,朱棣又喜歡打仗,大明下一代君主,在姚廣孝看來必須得是善于治國者,而非能征善戰者,這才符合大明天下的期望與期盼。
說到底,姚廣孝始終是文人,在大明還沒有立國大明時,就擅長詩詞,講究文人墨客,這是刻在姚廣孝骨子里的。
朱棣聽著姚廣孝說的這些,哪怕姚廣孝用他做對比,朱棣也沒有絲毫生氣,相反,朱棣甚至臉帶笑容,滿臉的自豪。
不為別的,因為朱高煦是他兒子,這次給他漲臉了。
不是他朱棣自夸,朱高煦在大漢做的這些事,將歷朝歷代的皇帝拿來對比,又能有幾個敢這樣做?敢在當時的情況這么做?
即便是他,就如姚廣孝說的,他自己捫心自問,都做不出來,因為牽涉太大,一旦失敗,一切都完了。
當初他靖難成功后,又不是沒有面臨過這樣的選擇,最終的結果是他妥協了,所以他才格外看重朱高煦的這份魄力與能力。
做出決定是魄力,將這事辦成,辦得無比的漂亮,這就是能力了。
就是因為這樣,他都有些后悔讓朱高煦出去了,要是將朱高煦留在大明,他還能有一個選擇,若是朱高熾干得不好,他就讓朱高煦來干。
雖然朱高煦是老二,但他自己同樣不是順位繼承的,他只要將大明發展好,足以讓他下去見朱元璋,在朱棣眼中就足夠了。
無論是攻安南,還是已經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都是為了讓大明對外的影響力增強,讓人編撰永樂大典,就是為了編撰出一本古今奇書,讓他可以帶著這一項項功績下去見朱元璋。
剛靖難成功的那一兩年,他可是每天做噩夢,每次都是夢見朱元璋,時不時的夢見朱標。
他靖難有理由,他也相信朱元璋能夠理解,但是靖難之后若是不干出成績,不能讓大明更加富強,他不能也不敢下去見朱元璋。
所以他并沒有多在乎立嫡立長,只不過立朱高熾是他多方妥協的一個結果。
要是立朱高煦,他是真擔心自己有一天在宮內好好的,朱高煦帶著文武讓他退位讓賢,朱棣不想面對那種場景。
就在這時,姚廣孝的聲音繼續傳來。
“如果漢王只是這樣,貧僧雖然敬佩,但還不算多么震驚。
然而漢王如今在大漢實行的那個‘攤丁入畝’,貧僧是真的被震撼到了啊。
皇上你給的書信里面,詳細介紹了這個攤丁入畝,貧僧看后,只覺得驚為天人,漢王能夠想出如此國策,用于賦稅的變革,這代表著漢王的治理天賦,同樣驚人。
之前漢王是什么性子,皇上應該無比清楚才是,恐怕天下人都想不到,漢王竟然隱藏了這么一項能力,直到自己立國大漢,才暴露出來。
貧僧剛才恭賀皇上,是真心實意的,漢王確實值得讓人敬佩。”
姚廣孝不斷的夸贊,讓朱棣內心都有些沉重。
朱棣確實高興朱高煦有這樣的本事,但朱高煦的隱藏,又偏偏讓他很不高興。
朱高煦為什么要隱藏自己的能力?在怕什么?是在怕他嗎?怕他容不下自己的兒子嗎?
朱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朱高煦這么隱藏自己,但這些,不能往深處想,只要往深處想,朱棣心中就會升起一抹悲涼,他們父子,已經到了這么如履薄冰的地步了嗎?
身為帝王,朱棣的疑心比起最初,也是加重了不少。
朱棣自己也很清楚,但沒有疑心不行啊,身為帝王若是沒有疑心,有一天自己這個皇帝被下面的騙了,自己恐怕都還不知道呢。
這是他自己無法控制的,朱棣也不想去控制,只是對自己的家人,他還是寧愿往好的方面去想。
朱高煦在大漢實行的攤丁入畝,這是讓他極為不安的,這個國策他也思考過,其實非常好,他也非常的心動,且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的。
朱高煦的太過優秀,讓他一時都不知道該怎么面對這樣的朱高煦了。
朱棣不再去想,這次他來找姚廣孝,什么聊天談心,都只是借口,他來是有大事的。
“太師,你少夸他了,這小子要是知道你這么夸他,他尾巴指定要翹到天上去。
我問你,如果在大明也實行攤丁入畝,你覺得是否可行?”
朱棣緊緊看著姚廣孝,這才是他來的目的,因為他想要實行這個攤丁入畝,更想要讓姚廣孝來主持,因為姚廣孝有這個威望能夠實行得下去。
大明的賦稅也不好收,官紳一體不納糧,藩王不納糧,同時為了安撫藩王,他還又給了各地藩王不少田地,這些都是朝廷收不上賦稅的,朱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朱高煦在大漢搞得熱火朝天的,官紳被朱高煦直接一把解決了,反對的勢力也被直接清除了,但在大明,這些問題都還是存在的,他現在也想學一學朱高煦了。
反正是自己兒子提出來的東西,又這么好,朱棣搬過來用是一點不覺得臉紅。
姚廣孝心頭一嘆,他就知道朱棣這次過來不是表面說的那樣,只為徐妙云祈福與找他聊聊天。
先是以朱高熾那事小題大做,讓他不再歸隱,他迫于當時心急說多了話,只能應下,現在這個苦果,這么快就來了。
朱棣拿著這件事問他,是什么目的,作為極為了解朱棣性子的他,非常清楚朱棣想要做什么。
姚廣孝沉思片刻,緩緩開口。
“您當真想好了嗎?若是在大明實行攤丁入畝,藩王與官紳,要不要納稅?
一旦實行,這就是與天下官紳作對,凡是有田地的人,都會反對這項政策的實行。
如今大明天下,地方上本就有叛亂,一旦開始,到時各地必然會爆發出更為強烈的叛亂,朝中官員,不說全部,但絕大部分,都會紛紛反對。
地方官吏,開始消極懈怠,聯合士紳一起抵抗著朝廷政策的實行。
如今瓦剌正在做大,對北方的威脅從未消失,阿魯臺對大明邊地,雀雀欲試,想要發兵劫掠。
而實行這個政策,必然要調集天下兵馬,坐鎮各方,以強壓的姿態,讓各地不能反抗。
且還要重新登記人口,重新丈量田地,這些事情若是沒有官吏士紳的配合,難以完成,除非您將這些不配合的人全部殺了,但若是全殺,必然引起天下恐慌。
到時大明天下,將會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稍有不慎,大明恐有覆滅之險。
皇上若是真想要實行,那么請皇上先解決北地威脅,現在先安置好各地百姓,到時騰出精力與力量,用來全面落實這件事。
還有一點,皇上您要做好心理準備,那就是您一旦決定這么做,那就是在推翻太祖所實行之策,與太祖之策,背道而行,天下人必然會以此勸諫皇上。
因為皇上此舉,已經無異于在變法了。
臣雖愿意做這個變法的先鋒,但皇上真的能夠狠得下心,鎮壓得住一切嗎?”
姚廣孝平靜的述說著想要實行攤丁入畝的弊端,這些也不是他故意說給朱棣聽的,而是一旦實行,就必然會遇到的。
他自己并沒有什么田地,攤丁入畝的實行與否,都與他沒有什么關聯,但他想要讓朱棣能夠明白,朝廷想要實行什么國策,朱棣自己必須要有充足的準備與決心。
變法非小事,并不是朱棣心血來潮就可以直接開始,若是朱棣沒有想好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那么這場變法,最后注定要失敗。
朱棣本身得位不正,一旦變法失敗,必然會對朱棣都會形成沖擊,這點是姚廣孝極為不愿意看見的。
他之前勸朱棣造反,他只是想反朱元璋的朝廷,并不是想反大明。
他與朱元璋,有很大的一段恩怨,雖然朱元璋沒有在意,也不知道,但他是記在心里面的。
如今朱棣想讓他做變法的先鋒,為實行攤丁入畝,讓他下去沖鋒陷陣,姚廣孝也沒有反對,他很清楚,朱棣想要實行這個政策,要么他來牽頭,要么只能是朱高熾,因為其他人,都還不夠格。
現在他提出來的,其實核心就兩點,次核心有一點,一點是外因,那就是大明北境的威脅,也就是來自瓦剌與韃靼的威脅,這點是必須要解決的。
這點不解決,變法一旦開始,到時誰都沒有精力去抵抗瓦剌與韃靼的入侵,大明的局勢只會越發惡劣。
另一點則是朱棣的決心,他清楚朱棣一直都有想要下去正大光明見朱元璋的心,如今要違背朱元璋的祖制,甚至還會面臨天下人的反對,要是朱棣連這個決心都沒有做好,同樣無法成功。
而次核心,則是藩王與官紳,到底要不要納糧?
變法遭遇的阻力,姚廣孝都能想象得到會有多大,只有朱棣徹底下定決心,也是才有可能成功的希望。
是的,可能成功,都還未必能夠成功。
朱棣聽著姚廣孝說的這些,一時沉默。
這件事確實是他心血來潮所想到的,他看到這些消息的時間也不久,也是來到雞鳴寺后,這些消息才傳來。
朱棣又哪里認真的去想過這些,只是覺得好,想要實行罷了。
現在姚廣孝說的這么些問題,朱棣也非常頭大,但讓他就這樣放棄,他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