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擔心,可咱家的產業都是你祖父用命換來的,絕不能在我手里丟了!”
祖母瞇起眼睛,“再者說了,他趙謙也不過只是安邑縣令而已,上面還有河東郡守呢。”
劉珩訝然:“咱家能跟郡守扯上關系?”
須知,縣令上面好歹還有個直屬的頂頭上司,平日里總歸有人看著,而在刺史制度已經有些廢弛的當下,郡守和國相真真就是郡國里的土皇帝了。
漢代,郡守如國君。
是本郡的實際主宰者,大小事務均可一言而決。
其權力之大,遠超想象。比如說,郡守府絕大多數屬吏,均由太守自行任免。而社會道德體系要求這些屬吏必須像侍奉君王一樣,侍奉郡守。
這就是東漢鼎鼎大名的二元君主制。即,除了當今天子,漢代士人、官吏還要將自己的舉薦人視為主君。
這跟漢代的特殊政治生態有關。
一般來說,本朝的郡守都是外郡人,上任后會征辟本郡人做屬吏。之所以如此,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中央與地方豪強相互妥協的結果。
但不管怎樣,對于河東郡的士人豪強來說,河東郡守就是本郡最大的山頭,沒有之一。
如果劉家真能跟現任太守扯上關系,那確實不用擔心安邑縣令的脅迫了。
安定皇甫氏厲害歸厲害,但畢竟隔得太遠了。
而且自家祖母已經嫁到河東幾十年了,很難說還有多少情分存在,總感覺指望不上。
可河東郡守就不一樣,現官現管嘛。
“硬扯的話,確實有些淵源。”
劉氏回憶道:“現任的河東郡守,名為董卓,涼州人。和你祖父一起平定過亂羌,算是有過同袍之誼......”
“等等!”
劉珩突兀打斷了自家祖母的話語,重復道:“現任河東郡守名為董卓?”
“是啊,董卓董仲穎,怎么了?”
劉珩神色僵硬地搖搖頭,不知是喜是悲:“沒事。”
姓名和字都對的上,又是涼州人,想來應該是劉珩知道的那個董卓了。
說實在的,劉珩也不知道,跟此人扯上關系究竟是件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一段時間看來,應當是件好事。因為此后幾年,由于有朝中大佬袁隗暗中關照,董卓的仕途一直處于上升階段,歷任東中郎將、破虜將軍、前將軍、并州牧,封斄鄉侯。
背靠這顆大樹,無疑能在這亂世中安全許多。
可是一旦打上董卓的標簽,后面的日子該怎么辦?難道要學習賈文和?
這名毒士的操作手法,可不是誰都能學會的啊。
但無論如何,董卓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要害人物,劉珩便多詢問了幾句。經過劉氏一番的解釋,他大致明白的其中緣由。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要從安定皇甫氏說起。
劉珩的祖父劉震應募從軍后,便被劃分到時任中郎將的皇甫規手下。
后來,劉震不僅在抗擊亂羌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更是結識了劉珩的祖母,算是真正進入皇甫規的視野,引為親信。
再后來,皇甫規年邁,便向朝廷推舉了“涼州三明”中的另一人——張奐,接替自己鎮壓涼州羌亂。
永康年間,涼州叛亂的羌人再次進犯三輔,劉震就被劃分到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麾下。
因為皇甫規的關系,劉震在張奐手下頗受看重。
而此時,董卓正是張奐手下的軍司馬。
劉、董二人因此結識,又都是豪爽俠義的性格,便有些相逢恨晚的意味,在軍中時關系極好。
后來劉震戰死,劉珩之父從軍時,也受到過董卓的照顧。
但劉珩之父過世后,交情確實淡了不少。
可故人之后,總歸還是能說上話的。
“我已經打聽好了。”
劉氏囑咐道:“過段時間,董府君照例會在河東郡內巡視春耕,大概率會經過東郭鄉。到時你就拿著你祖父的佩劍,前往拜見。有佩劍作為信物,他應當會見你。只要召見了你,想必那趙謙會知難而退。”
劉珩點點頭,應了下來。
確實。
只要他能順利見到董卓,那么后者在河東郡擔任郡守期間,趙謙這個安邑縣令多少會有些顧忌。
至少趙謙要好好衡量一下,幾畝鹽田,是不是當真值得他承受打臉頂頭上司的風險。
“安定郡雖然遠,但祖母跟娘家的一些親友,還是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的。如果董卓不愿幫助咱們,大不了祖母帶你投奔娘家去。”
“雖然我和娘家的關系,變淡了許多,但肯定不會見死不救的。”
劉珩再次點了點頭,但并沒多說。
說到底,不管是董卓還是安定皇甫氏,都屬于外力,并不能讓他真正心安。
萬一遇到最壞的情況,兩方都不愿意庇佑,那他們怎么辦?等死嗎?
劉珩還是覺得,將自身安全寄托在別人身上的做法,并不穩健。
自身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劉氏好像看透了自家孫兒的心思,忽地一笑,說起了另外的事:
“阿珩,你是不是有段時間沒有跟著家族里的捕獵隊,一起進山狩獵了?”
“嗯,有段時間了。自從父親過世后,就沒有再去過。”
劉珩不明白祖母為何突然問起這個,老實回答道。
劉家有一支捕獵隊,里面全都是精壯男子,人數一直維持在三十左右,都是值得信任的自家人,首領是皇甫威。
劉家的人員構成相對比較復雜,除了祖母劉氏、劉珩、劉芷這些主家以外,還有許多來源駁雜的徒附,以及賣身劉家的奴仆。
奴仆大概二十多個,比如貞娘一家,貞娘本人是劉珩的侍女,母親在廚房做事,其父要負責十畝地的耕種事宜。奴仆大多因為各種原因,簽了賣身契,地位最低,完全屬于劉家的私產。
而所謂徒附,是指依附于劉家的人,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佃戶、賓客(或者也叫家臣、家吏)。
佃戶的地位比奴仆略高,人數也最多,足足二十戶、將近一百人,主要是一些破產的自耕農,以及一部分奴隸轉化的。
地位最高的是賓客、家吏,比如皇甫威和劉震父子的一些親衛隨從。他們自己家中也有田地,但主要還是依附于劉家生活。
劉家捕獵隊的成員,就是從這三類人中選用的。
每年的農閑時節,都會進山捕獵。
“兔子尚且知道多準備幾個藏身的窩,你祖母豈會不知道給自家多留一條退路?”
劉氏走到劉珩身前,抬起頭,看著比自己高出一截的健壯孫兒,神色鄭重:“從你父親過世開始,我就讓阿威他們借打獵的名義,在山里尋找適合藏身的位置,暗中已經建好了兩處據點。”
“萬一出現無法抗拒的災禍,大不了進山當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