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日。
午門宣詔:
【任命孫如游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任命周嘉謨為禮部尚書,掌禮部事】
……
十月十八日。
【恢復張居正名譽,追贈太師】
【恢復戚繼光名譽,追贈太保】
……
十月十九日。
【任命方從哲為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執內閣筆,掌吏部事】
【恢復考成法,六科并入內閣】
……
十月二十日。
夜。
寅時初刻(3:00)
未央宮,寢殿。
王安風塵仆仆而來,輕手輕腳打開殿門,而后匆匆步入室內。
走過內堂時,平地絆了一跤,當即跪在地上。
“誰?”朱常洛聽見聲音,十分警覺的睜開雙眼,下意識伸手摸向枕頭下的匕首。
“陛下,是臣。”王安連忙出聲亮明身份。
朱常洛聞言,抬臂放在額頭上,緩了片刻,坐了起來:“發生了何事?”
以王安的性子,能在深夜把他叫醒,一定是有大事發生。
果不其然,只聽王安沉聲道:“陛下,慈慶宮大火,整個東宮,怕是都保不住了。”
“……”朱常洛聞言,眼神猛然一凝,沉默了下來。
“查出是何原因起的火嗎?”
王安回道:“火勢太大,整個東宮連著文華殿全部都在火場內,要想查明緣由,怕是要等大火熄滅后。”
朱常洛聞言,靜靜思量起近日發生的事情。
移宮、組建第一軍團、徙木立信、擢孫如游入閣、恢復張居正戚繼光名譽、恢復考成法提升內閣權勢……東宮大火。
這是有人不滿,向我示威呢。
“元輔何在?”朱常洛問道。
“回陛下,大火一起,臣第一時間下令未央宮戒嚴,同時立刻知會內閣眾閣老,眼下應都去現場指揮調度滅火去了。”王安連忙回道。
朱常洛點了點頭,又問道:“人員傷亡如何?”
王安聞言連忙叩首:
“陛下,臣萬死。”
“大火一起,臣下了死令,派人沖進火場去救諸位娘娘和公主,但眼下……只搶出了四位娘娘的遺體。”
“有些閣院火勢太大,人沖不進去,情況如何無法得知。”
朱常洛伸手捏了捏眉心,嘆了口氣后說道:
“這事兒怨不得你,誰能想到會發生這檔子事。”
“朕是死過一次的人,因此才會拼盡全力,經營防守這座小小的四方城。”
“賊人進不來未央宮,自然就把目光放在了東宮里。”
“怕是想著燒死幾個妃嬪皇女,給朕一個下馬威。”
王安以頭觸地,渾身輕顫,顯然是被朱常洛的這番話嚇得不輕。
只聽朱常洛繼續道:
“朕早前就說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才剛起手,還沒做成什么事兒呢,這群肉食者就害怕成這般模樣。”
“嘖嘖嘖,以為如此就能嚇住朕。”
“可笑。”
朱常洛自言自語了幾句后,繼續吩咐道:
“此事不怨你,這是幕后黑手狗急跳墻了。”
“你起來吧,別跪著了,咱未央宮的規矩還得照常遵守。”
“謝陛下。”
王安緩緩起身,眼神中閃過狠辣之色:
“臣一定把此事查個水落石出,不揪出幕后黑手,不把這伙亂臣賊子連根拔起,臣以死謝罪!”
朱常洛輕輕搖頭,嘴角微微勾起:
“這種事是查不出根源的,或者說很難查出真正的根源。”
“且就算查出來了又如何?沒有利益的事,費這個力氣作甚?”
“你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此事,換取足夠的政治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勢力。”
“現在還不是掀桌子的時候,游戲還得繼續,規則還得遵守。”
“身為內相,眼光要放在全局,不要只關注一黨一派之人。”
“去找元輔吧,這事兒你們二人商量。”
王安聞言,連忙躬身,額頭沁出一層冷汗。
“臣明白,謝陛下教誨。”
他與東林黨走得近,只是因為東林黨全心全意支持還是太子的朱常洛。
但現在看來,周嘉謨調任禮部,孫如游入閣,方從哲拿了吏部印,在這個過程中,東林黨沒撈到多少好處。
今夜這場大火,恐怕也有東林黨的影子。
但東林黨真有這么大的本事嗎?
朱常洛不再多說,重新躺回床上。
“朕感覺身體調養的差不多了,從明天開始,加一門射藝練習。”
“讓練功房提前準備好,各種規格的弓都備上。”
“知會緹帥一聲,明日照常早起,在練功房熱身后,去院子里練射箭。”
王安聞言一怔,眼中閃過復雜的神色。
發生了這么大的事,皇帝竟然還能睡得著,連日常作息安排都沒有打破,這份自律和堅持……大明中興有望!
……
卯正二刻(6:30)
朱常洛一如往常的起床、穿衣、飲一杯溫水、前往練功房跑步熱身、而后與緹帥駱思恭,及一眾陪練的皇子、內侍、廠衛等來到院子里。
駱思恭走到弓架處,向朱常洛解說道:
“陛下請看,這是本朝常用的十二種弓,分別是四十至六十斤的下力弓、七十至九十斤的中力弓、以及一百至一百二十斤的上力弓。”
“其中六十斤以上之弓,為軍用弓。”
“本朝所制弓,大體可分為兩種,大梢弓和小稍弓。大部分都是使用竹木、牛角、牛筋合制而成,只需通過調整筋角數量,便可調整弓力。”
“弓力不同,所用箭重亦不同。”
說到此處,駱思恭拿起最上方的四十斤下力弓(約55磅),同時拿起與之對應的小箭,介紹道:
“此箭為南方小箭,長二尺三寸(約74厘米),重四錢八分(約17.9克),以此弓發射,拉至滿弓撒放,可箭發百步(約150米),然夾衣五層則不能透。”
說著又拿起一支大箭,繼續道:
“此箭為北方大箭,長三尺二寸(102厘米),重十四兩四錢(約53.7g),若以此下力弓發射,拉至滿弓,不過三十步則力竭。”
“因此大箭需配上力弓方能百步催發,然若以上力弓催發小箭,則必摧折。”
聽駱思恭詳細介紹完弓箭知識,朱常洛拿起那支北方大箭,仔細端詳起來。
看著那比自己大拇指還粗的箭桿,尾端的三道箭羽,沉甸甸的分量,忍不住道:“這玩意兒當真是弓箭?這不是短矛嗎?”
駱思恭笑著將那四十斤的下力弓遞給朱常洛:“陛下,我們今日從這四十斤弓開始練起如何?”
朱常洛放下箭桿,接過弓柄,點頭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