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婧被李三清這么一拉,又說要去見自己爸爸,不禁有些臉紅了,居然忸怩起來。
李三清又道:“是去問碎瓷片的事!”
文婧心里也知道,但對方這么一解釋,有點失望又有點不快。
她接著道:“好,我們吃完午飯就回陳家坳。”
李三清表示文婧已經很久沒有回家,這次回去也正好。
文婧卻是另外有心思,就是不知道這次回去了,會不會便沒有出來的機會了。
李三清沒有往這方面想,畢竟他一個人走南闖北習慣了,不會覺得一個人想走還走不了。
可是文婧是從小在錦衣玉食環(huán)境中長大的,文孝祖保護的很好,能不能再次出來可不好說。
時間如白駒過隙,下午兩點半二人已經到了文家。
文孝祖早上接到自己女兒要回來的消息,便喜出望外,此刻已經在大門外接風。
文婧下車后,便和文孝祖打了招呼。
文孝祖許久不見自己女兒,見其臉上有些風霜之色,有點憂心,早知道自己就不讓其出去了。
李三清將車停好后,就隨著文孝祖父母進入大廳。
頃刻,一杯清茶就捧了上來。
李三清為表尊敬,雙手接過了茶。
文孝祖坐下后,抿了一口茶,對李三清道:“法師一路照顧文婧,我這邊真的太感謝了。”
李三清謙虛道:“不,我們是互相照顧,有時他還幫我忙呢!”
文孝祖笑道:“什么!文婧幫你忙,她不幫你倒忙就很好了。”看了一眼文婧,滿眼寵溺。
李三清表示自己并沒有說假話,將文婧力斗賈先知和點醒自己的事也說了。
文孝祖聽后,有些膽戰(zhàn)心驚,想不到自己的掌上明珠會經歷這些險惡情形,一時陷入了沉思。
過了一會兒,他不置可否,覺得自己女兒沒事就好,誰幫誰早就不重要了。
李三清微微點了點,隨即進入正題,把那塊碎瓷片遞給了文孝祖看。
文孝祖一瞧,有些驚訝,文李三清哪里得到的古董。
李三清只是說無意間在一處偏僻村落拾到。
文孝祖仔細鑒別,說碎瓷片應該是漢代時期的產物,自己應該在古籍照片中見過。
李三清十分好奇,忙要求看看古籍。
文孝祖當即帶李三清去了自己書房。
二人轉眼就到,李三清看了對方的書房,十分感慨,這有錢人就是不一樣,書房里的藏書恐怕有半個圖書館那么多!
文孝祖看見李三清的表情,解釋道:“哦,我除了習慣收藏古董書籍外,還喜愛各種稀奇古怪的書,例如風水、墓葬等。”
李三清心想對方的藏書倒很合自己口味,抽個時間來著瞧瞧,不失為一件好事。
接著,文孝祖拿出一本古籍來,翻到了漢朝那一頁,將照片和碎瓷片一對比,自信說道:“我就說嘛,是漢朝的,嗯,看樣子是東漢的陪葬品!難道有人去盜墓了?”眼神充滿疑惑。
李三清雖然對靈異之事很了解,但是盜墓相關知識卻很匱乏。
于是,文孝祖就很耐心地解釋起來。
其實盜墓這個行當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那么為什么會有專門從事盜墓的呢?
說簡單點就是為了生計,當然還有極少一部分人是為了泄私仇,如項羽火燒秦始皇陵,也有一些人為了籌集軍餉,比如曹操。
但總歸是第一者居多。
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后,厚葬之風興起,于是盜墓行為日益盛行。
史書記載,自唐末至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外,逐一被盜掘,無一幸免。
宋元明清時代的冢墓發(fā)掘和冢墓破壞事件不絕于書。
比如明萬歷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fā)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為黃金所誘使,竟然想發(fā)境內諸墓,市民反對其惡行,掀起激烈的抗議風潮。
可以說盜墓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行當,在這個行當中也有自己的規(guī)矩。
因為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在盜墓的早期,并沒有形成什么專業(yè)的盜墓團隊。
那時對陵墓的盜掘多是民間個人。后來,隨著厚葬土葬制的盛行,盜墓活動漸漸由此發(fā)展,開始產生了一些專業(yè)隊伍和技術。
雖然歷朝歷代對于盜墓行為多有打擊。
比如明朝的《大明律》就規(guī)定,“凡發(fā)掘墳冢見棺槨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尸者,絞;發(fā)而未至棺槨者,杖一百、徒三年。”
這在當時已經是極為嚴重的懲罰。
然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越來越熱的古董浪潮下,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仍然有大量人員從事著盜墓之事。
觀古今,盜墓者可謂多如牛毛,身份也是不一。
里面既有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于草根之人,甚至還有墓主自家人。
在聽了文孝祖普及知識后,李三清覺得自己找鬼玉沒有了頭緒,不如去眼前這個東漢墓葬瞧瞧,說不定運氣好,可以得到一些線索。
于是,他便又問了一些盜墓者如何盜墓的事。
文孝祖一向對墓葬很感興趣,聽到有人詳詢,便津津有味的說。
他說道公認的盜墓祖師爺是曹孟德,也就是曹操。
當年曹操為了籌措軍餉,而設立了發(fā)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專門從事盜墓。
目的就是將墓中的陪葬品變賣為錢糧。
最早摸金一派稱之摸金校尉,雛形始于戰(zhàn)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
而發(fā)丘將到了后漢才有的,又名發(fā)丘天官或者發(fā)丘靈官。
其實發(fā)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差不多一樣,只是多了一個銅印,印上刻著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盜墓者眼中可是件神物。
李三清越聽越有意思,想著自己這一行在正常人看來是有些晦氣,但是和盜墓人一比,大家都是半斤八兩,畢竟都是靠晦氣的東西賺錢。
文孝祖見李三清在沉吟,不知道在想什么,便喚了幾句。
李三清回過神來,又想到一事,就是這些盜墓者的路子很野,說不定可以通過他們得知鬼玉的下落,心里一下子光明起來 便催著文孝祖繼續(xù)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