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議禮者得萬代瞻仰!
- 欲喚名臣滿朝,偏來紅顏禍水?
- 作家PcImjd
- 2088字
- 2025-01-14 23:56:00
嚴嵩的奏疏最終內閣還是批閱呈了上來,言簡意賅,禮部可以議給皇上生母吳太后加尊稱,但是是否能與宣宗合葬,則要皇上過問太皇太后。
內閣的想法就是,這件事我先不跳出來跟皇上對著干,我把這件事甩給皇上您,你要是準了我們的奏疏,那不用我們出手,朝廷中自然有官員御史要罵你,您跟太皇太后的勢力先斗斗法。
這點心思祁景怎么會不明白,祁景直接勾紅了這份奏疏,連太皇太后都沒請示,既然已經決心要跟那老妖后和朝臣翻臉,那也沒有必要跟這幫人虛與委蛇了。
除了準了嚴嵩的奏疏,祁景還得意對嚴嵩進行了一番賞賜,果然百官得知這個消息;
第一是不敢相信太皇太后怎么會允許宣宗生前的妃子跟宣宗有合葬位,紛紛上書請見孫太后懿旨。
第二種則是上書請皇上慎重考慮此事,即便有孫太后懿旨,也不能做此舉。
更有言辭激烈的直接上書說皇上生母出身貧賤,本是漢王府里的一名宮女,甚至暗諷皇上母親與漢王朱高煦不清不楚。
雖然文詞鄒鄒,但是罵的極其臟,連祁景看了都火冒三丈,可見這幫大臣內心對原身景泰帝有多不尊重。
隨著這種奏疏越來越多,祁景隱隱形成被千夫所指的態勢,當然,嚴嵩自然被罵的更慘,畢竟奏疏是他上的,領賞的也是他。
滿朝內居然沒有人敢替祁景說話,保持沉默已經算是難得。
畢竟沉默就是曖昧,曖昧就是偏袒。
祁景翻閱奏疏本來國事的奏折越來越少,關于這次禮儀討論的越來越多。
雖然這樣確實達到了嚴嵩和祁景預計效果,但是趨勢也越來越讓祁景惱火。
“平日里一個個嘴上喊著皇上萬歲,實則狼心狗肺,肚子里都是腌臜。”
祁景把這一堆奏疏全部推到地上,然后問沈煉:“嚴嵩怎么樣了?”
沈煉:“昨日上朝,有幾個大臣想在左順門組織人撲殺了嚴嵩,嚴嵩接到了屬下的消息,避開了,散朝后嚴嵩第一個跑出去的?!?
導致土木堡事變的奸宦王振的同黨就是被百官在左順門活活打死的,眼下這情景朝臣已經把嚴嵩跟王振一樣列為奸臣的。
“他這奸臣的身份當定了,他不是要議禮嗎?下次早朝給他個朝前議禮的機會。”
既然嚴嵩已經被百官從狀元郎視為眼中釘,那么就讓嚴嵩跳出來吸引火力,這些奏疏祁景這幾日看的讓自己十分暴躁。
祁景宣布通知內閣,既然百官對嚴嵩的奏請多有意見,說其不合禮法,那便安排明日早朝,朝前辯禮,以禮法定。
這消息傳到內閣,便飛速傳到百官耳中,御史言官這才停止上奏疏;
既然皇上當庭辯禮,跟他們以禮法來定,正中這些這些人下懷,能進入京師任職,哪個不曾是一科的頭三甲;
在朝中鉆研學問數十年的翰林,國子監博士,豈有輸給一個狀元的道理。
“大人,您放心,明日早朝,所有國子監博士和御史言官都已經準備好,必然叫那嚴嵩知道天高地厚,啞口無言。”
“知道了,這次議禮功勞不會少給你們算,但是不要讓他們個個想著出風頭;
首輔大人的意思是,最好半炷香的時間把嚴嵩直接駁死,不要將此事掀起太大的風浪?!?
于是第二日朝會變得極其熱鬧,嚴嵩從左順門入朝時身邊也多了沈煉安排保護他的人,但百官并沒有對其動手的意思,看見嚴嵩皆是上前嘲諷。
嚴嵩眼觀鼻鼻觀心,自然是絲毫不在意。
隨著朝會開始,祁景坐在龍椅上開口:“今日朝會,有一件事要諸位來論,
禮部嚴嵩,今科狀元,上了一封奏疏,內閣批閱后,朕按內閣的意思批紅了,
但朝臣對嚴嵩這份奏疏意見頗大,朕看嚴嵩奏疏中有一句話說的好,
蓋禮之大者、變者也!議之夫得萬代瞻仰!
既然如此,今日就讓嚴嵩與百官在這庭前議一議,看看誰能萬代瞻仰?!?
祁景面帶微笑,絲毫看不出這幾日被言官攻擊的怒氣。
“嚴嵩何在?”
“微臣在。”
嚴嵩從朝臣中走出來,身邊眾人自然而然的跟他保持距離,亦對他橫眉豎臉。
首輔商輅也不動聲色的看向這個年輕人,眼眸中流露出一絲可惜的神情。
嚴嵩走到殿前,緩緩而言:“陛下,微臣斗膽陳言。昔我宣宗皇帝,文治武功,海內晏安,其德澤被及四海。
然景泰帝生母吳賢妃,生前未得正名,身后亦未能與宣宗同穴,此誠為大憾。
微臣遍覽典籍,《禮記》有云:‘尊尊親親,是為禮之至也?!鹣鹊壑z愿,親骨肉之情深,合葬之舉,實乃彰顯圣朝之仁孝,順應天道之自然。望陛下圣裁,以慰先祖之靈,安萬民之心。”
言罷,嚴嵩微微欠身,目光溫堅定,靜待群臣反響。
群臣仿佛已經商議好,御史李峻輕輕整頓好衣冠,做了一個挺身而出的姿態,面帶慍色,厲聲道:“嚴大人此言差矣!《春秋》大義,名分不可亂,尊卑有序,此天地之常經,人倫之大法。
吳賢妃雖育景泰帝,然終未得宣宗正妃之位,若貿然合葬,豈不亂了祖宗法度,貽笑大方?
此議若行,吾輩何以面對列祖列宗?”
李峻這話一出,其他御史言官有面露可惜的,好像這出風頭的機會應該是自己的,也有希望嚴嵩能掙扎一下的,各種情緒的目光都望向嚴嵩。
嚴嵩卻絲毫不在意,微微一笑,不急不躁,從容答道:
“李御史言之鑿鑿,然則微臣欲問,禮法之源,何在?
《周禮》有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序者,非但尊卑之分,更有情理之融。
吳賢妃雖未列正妃,其對宣宗之情,對大明之功,豈可因名分之別而抹殺?
且古有先例,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初為妾室,后追尊為太后,與高祖合葬長陵,此非亂了法度,乃是順應人情,彰顯孝道。
我朝亦當以此為鑒,行仁孝之道,豈可拘泥于名分之末節?”
嚴嵩這話引經據典,又找到了先人漢文帝的例子,李峻聞此,面色微變,正欲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