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星辰大海
- 挖礦太陽系,從奧陌陌開始
- 自由分子
- 2371字
- 2025-04-10 10:44:53
在于洋下達批量建造第二代“玄鳥”穿梭機的指令之后,整個一元科技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全力運轉,以此為第一優先級。
甚至暫停了一部分“鴻雁”運輸機的零部件制造,只為保障“玄鳥”的早日下線。
與此同時,全面建設月球秘密基地所需的一切物資、設備也在悄然準備。
天罡機器人公司秘密機器人制造工廠,他們將負責十萬臺工程機器人的制造,包括五萬臺大中小型機械“螃蟹”,用來建造月球基地。
一萬臺人型機器人用于基地內部裝修,剩余四萬臺全部是工業機器人,用于月球基地附屬工廠,將來制造真正的宇宙飛船。
整個月球秘密基地,除了宇航員、科研人員和防衛人員,不會有普通人員存在,都將使用機器人代替,自動化程度100%。
金烏集團,將為月球基地提供所有的能源支持,為了不暴露基地,只得放棄使用太陽能,先在地面建造三座最新型以氦3為能源的原子反應堆,每座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
月球基地建成時,三座原子反應堆將拆分成零件,由二代玄鳥運送到月球,安置在基地最深處。
除了主基地,制造工廠,第三部分就是冶煉工廠,機器螃蟹在外完成基地建設任務之后,將之間轉換為機器礦工,繼續在月球的地下進行礦產挖掘。
于洋的意思是力爭月球基地做到金屬材料的自給自足,畢竟從藍星地表運上去太費事,以宇宙飛船動輒數千噸上萬噸的體量,每架玄鳥的載重30噸來計算,建造一艘大型宇宙飛船,至少需要一架玄鳥運輸上百次。
這種情況只有等到真正的宇宙飛船建成,大規模太空采礦之后才能解決,任重而道遠。
下半年,集團第二批宇航員完成訓練,正式入列,第二批宇航員共計300人,以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為主,60%的科研人員,從混沌研究院內部選拔。
這些科研型宇航員平時還是各自進行自己的研發工作,每年抽出四分之一的時間來訓練宇航科目。
30%的工程師則是從整個一元科技集團旗下的工廠中選拔,負責玄鳥穿梭機的維修保養,月球地基的維修保養,機器人的維修保養等工作。
最后10%還是如同第一批宇航員一樣的駕駛型宇航員,畢竟第一批只有100名駕駛型宇航員。
隨著玄鳥穿梭機和夜梟空天戰機的大規模啟用,云霄空間站、蒼穹飛船,將來還有真正的大型宇宙飛船,駕駛型宇航員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第三批宇航員500名和第二批宇航員的人員結構比例一致,等到第四批宇航員的時候,人數擴大為800人,駕駛型宇航員和機械師、工程師的比例將會上調,科研型宇航員比例降低至20%即可,月球基地的承載人數有限,還是以藍星地面的科研基地為主。
年底,第一批10架二代玄鳥穿梭機全部下線,測試完成后入列,開始執行月球建設計劃。
在此之前,第一代玄鳥穿梭機,通過云霄空間站和蒼穹系列飛船也是不停的對月球進行物資轉運,不能只等著二代玄鳥下線,什么也不做。
6架一代玄鳥穿梭機加上10架二代玄鳥穿梭機,還有20艘蒼穹系列客貨運飛船,夜以繼日的從藍星向月球輸送物資材料。
如果有上帝視角的話,整個月球基地肉眼可見的在不斷變化著,逐漸成型。
為了保密,于洋開放了人工智能白澤和伏羲的最高權限——全天候監管藍星網絡,一旦出現有關玄鳥穿梭機、云霄空間站、蒼穹飛船、夜梟空天戰機、月球秘密基地的任何消息,都要在第一瞬間進行冷處理。
藍星上的事情一切照舊,任誰也不會想到38萬公里外的月球地下,有一座龐大的秘密基地正在建設。
還好有夏國自己的太空計劃、月球計劃,銀河集團的太陽花計劃、月球前哨站、科考站計劃做掩護,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一元科技集團的太空計劃、月球計劃才得以順利的秘密實施。
一年后……
“于總,月球基地主體已經完成,現正在內部舾裝,預計3個月后完成。”
“很好,和伏羲計算的分毫不差,繼續按計劃執行,舾裝完成就開始轉運設備。”
“鯨級飛船已經完成設計,地面1:100的驗證模型已經開始測試。”
“3個月之后就開始建造鯨級宇宙飛船,這是給月球基地下達的第一個任務,那才是我們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是,于總。”
此時的于洋剛過完38歲生日,王馨也在前年的時候給于洋生下一對龍鳳胎,于洋每天都會回家陪伴孩子,工作很重要,家庭和家人更重要。
于洋的爸媽也從三晉老家搬來長安城照看孫子,于洋爸爸退居二線,三晉礦業集團由職業經理人負責管理,東皇集團監管。
整個一元科技集團的業務由王馨負責管理,現在她對于處理集團事務已經游刃有余,當然還少不了人工智能白澤的輔助還有龐大的智囊、秘書團隊。
整整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但是對于浩瀚無垠的宇宙來說,人類還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但是人類征服宇宙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于洋深信這一點,所以才不遺余力的想要踏入星辰大海。
鯨級宇宙飛船的建造,并沒有現象中的那么順利,不過這也在于洋的意料之中。
越是大型的結構,對于材料的要求越高,還好于洋就是以材料起家,這么多年,混沌研究院的材料部,雖然不顯山漏水,但也是最重要,于洋參與最多研發的部門之一。
現在的祝融研發部,已經可以打造分子級的合金材料,這也得益于月球蘊含的大量鈦金屬礦。
又是整整一年,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宇宙飛船——鯨級宇宙飛船,沒有一名人類工人參與建造,全部由五萬臺工業機器人傾力打造,終于建造完成。
鯨級宇宙飛船,參照了人類現在和以往所有的科幻電影、動漫、小說等作品,設計出的一艘全長1000米,款280米,高120米,凈質量達到33萬噸。
如果放到海里,以排水量來計算,可以達到300萬噸的排水量,這個重量放在藍星上,是絕對飛不起來的。
但是如果以普通的電子脈沖引擎來推動的話,在月球也是很難飛起來,即使飛起來也會消耗大量的能源。
這就得益于從外星文明飛船上破譯的第一個科學技術,磁懸浮技術,飛船底部加裝了大量的磁懸浮發生器,與月球的磁場發生反應,產生斥力,推動宇宙飛船飛向太空。
在鯨級宇宙飛船適航之前,于洋秘密乘坐二代玄鳥穿梭機來到月球基地視察,以前不讓他上太空,怕有危險,現在孩子也有了,沒有后顧之憂,加上技術成熟,王馨也就答應了。
站在龐大的宇宙飛船底下,抬頭仰望,更加顯得人類的渺小,但是又能創造如此巨大的機械來征服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