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后的勝利者并不是大金,而是后發制人的后起之秀蒙古人,但是無可爭議的是,整個華夏大地陷入了第一次君主集權的異族統治。
至于蒙古人的統治,比起金人來說只好不壞,甚至漢人成為了當時最底層的人種。
而武植從來到這個時代起,就注定肩負著改變這個悲劇結局的責任,甚至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像岳飛那般,不破賊人誓不還。
既然趙佶肯寫信來詢問他的意見,那么就說明此刻他肯定是猶豫不決的,所以武植打算立即動身再次前去東京。
至少在武植的印象里面,他實在是記不清有過這一段談判的歷史了。
可能是一千萬石糧食對于偌大的大宋來說,可能輕于鴻毛也不值一提,所以也就沒有被寫進史書吧。
不過目前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阻止宋徽宗答應這件事情。
任何事情一旦有了開端,那么必定就會被變本加厲的索取,壓榨,而武植也深刻的明白,宋朝現在的妥協,甚至將錢糧什么的都無條件的給這些金人,那就無異于是在花錢給自己修建墳墓。
這群游牧民族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他們也向往富裕的江南,向往中原水潤的美女,所以他們渴求的就是征服這片土地。
最后武植思量再三,只是選擇這次出行帶上了自己的親弟弟武松,把整個水泊山莊再次托付給了白勝等人。
至于其他眾人,雖然也不知道為何武植忽然就要再次啟程前往開封,但是看著自家大哥如此凝重的表情,他們也都紛紛沒有多問,而是鄭重地承諾了一定會守好水泊山莊的。
于是武植在和幾個夫人告別了之后,離開了水泊山莊。
倒是走的那一天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閻惜嬌那個小娘子追出來,說什么也讓武植先娶了她再走。
閻惜嬌心里明白,這個男人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再回來,而這次等待,又不知道要持續多久了。
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武植和閻惜嬌的關系幾乎已經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只是由于武植這幾天實在是太忙了,加上閻博醉心研究重甲幾乎不吃不喝,所以他們的婚事也就遲遲沒有定下來。
對于二人的事情,武植的幾位夫人也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有才的男人總是招人喜歡,這也算是她們三個人內心認定的事實了。
而且閻惜嬌倒也算是一個乖巧可人的女人了,除了出身不太干凈以外,幾乎找不到任何的缺點。
最終武植是連哄帶騙,哄了足足半天,并且十分鄭重地承諾這次等他一回來就會迎娶她過門。
因為武植確確實實是不想給自己喜歡的女人一個簡陋并且沒有準備的婚禮,加上現在兩國的關系十分緊張,他實在是沒有時間再拖下去了。
不然一旦趙佶答應了和談,那么這一個被壓榨好幾百年的屈辱開端就已經拉開了序幕。
直到下了山,武植才將這次的事情,以及趙佶信上的始末意義都告訴了武松。
由于自己和趙佶的微妙關系十分復雜,所以這件事情幾乎也只有武植,武松以及林沖知道了。
由于林沖身份比較敏感,加上他如今還要幫著花榮訓練山上的士卒,所以武植這次也沒有選擇叫上林沖一起。
經過了上次的事情,白勝也是好說歹說卸任了水泊山莊原本六百士卒的統領之職,無奈的武植只好將一千六百多個士兵打亂,隨即重新分配,交由花榮和林沖兩個有經驗的人一起訓練。
“大哥,那群胡虜真是太可恨了!!”聽完這件事情,武松也是恨得咬牙切齒的,義憤填膺的對武植說道。
一千萬石糧食,可能對于一個王朝來說不值一提,但是其中更為主要的是金人使者的那份狂傲,無條件進獻,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這不就是相當于讓他偌大的大宋向他大金俯首稱臣嗎??
雖然武松不能明白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但是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與此同時,開封府里面,坐在龍椅上面的趙佶也同樣不是特別淡定。
現在整個朝堂都已經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勢了,所有人此刻都是惶恐不已。
這些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恐怖的大臣們,此刻卻沒有一個主張拒絕金人恥辱性質的要求。
相反的,以蔡京為首的文官集團,此刻都是紛紛勸趙佶答應金人的要求,就當破財消災了。
而高俅則是帶領著諸多武將,不停的給趙佶灌輸著戰爭會給他們大宋帶來的損失,會讓他們的子民受到多大的損失。
同時,關于金軍的殘暴以及能征善戰,高俅那是添油加醋的不止一次給趙佶提及。
到最后,趙佶倒是沒感覺到有多么恐怖,反倒是弄得底下一眾大臣人心惶惶,紛紛都要求趙佶答應這次談判。
但是趙佶身為一個皇帝,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雖然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題,北宋建國這么多年,幾乎沒有什么大的戰爭,倒也算得上是國泰民安了,國庫更是充盈無比,一千萬石糧食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只是一串單純的數字罷了。
但是趙佶心中想的其實很簡單,身為國土面積這么大的帝國皇帝,他實在是不愿意向這些金人低頭。
因為他也有屬于一個帝王的驕傲,他不愿意死后被人暗地里面戳脊梁骨。
但是同時,他也明白高俅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金人的作戰能力是恐怖的,一旦來到中原,那將是一個極其恐怖的事情。
試想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沖進來一伙幾十萬的鐵騎肆意踐踏,那對于他們中原來說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滅頂之災。
討論了半天,趙佶沒有聽到任何反對的聲音,看向這些肱骨大臣,趙佶頭一次覺得有些失望。
最后一臉無奈的趙佶只能宣布退朝,這件事情讓他再考慮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