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語文課推薦閱讀叢書(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 3308字
- 2024-12-27 18:15:56
導讀
馬天祥
“觀止”的意思
隋分甲乙丙丁,唐列經史子集,方此之時集部之學始與經學、史學、子學三家等量齊觀。集部的歷史可以遠紹《楚辭》,而古代詩文選集的歷史則濫觴于南朝《昭明文選》,成熟于兩宋,至明清之時臻于極盛。《唐詩三百首》實為清人摘編唐詩精粹的典范佳作,而《古文觀止》堪為清人編訂歷代古文名篇選集的傳世名編。
“觀止”,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至觀《韶箾》之時,感嘆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西晉杜預注云:“魯用四代之樂,故及《韶箾》而季子知其終也?!苯Y合《左傳》原文及杜預注文不難理解,此處“觀止”當指觀樂活動可以到此為止了,即所見者已為盡善盡美臻于極致之作,不必再觀覽他者。因此,“觀止”此后常常成為至善、至美乃至堪稱極致的代名詞。
《古文觀止》是清代康熙年間,浙江山陰(今紹興)吳乘權、吳大職共同編訂而成的一部歷代古文名篇選集。該書選文上起東周,下訖明代,駢散兼收,佳作備列,凡222篇,編為12卷。于詩文選集之中,亦堪稱極致之作,故冠以“觀止”之名。據吳興祚所作《古文觀止序》可知,縱然該書編選初衷在于“正蒙養而裨后學”,但在文章裁量編選方面,吳乘權與吳大職所表現出的獨到眼光和超邁前人的魄力,使這部意在方便塾師講授的名篇選冊最終榮升為清、近乃至當下學人研習古文的“不二門徑”。
由吳氏叔侄二人編選
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吳大職,字調侯,吳乘權之侄。雖然吳氏叔侄二人編訂的《古文觀止》享譽海內,但因二人時運不濟,屢試不第,不曾位列廟堂,唯以塾師、幕僚自存,故此二人行年未備乎史傳。然考其宗族,清初吳氏一門可謂能臣干吏輩出,這為吳乘權、吳大職叔侄二人潛心治學提供了良好的家族傳承。吳乘權族伯吳興祚、吳存禮皆系清初康熙、雍正朝名臣??滴跄觊g吳興祚曾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撫、兩廣總督等職,一生勤政愛民,推行“攤丁入畝”、奏罷苛捐雜稅,《清史稿·吳興祚傳》篇末盛贊其:“為政持大體,除煩苛,卒后遠近戴之?!贝送?,吳興祚工于詩文,精通音律,著有《宋元詩聲律選》《史遷句解》《粵東輿圖》等??滴?、雍正年間,吳存禮曾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云南巡撫、江蘇巡撫等職,著有《梅里志》。吳興祚之父吳執忠曾為禮親王代善幕僚,授頭等護衛,清順治年間任直隸懷來道副使,又擢升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分守督糧道等職。不難看出,吳氏叔侄二人在家族良好文化氛圍的浸潤下,特別是族伯吳興祚的影響下,可謂獲益良多。清康熙十五年(1676),族伯吳興祚為官福州之時,吳乘權便教授吳興祚之子學習古文,而后雖以幕僚身份襄助族伯吳興祚料理日常政務,不料竟以塾師終其一生。《(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五載:“(吳乘權)年十六病瘺,日閱古今書,數年疾愈,而學以此富?!弊阋娖鋵W養之深厚。其為人治學都得到了族伯吳興祚的充分肯定,吳興祚盛贊其:“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于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币鄬钦{侯不乏溢美之詞,夸贊其“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吳氏叔侄二人經過多年教授與潛心鉆研的積累沉淀之后,《古文觀止》最終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式付梓刊行。吳乘權除編訂《古文觀止》外,亦有《綱鑒易知錄》聞名于世。
《古文觀止》的選文特點
《古文觀止》作為歷代名篇佳作的選粹匯編,全書12卷,收錄61位大家作品,凡222篇。詳細梳理吳氏二人選輯的歷代文章,不難發現其裁量眼光的獨到與手法的靈活。雖為塾師講授之作,但在面對浩如煙海的先賢佳作時,吳氏叔侄二人能夠自出心裁以時代先后為經,以人物作品為緯,一方面打破了《昭明文選》編列作品分門別類的繁瑣,另一方面又打破了明清以來編列全集貪多求全的臃腫,以二人之獨斷,取舍三千載之古文,此種氣魄殊為難能可貴!悉心翻檢不難發現吳氏叔侄二人在收錄編列作品方面有頗多“側重”:收錄春秋戰國時期作品方面以《左傳》為側重,收錄34篇;另有《國語》《戰國策》《公羊傳》《穀梁傳》《禮記》,共收錄36篇;收錄秦漢時期作品方面以《史記》為側重,收錄14篇;收錄唐宋時期作品方面以“唐宋八大家”為側重,而“唐宋八大家”中又以韓、柳、歐、蘇為側重,其中收錄韓愈24篇、柳宗元11篇、歐陽修13篇、蘇軾17篇。從歷史時期來看,《古文觀止》主要收錄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時期文章;從作者身份來看,《古文觀止》主要收錄左丘明、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大家之作;從文章體裁來看,《古文觀止》主要收錄《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大家”史傳政論之散文,兼錄六朝駢文及明清小品。
《古文觀止》的版本
關于《古文觀止》的版本問題,學界普遍認為存在兩個版本系統,即“吳興祚序本”和“二吳序本”。當然,在具體梳理版本系統之前,還應對《古文觀止》的成書與刊行作具體說明?!豆盼挠^止》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吳氏叔侄二人編訂完成之后,吳氏叔侄便將書稿寄遞至族伯吳興祚處。此時吳興祚出任右翼漢軍副都統“統帥云中(今山西大同)”,吳興祚翻閱書稿后對《古文觀止》的編訂給予充分肯定并為之作序。這一書前附有吳興祚所作之序的版本旋即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于世。學界通常稱該版為“吳興祚序本”?!皡桥d祚序本”實為《古文觀止》之祖本。自此之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鴻文堂增訂古文觀止》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映雪堂刊《古文觀止》均屬“吳興祚序本”系統。
至于“二吳序本”,即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吳興祚離世之后,吳氏叔侄二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仲冬將《古文觀止》另行刊刻流傳于世,學界通常稱該版為“文富堂本”。簡單比較之后不難發現,兩種版本最大的區別在于“吳興祚序本”書前有吳興祚所作之序作為標志,而“二吳序本”則不見吳興祚所作之序,代之以吳氏叔侄二人所作《自序》及吳乘權編寫之《例言》。
民國以來,由于深受人們喜愛,各類不同版本的《古文觀止》相繼問世。傳統木刻版有1918年掃葉山房本等,石印本有1916年上海錦章圖書局本等,鉛印本有1923年四有書局本、1934年上海新文化書社本、1936年上海廣益書局本等。從版本源流上來說,這些版本雖然在刊印技術上都有所突破,但在版本源流上基本上都承襲自鴻文堂本和映雪堂本。民國間的各種版本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翻刻,在標點斷句、文白對譯等方面都做了諸多嘗試。如1934年上海新文化書社本就增加了斷句,1936年上海廣益書局本在文言文后附加了白話譯文。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各大出版機構為更好地適應不同的讀者群體,相繼出版過《古文觀止》注譯本、評點本、精選本、注音本等。其中堪為代表者,當首推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文觀止》系列版本。中華書局1959年版《古文觀止》,承襲原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在映雪堂本基礎上斷句、校正并重新排版;中華書局1963年版《古文觀止》,系鐘文谷先生點校,直接據映雪堂本斷句并校正錯字;中華書局1987年版《古文觀止》,系安平秋先生點校,以中華書局1963年版為底本,復核以映雪堂本,參校以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兼收吳氏叔侄二人《自序》及吳乘權編寫之《例言》,保留原版注釋,以求最大程度呈現《古文觀止》原書風貌,該版校勘精審,體例詳備,實為當下學界公認的最佳版本。除此之外,還有中華書局2011年版“三全本”等,這些版本對初窺古文門徑之人可謂大有裨益。
本次中華書局出版的“語文課推薦閱讀叢書”的《古文觀止》,以中華書局版為底本,對原文再次進行精心校對。在此基礎上立足當下中學語文教學“新課標”要求和中高考文言文考點,精準對接文言文學習的各類知識點,對每一篇原文進行導讀、注釋和翻譯?!皩ёx”力爭言簡意賅,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文章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和思想內涵等。對原文的注釋和翻譯充分考慮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實際水平和需求,力求詳注直譯,并關注詞匯、句型、語法及古代文化常識等知識點。另外,語文教材相關篇目,因依據的古籍版本不同,《古文觀止》的文字與教材有些許不同,二者無正誤之分,特此說明。
在具體的編撰過程中,囿于學力有限,不免會出現一些疏漏乃至錯訛之處,還請廣大讀者方家予以批評指正,以期將來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