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經典里的中國(全新修訂版)作者名: 楊照本章字數: 4211字更新時間: 2024-12-26 17:34:36
今天,我們怎樣讀中國傳統經典
一
2007年到2011年,我在“敏隆講堂”連續開設了十三期共一百三十講的“重新認識中國歷史”課程。那是個通史課程,將中國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做了一次整理,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紹過去一百多年來,在中國歷史研究上許多重大、新鮮的發現與解釋,讓中國歷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學革命”之前的傳統說法上,所以叫作“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這本《經典里的中國》,在基本取徑上,仍然是歷史的、史學的,等于是換另一種不同的方式重講一次中國歷史,希望降低個人主觀的選擇判斷成分,讓讀者能夠從原典來認識、了解中國歷史。
從原典認識、了解中國歷史,牽涉一個極其難得的幸運條件。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文字,兩千多年之后,我們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過翻譯直接閱讀,光靠直覺就能掌握其訊息大概,再多費點功夫多些解釋,還可以還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國古文字和我們今天日常使用的這套文字,有著明顯、強烈的延續性,現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詩經》《尚書》,小部分甚至還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盡管在文法上有相當差距,盡管字義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現代文字在運用上,有著容易對照的規律可循。
這是人類文明的奇特狀態。世界歷史上實在找不到另一個例子,從公元前三千年到現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號與意義結合的系統,五千年來沒有斷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挪用今天的文字習慣來接近幾千年前的文獻。
具有高度延續性的文字傳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文明的基本面貌,也讓中國社會付出相對的代價,才造就現實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極為難得的能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認知、善用如此特殊的能力吧!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種種對歷史的敘述。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別人給的歷史敘述后,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從材料里炒出菜來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案、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聽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象的不太一樣。你也可以覆案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于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既能夠從中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我們的人生體會。
源于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更傾向于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之所以存在和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三
前面提到,擁有延續數千年的文字,讓中國社會付出了相對的代價,其中一個代價,就是影響中國傳統看待歷史的態度。沒有斷裂、一脈相承的文字,使得今人和古人極為親近,關系密切,因而歷史在中國從來都不是一門研究過去發生什么事的獨立學問,歷史和現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形成無法切割的連續體。
理解歷史是為了在現實中使用,于是就讓后來的觀念、想法,持續不斷滲透進中國人對歷史的敘述中。說得嚴重一點,中國的傳統態度,是一直在針對現實所需,以現實來改寫歷史。后世不同的現實考量,一層層疊在歷史上,尤其是疊在對傳統經典的解釋上。因而,我們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辦法將這些后來疊上去的解釋,倒過來一層一層撥開,看看能不能露出相對純粹的原始訊息。如此我們才有把握說,從《詩經》中,我們了解了兩千年前至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某種社會或心理狀況;或是盡量放在周初的政治結構下來呈現《尚書》所表達的周人的封建設計,而不至于錯置秦漢以降皇帝制度的價值來扭曲《尚書》的原意。
意思是,我不會提供“傳統”的讀法,照搬傳統上對這些文本的解釋。許多傳統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說法,特別需要被仔細檢驗,看看那究竟是源自經典原文的意思,還是后來不同時代因應其不同現實需求所給予的“有用”卻失真的解讀。
將經典文本放回其產生的歷史時代背景中,在那個特定背景下,而非從一種忽略時代的普遍角度出發來讀這些傳統經典,這是關鍵的前提,也是“歷史式讀法”的操作性定義。
在“歷史式讀法”的基礎上,接著才會有“文學式讀法”。先確認了這些經典不是為我們而寫的,它們產生于很不一樣的時代,由過著和我們很不一樣的生活的先人們所記錄下來。于是我們就能排除傲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培養并動用我們的同理心,想象進入他們那樣異質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們的心靈遺產。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與知性能力,不僅了解了原本無法了解的異質情境,更重要的是,還收獲了原本從來不曉得自己身體里會有、可以有的豐富感受。現實生活不可能提供的、只存在于古遠時空中的經驗,借文字跨越了時空,對我們說話,給我們以新鮮、強烈的刺激。
正因為承認了經典產生于很不一樣的時空環境中,當我們對經典內容產生感應、感動時,我們有把握,那不是來自現實的考量,斷章取義地去“appropriate”(套用)經典,而是這里面真的有一種普遍的人間條件貫穿著、聯結著,讓我們對人性與人情有更廣大更精細的認識。
四
我的做法,是找出重要的傳統經典,從中間擷取部分段落,進行仔細解讀,同時以這些段落為例,試圖呈現這部經典的基本面貌,并說明文本與其產生時代之間的關系。
傳留下來的中國經典規模龐大,要將每一本全文讀完,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這些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我們今天的經驗有很大的差距,讀了并無助于理解現實,卻能讓我們心中產生異質的好奇感。因而我選擇的策略是,一方面從原典中選出一部分現代讀者比較容易有共感的內容,另一方面則選出一部分可以傳遞出高度異質訊息的,讓大家獲得一種跨越時空的新鮮、奇特的刺激。前者帶來的效果應該是:“啊,他說得太有道理了!”后者期待在大家心中產生的想法則是:“哇,竟然有人會這樣想!”
解讀的過程中,會設定幾個基本的問題。在什么樣的時代、什么樣的環境中,產生了這樣的作品?當時的讀者如何閱讀、接受這部作品?為什么承載如此內容的作品會成為經典,長期傳留下來,沒有被淘汰?這樣一部作品,發揮了什么作用,使得后來的其他什么樣的典籍或什么樣的事件、思想成為可能?前面的經典和后面的經典,彼此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這幾個問題,多少決定了應該找什么樣的經典來讀。選擇的第一條標準,是盡量選擇具有原創性、開創性的作品。在重視、強調歷史和先例的文化價值的觀照下,許多中國書籍是具有衍生性的。去看看《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其中光是解釋《論語》的,就有超過一百本。不能說這些書里沒有重要的、有趣的內容,然而它們畢竟都是依附在《論語》這部書上的衍生產物。因而我們就知道,優先該選、該讀的,不是這里面的任何一本解釋《論語》的書,而是《論語》本身,《論語》當然比解釋《論語》的衍生書,具備更高的原創性、開創性。
但是,這條標準會有例外。王弼注的《老子》,郭象注的《莊子》,因為它們都大量援引了佛教觀念來擴張原典的說法,進而改變了魏晉以下中國人對老、莊的基本認識,所以它們雖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但實質上卻有著高度的開創性,因而也就應該被選進來認真閱讀。
第二條標準,選出來的文本還是應該能讓現代中文讀者讀得下去。有些書在談論中國歷史時不能不提,像《本草綱目》,那是中國植物學和藥理學上的重鎮,但今天的讀者面對《本草綱目》,還真不知怎么讀下去。
還有,一般中國文學史講到韻文文體演變時,固定的說法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宋詞、元曲當然該讀,但漢賦怎么讀?在中國文字的擴張發展史上,漢賦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漢朝的人開始意識到外在世界與文字之間不對等的關系,很多事物現象找不到相應的字詞來予以記錄、傳達,于是產生了巨大的沖動,要盡量擴充字詞的范圍,想辦法讓字詞的記錄能力趕上復雜外界的繁亂光景。然而也因為那樣,漢賦帶有強烈的“辭書”性格,盡量用上最多、最復雜的字,來炫耀、表現寫賦的人如此博學。
漢賦其實是發明新文字的工具,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文章,有其要描述、傳達的內容。多用字、多用奇字僻字是漢賦的真實目的,至于字所形容描述的,不管是莊園或都會景觀,反而是其次。描述一座園林,不是為了傳遞園林景觀,也不是為了借園林景觀表現什么樣的人類情感,而是在這過程中,將園林中的事物一一命名。漢賦中有很多名詞,它們的作用是一一指認眼前的東西,為這些東西賦予名字。漢賦中也有很多形容詞,作者們發明新的詞匯來分辨不同的色彩、形體、光澤、聲響等,與之相對,漢賦中的動詞就沒那么多。漢賦很重要,絕對值得介紹、值得認識,卻很難讀,讀了極端無趣。真要讀漢賦,我們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認、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很難有閱讀上的愉悅感受,像在準備中小學生的語文競賽。
還有第三條標準,那是不得已的私人標準。我只能選我自己有把握讀得懂的傳統經典。比如說,有一本極其重要的書并不在我的選擇范圍內,那是《易經》。盡管古往今來有那么多關于《易經》的解釋,盡管到現在都還一直有新出的對《易經》的現代詮釋,然而我始終進入不了那樣一個思想世界。我無法被那樣的術數模式說服,也無從分判究竟什么是《易經》原文所承載的意義,什么是后世附麗增飾的。遵循歷史式的閱讀原則,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談《易經》。
五
在這個系列里,我們不只是選書讀,而且要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的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程度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
一般來說,我既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的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并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否則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后順序,并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于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內容,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原典,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來作為未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底。打好這樣的根底,排除原本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