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張一某大導演
- 人生之路,從1984高考開始
- 歌琰
- 2020字
- 2024-12-27 22:32:29
長安。
陳愷哥導演和攝影師張一謀正拍完了電影《黃土地》。
這兩位都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目前還年輕的很,也初露崢嶸了,未來都是天花板級的人物。
《黃土地》這個片子,張一謀是攝影師,看著陳導演在片場揮斥方遒的樣子,他也有些意動。
現在的拍攝制作包括后期剪輯所有的東西基本都是導演說了算,后來慢慢的由制片主任說了算,再是制片人說了算,再發展成都聽買方的。
張導目前手上正拿著一本長安雜志在看,十二萬字的內容都在一本雜志上,厚厚的一本好七八十張紙,一百多頁,已經不算雜志算是一本書了。
因為比較厚,價錢也貴了許多,之前的雜志是五毛錢一本,和小人書的價錢差不多。
這一本雜志比較厚,兩塊錢一本。
按照之前高加林和長安雜志說好的,如果出版了,版稅率是百分之十。定價兩塊,只要每賣出一本,高加林就能賺兩毛錢。也不算太多,即便銷售出去了一萬本,也就是兩千塊錢。
長安雜志的發行量每一期通常在三千冊到一萬的水準,并且長安人購買的多一些。
張導陷入了深思,他看了幾個小時把這本小說給過了一遍,心里生出了一個想法,這本小說寫的太好了,非常適合用來拍電影。
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聯系一下這個高加林,討論下電影版權的事情。
他想干導演的想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是還不認識高加林,但他可以先去長安雜志看看,問一下高加林的情況。
《黃土地》講述了陜北農村封建包辦婚姻制度下少女翠巧逃婚追夢的故事,他現在剛拍完正好在長安。
第二天陳導就去了長安雜志編輯部。
張導就是長安人,畢業于京城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后分配到廣影廠,今年獲得了全國電影優秀攝影獎,很受廠里看重。
到了編輯部自報家門跟長安雜志的主編聊了起來。
都是文藝工作者,沒有見過面,但都聽說過彼此。
主編:“你打聽加林的情況?他現在不在長安,在上海,上海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是今年的新生。”
知道名字,知道地址,他的目的也達到了。
離開編輯部后給上海大學那邊打了電話。
高加林去門衛處接電話。
“你好,是小說《活著》的作者高加林同學嗎?我也是陜北人,張一謀,廣影廠的攝影師。”
高加林愣了一下,張一謀可是以后最牛的大導演,還是導過奧運會的牛人,不過現在的他還沒成為導演,只是參與過幾部電影的攝影,在影視界也有些名氣了。
高加林不知道這位張大導演找自己是要干嘛。想起了《活著》的電影就是他拍的,不過是在93年才開始拍攝。但活著的小說前世也是92年才發表,自己生生的把它提前八年給發表了。
“你好,我是高加林。”
“高先生,我看過你的小說,實在是太喜歡了,我想著能不能把這個小說給拍成電影,具體的事情等跟您見一面咱們再談。”
開放之前都是互相稱同志。
現在的話叫開始流行叫先生小姐了。再往后一點小姐不是啥好詞。
要改編電影版權沒問題,錢給到位就行。
估計也給不了太多的錢。
目前內地的工資普遍不高,除非自己單干做生意。
現在拍電影是國家制作,獨立的電影制片人得到九十年代才有。
這個故事張導不想錯過。
打完了電話直奔廣影廠。
和副廠長聊了一下。
去申請經費。
“小張,你真要轉行當導演?”
“導演和攝影師一塊干。”
副廠長很看的起他。“每年的項目就那么幾個,廠里的經費總共也就那么多。”
張導:“我有信心一定能拍出好片子來。”
“十萬,最多給你申請十萬。”
他們廣影廠目前一部電影的花費在二十萬到六十萬之間。
看電影成本,如果是大制作,少林寺那種的,輾轉多個地方,需要的人多,服化道,吊威亞啥的設備。人力成本是最少的,少林寺用了三百萬。
他這才給批了三十分之一的錢,也是副廠長看的起他,不然都不給立項。
張導:“廠長,能不能再多支持一些,十萬是不是太少了點。”
“有能耐自己去拉贊助,廠里啥情況你還不知道。”
有十萬,也可以試一試。
工具設備都用廠里的,他自己就是攝影師,該省的地方省一點,十萬塊估計能湊合。
有了十萬經費,直接坐火車去上海找高加林談電影劇本的事情。
張導目前才三十多歲,年輕,有沖勁。
到了上海大學直接去中文系找人。
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學生,直接開口問道:“同學,你知道中文系在哪兒嗎,我找八四屆的高加林。”
“你找高加林吶,我知道,那邊,二樓靠右第二間就是他們班的教室。”
張導也是碰碰運氣,沒想到隨便找個人問一下都知道了高加林在哪兒。
二人碰面了,以前只在電視里頭見過張導,如今是見到真人了,還是年輕時期的張導。
高加林:“你是前幾天跟我通電話的張先生。”
“是的,高加林同學,我這次過來特意跟你談一下這部小說的電影版權。這個故事寫的實在是太好了,讓我更堅定了做導演的想法。
但是廠里只給我批了十萬元的經費,人員工資,設備,臺前幕后,后期剪輯,服裝道具,都是一大筆的錢,這個版權費想著高加林同學能不能相對少一點。”
他是真沒錢。
十萬塊,如果拍攝時間長一點,耗不起。只能速戰速決,質量上也不能差。
高加林:“能給多少呢?”
“兩千塊。”
不算太低。
稿費一千,青年文學的一等獎獎金一千。再加上這里的版權兩千。
還有版稅,能一直吃錢。
高加林答應了下來:“成交。”
“太好了。我把合同也帶了過來。”
高加林過了一遍合同,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