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有的觀念,如果不細加追究,就會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容易以訛傳訛。譬如儒生。
儒生原指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后來泛指讀書人。在人們的印象中,讀書人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謂的“腐儒”,書呆子是也。因此,書生就成了文弱的代名詞。
孔子是儒家祖師,從他那里怎么都看不出儒家是陰柔的、輕細的。他本人,學富五車,既能當官,也能打仗。
《詩經》是孔子編纂的,其中就飽含他的價值觀,《詩經》中的美男子,清一色都身材高大魁梧,力大無比。
《邶風·簡兮》:“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男子身材高大又魁梧,廣場之上演萬舞。扮成騎士力如虎,手捏韁繩似絲組。
《齊風·猗嗟》也是歌詠美男子的作品:“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帥氣的相貌,如水的明眸,動作協調。箭箭射穿,全中靶心。有這樣的英雄,怎怕外國鬼子來侵犯啊!優美與壯美合一,這是孔子心中的“武美男”,鴻蒙初開時中華先祖的審美。
孔子崇周,周朝尚武。周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就是常說的“六藝”,其中射箭、駕車是和戰爭息息相關的技能。由此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好學生,應該是“上馬擊狂胡 , 下馬草軍書”,也就是文武雙全。這一點,從韓非子所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也可以反證。雖然儒、俠各有側重,但集中于一人,儒、俠互相包含,德、智、體、美、勞,便一樣不能少。
于是,洪橋頭村的武風是一個樣本。在被欺侮的時代,要練武,在被打壓的時候,更不能丟掉武者的精魂。泱泱中華,既是禮儀之邦,也是陽剛國度。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陽剛,則家國陽剛。
(丁時照,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深圳特區報》總編輯、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