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佳的營養劑。
1979年7月8日,蛇口半島開山炮響。一時間,深圳上空電閃雷鳴,密集地從天邊雜沓而至。南海潮急,伶仃洋驚濤拍岸……仿佛它們要為這片滄桑且沉默的土地,強注生命活力和奔騰樂章。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一種前所未有的標語,在數千年板結的土地炸響。觀念革新不約而同成為此間人們最重要的精神呼喚與靈魂內核。
“二千里往回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1為了探索和開辟前無古人的經濟特區,豐富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各個時期的深圳人都作過許多貢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多年以后,當我們目睹以萬億為計量單位的經濟生成,一個邊陲小鎮嬗變為對標紐約、東京、巴黎、倫敦的中國一線都市,我們,究竟能感悟到怎樣的城市能量與文化實踐?
蕩漾于南中國海的深圳灣,恣肆汪洋接納了東西南北風,因為它們,最有歡欣雀躍的心靈。從特區成立伊始,四面八方的移民為這座年輕的城市帶來了豐富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種文化觀念在這里交互激蕩。深圳經濟特區所沉淀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正是每一程歇息中、每一眼回眸里、每一步征途上的巨量礦藏。
2021年,時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秉承主流出版機構的擔當,呼應新時代的要求,踵事增華、盛意拳拳,推出《深圳文典》叢書。一曰顧盼歷史,傾心輯錄大浪淘沙始見金的珠貝美文;再曰鋪敘當下,展示彰顯深圳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大我之作;三曰式瞻未來,籌謀時代精神和明日華章的深圳表達。
顧盼歷史,初心如磐。深圳本土文化人和第一代移民是深圳精神的拓荒者。窮心南方以南,傾力扎根深圳,他們用精彩文字記錄了經濟特區艱難而雄放的創業初程。打工體驗、移民歷程、青春奮斗、城市生活、網絡聯結……凡此種種,無不緣起于比虛構更精彩的城市故事,并于多樣中存在,在流動中發展,從融合中前進。驀然回首,這片深情的土地仍然激蕩著后輩心扉的篳路藍縷之跫音。
鋪敘當下,彈指芳華。編撰《深圳文典》的我們認為,人的認知是一個互相聯系、又互相影響的總體。隨著知識的掌握與認知的擴充、深化,會帶來社會與文明的進步。《深圳文典》將是文藝的、人文的、社科的典籍薈萃。藉此大數據時代,這套文典也將提供值得借鑒的宏觀敘事方式,避免信息碎片化,重視思想與實踐的關系,構建有關深圳敘事的發見和創新話語。在新世紀里,精神求索者都有一個夢想,讓思想本身充滿創造力、創新力。
式瞻未來,文脈不絕。根本在于一代代深圳人以典籍為媒、薪火相傳;以迭代賡續的波瀾壯闊的大特區為坐標,綱舉目張,分則獨樹一幟,集則琳瑯滿目。與中國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的深圳寫作者致力于弘揚“敢為天下先”的社會與文學觀念,張揚“該做就去做”的新的人文精神。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深圳文典》,萌之于特區熱土,立之于灣區潮頭,為深圳這座年輕城市打上了無限文化魅力和巨大文化能量的烙印。深圳的文化擔當意識與文化創新實踐,不啻是一城一地的文化探索,更是文化強省、文化強國的深圳實踐。
總有一些文字記錄并抒寫著時代奮進的人們,以及每個個體的理智與情感溫度。深邃、靈動、悲欣、涼熱……藉此打開的不僅是我們的觸感,還有我們的靈魂之窗。優秀的典籍,既是文明時代的共享記憶,也是我們與歷史的精神燭照。
我們對以《深圳文典》為名記錄這個既擁抱當下、又承載希望的時代懷著深深的敬意與禮贊。不管多少年以后,當我們安居此城一隅,每當我們翻閱《深圳文典》,談論或者溫習一代又一代深圳人闖與創的心路旅程,這些被時光鐫刻的篇章,或許能脈動著超越城市天際線的眼界,并引人回味。
陳寅
202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