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車匠的故事
在金湖縣,有這樣一群流動修車人,他們的故事平凡卻又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
我叫[你的名字],是金湖流動修車當之無愧的創始人兼領導者。20年前,那時候的日子雖然艱辛,但也充滿了希望和干勁。剛開始,我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輛和爸爸媽媽一起湊合用的破舊腳踩三輪車。兒子還小,身高才 75公分左右,我就帶著他穿梭在金湖的大街小巷。最初的修車據點在江蘇李氏門口,那里人來人往,車輛也漸漸多了起來,我便在那開啟了自己的修車事業。后來,為了能兼顧家庭和生意,我常常把修車攤支在代樓學校門口,一邊等待著孩子放學,一邊忙碌地為過往車輛修理故障。在那些日子里,我不怕辛苦,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只要有人需要修車,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從簡單的車胎修補、鏈條調整,到復雜的剎車系統維修,我憑借著自己的手藝和熱情,漸漸在金湖的修車圈子里有了名氣。隨著找我修車的人越來越多,我意識到不能只局限于一個固定的地點,于是,我毅然決然地開始了流動修車的模式,開著那輛破舊的三輪車,走遍金湖的各個角落,為大家提供便捷的修車服務。這么多年過去,我看著金湖的道路越來越寬,車子越來越多,而我也始終堅守在這一行,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行業的發展。我敢自信地說,我就是金湖流動修車的開創者,這一路的風風雨雨,都是我奮斗的勛章。
老張,年近七十,開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他性格隨和,對修車這活兒有點“得過且過”的意思。有一次,他接到徐良村的一個修車活,從徐良村徐良小區公寓慢悠悠地晃到江蘇李氏科技附近,這一趟路程就花了近三個小時。他補真空胎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喜歡走里邊補八字,雖說這樣鋼圈不容易生銹,但也會因為操作留下些小縫隙,偶爾會有車主過段時間又回來找他重新修補。他給人補個車胎只收十塊錢,有時候忙乎大半天,也掙不了幾個錢。旁人看著著急,可老張卻總是不緊不慢,覺得夠生活就行。
小蔡則和老張不同,他每天騎著踏板電動車,后面掛滿了各種車胎,風風火火地奔赴各個修車地點。他補胎收費十五塊,雖說速度快能多接幾個活,但車上帶的工具和材料常常不太齊全,遇到一些復雜點的問題還得跑回店里拿工具,這也耽誤了不少時間和生意。有一回,一位車主在半路上車胎爆了,打電話叫小蔡過去。小蔡到了之后,發現是個比較少見的車胎型號,他車上的備用胎不太適配,只好又騎車回店里找合適的車胎,一來一回,車主等得有些不耐煩,小蔡自己也著急得滿頭大汗。
還有小周瑜,年輕氣盛,干活倒是麻利。有一次他去永豐給人補車,也是收十五塊錢。他修車技術還不錯,就是不太會規劃生意。在路邊擺攤的時候,有時候為了多接幾個散活,價格壓得很低,同行們都覺得他這樣下去掙不了什么錢,還不如固定在一個攤位上,穩定地做熟客生意。
老鄭在這行干的時間也不短了,可他為人處世讓人有些捉摸不透。有時候面對一些著急用車的客戶,該多收點加急費的時候他卻不收;而有時候明明只是個小問題,他卻非要多收人家錢,搞得客戶對他的印象不太好。有一次,他表親家的孩子車壞了找他修,他沒收錢,可轉頭又因為一點小事和表親鬧得不太愉快,周圍的人都覺得他在生意場上不太會做人。
我們都在這修車的路上奔波著,各自有著各自的難處和堅持,雖然嘴上會互相念叨著對方的不是,但也都知道,大家不過是為了在這平凡的日子里討一份生活罷了。《修車結善緣,情暖戴樓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