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原名沈云芝,1874年 9月 23日出生于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家庭,1921年 6月 8日因病在南通去世。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后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沈壽排行第五,從小隨父識字讀書,家藏文物字畫給予她豐富藝術熏陶。7歲能劈絲分線,分繃獨繡,十六七歲時成為聞名于蘇州的繡娘。1893年,20歲的沈云芝與書香門第、才華出眾的舉人余覺結婚,婚后兩人畫繡相輔。婚后余覺更是借著沈壽精湛旳技藝向當朝太后獻壽。在此期間由于沈壽付出太多心力于刺繡上,導致她唯一的孩子流產。沈壽用終身不孕為代價換來的僅是他們夫妻被太后賞識,同朝為官同被賜名。也算是因禍得福,沈壽獲得錦繡繪畫藝術作為其精進秀技的理論基礎。
1903年,學者俞樾在她的繡品上題下“針神”二字,沈壽這個名字徹底風靡。1904年繡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后祝壽,慈禧賜“壽”字,從此沈云芝改名沈壽。同年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1911年。沈壽考察完畢后回國,就任宮廷繡工科總教習。
作為繡工科總教習,沈壽被邀請秀一副國禮贈送給意大利。但是沈壽用盡辦法也無法達到立體逼真的效果,于是沈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沈壽利用128份絲線柔和的顏色與傳統色彩結合,透出光影的變換,至此沈壽創新了蘇繡,仿真秀由此誕生。也利用仿真秀秀成了《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贈予意大利。也是因此結識了沈壽人生中的伯樂,實業狀元郎張謇。
辛亥革命后,繡工科停辦,沈壽于 1913年應張謇邀請到南通女工傳習所傳授刺繡,1914年任所長,她治校嚴謹,教學有方,常率學生寫生,觀察實物,講述仿真繡色的理論。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培養了許多刺繡人才,她的刺繡技藝和教育理念對南通刺繡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刺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915年,沈壽的嘔心之作《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拿下一等大獎。但回國后迎接沈壽的卻是丈夫因傳宗接代問題而娶妾與小報上她和張老先生的桃色新聞。沈壽與余覺兩人感情破裂。
專注于刺繡的歲月里,沈壽的身體早已呈現油盡燈枯之勢。沈壽這一生不易,她想要留下些什么,不只是歷史上那無從辯解的緋聞。在此期間張謇征得沈壽同意,在其病中記錄整理她的刺繡藝術經驗。沈壽拖著病體口述秀譜,張老先生記錄。1920年張老先生所記由南通翰墨林書局出版發行《雪宧繡譜》,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繡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于沈壽而言,她自己不是花邊新聞的主角而是世界承認的刺繡美術家。于后世而言她是千古秀圣,一代針神,不是那所謂與狀元私奔的繡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