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權論:英漢雙語
- (意)朱利奧·杜黑
- 13546字
- 2024-12-19 17:42:20
第三章 空戰
普遍原則
在能夠對一支“獨立空軍”的力量進行準確評估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考慮到下面這一點:“獨立空軍”是一支進攻部隊,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任何方向打擊敵方的陸上或海上目標,并且能夠突破敵方進行的任何空中抵抗。從這個事實當中,我們便可以得出指導其作戰行動的第一條原則:一支“獨立空軍”,始終都應當保持整體作戰。
這一原則,也是指導陸上戰爭和海上戰爭的原則;因此,空中進攻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效果——與其他所有的進攻形式一樣——會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集中地實施此種攻擊的時候發揮到最大。除此之外,在作戰行動中整體抱成一團,還能讓空軍成功地突破敵方的空中抵抗。
很顯然,一支“獨立空軍”的續航距離,必定取決于組成其作戰單元的那些飛機的續航距離。不過,由于其中的所有作戰單元不可能駐扎在同一基地,因此不同作戰單元相對于彼此之間、相對于整個戰場的部署,就會對整支空軍的續航距離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旦各個作戰單元的部署確定下來,整支空軍集中打擊敵方目標的范圍,在軍用地圖上只需沿著各作戰單元所能到達之處的外圍劃上一條線,便可以顯示出來。敵方的任何一個目標,不論是陸上目標還海上目標,只要處在這條線之內,整支空軍便都能一樣輕而易舉地在數個小時內到達,頂多也只需要從其作戰基地飛到這條界線上相距最遠一處的時間,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方就可以在完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準備,可以在不事先驚動敵人的情況下發動此種進攻,并且保持主動進攻的諸多優勢。由于是突然襲擊,所以敵方不太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在空中或者從地面上有效地避開此種打擊。無論敵人能夠怎么做,通常最多也只能利用其空軍力量的一部分來對抗此種進攻。
無論一支“獨立空軍”的整體實力如何,只要手中掌握著數量充足的轟炸單元,那么它不但可以成功地對單個目標發動進攻,也可以成功地進擊處在同一區域里的多個目標。由于轟炸單元可能摧毀掉指定區域內的任何目標,因此一支充分發動起來的空軍有多少個轟炸單元,就能消滅多少個這樣的目標或區域。一支擁有50個轟炸單元的空軍,假如每個轟炸單元能夠摧毀一個直徑為500米的區域,那么一次出擊便可以摧毀50個敵方的目標,比如補給站、工廠、倉庫、鐵路樞紐、人口中心,等等。
在考慮位于空軍打擊距離之內的這些目標時,應當將整個地區細分為50個小區域,每個小區域里含有一個目標。假如在細分之后劃出了10個小區域,那就意味著我方空軍能夠在十天的作戰行動中摧毀該地區內的所有陸上或海上目標,之后再將打擊力量轉用于摧毀其他指定的區域。
這些東西聽上去都簡單得很;但實際上,目標選取、區域分組和決定進攻并摧毀這些目標的先后順序,是空戰中最為困難、最為棘手的任務,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空軍戰略。在戰爭中,作戰目標五花八門;而作戰目標的選取,則主要取決于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奪取制空權,是讓敵方的陸軍和海軍失去作戰能力呢,還是瓦解防線之后敵方民眾的士氣。所以,有眾多的因素在決定著這種選取——軍事、政治、社會、心理,而它們又都取決于當時的環境。比方說,我始終都認為,一支空軍的根本用途,便是率先消滅敵人的空軍,從而奪取制空權。那么,這似乎始終都應當是“獨立空軍”的首要目標。可事實卻并非一向如此。例如,倘若敵人的空軍實力很弱,那么將人力物力花在這樣一個不重要的目標上,就是一種浪費。相反,用其他各種各樣的進攻行動去打敗敵人并使之遭受更大損失,這種做法可能更有利。我們不妨假定——當然只是一種假設——德國擁有一支具有上述實力的空軍,并且決定進攻法國,而法國此時卻只配備了任由德國擺布的空軍力量。那么,你認為德國摧毀法國的空軍,并且攻入法國的心臟地帶又要得了多久呢?
在將敵方的目標分別歸入不同的小區域,以及部署這些區域本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因為它們都倚賴于各種不同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對整體實施空中作戰行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空戰的這個方面,我認為不可能制定出什么具體的準則來。我們記住下述這條基本原則——它也是陸上戰爭和海上戰爭的指導原則——就可以了:用最可能短的時間,給敵人以最沉重的打擊。
根據這一原則來看,突然襲擊顯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支像前文所述的、實力真正強大的“獨立空軍”,能夠給一個沒有準備的敵人以沉重打擊,從而在數日之內完全摧毀敵方的軍隊。為了證明此種說法的真實性,我建議讀者自己來解決下面這兩個軍事問題:
假設一個可能的敵國擁有一支裝備了足量轟炸單元的“獨立空軍”,其中每個轟炸單元都能夠消滅一個直徑為500米的范圍內的所有目標,并且擁有適度的續航距離——
1.在一日之內切斷皮埃蒙特、利古里亞與意大利其他地區之間的所有鐵路交通線,需要多少個轟炸單元?
2.在一日之內切斷羅馬所有的鐵路、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訊,并且通過炸毀該市的政府機構、銀行以及其他公共設施,使得整個羅馬城陷入恐懼和混亂之中,需要多少個轟炸單元呢?
要是讀者還記得,我們所說的這個“直徑為500米的范圍”,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炸彈、燃燒彈和毒氣彈即將投放的區域,那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必定會是兩個很小的數字;而讀者對此種新型戰爭武器威力的概念,也就會更加明確、更加接近現實了。
防御
未來可能爆發的空中進攻規模會很巨大,從而要求人們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抵御此種進攻呢?”對于這一點,我的回答將會始終如一:“通過進攻。”
我已經多次強調過空軍那種出色的進攻性特點了。就像一支騎兵的最佳防御辦法始終都是進攻——除非騎兵不在馬背上,空軍自身最好的防御之法也是進攻,并且實際上空軍在這方面的依賴程度更大。不過,在繼續探討空軍之前,我們還應當徹底弄清楚“進攻”這個詞的含義才行。
我們不妨假設甲國只裝備了作戰單元,并且在戰爭爆發之后,只能依靠這些作戰單元來擊退乙國“獨立空軍”的進攻。那么,你認為戰爭爆發之時,兩國各自所處的形勢會如何呢?十有八九,甲國的空軍將不得不去搜索乙國的“獨立空軍”,并在找到之后迫使后者交戰,再將后者打敗。
找到敵方的“獨立空軍”,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去找——但上哪兒去找呢?天空在哪兒都是一樣的;其間并沒有什么路標,表明乙國“獨立空軍”在進擊甲國時會走哪一條路。于是,“進攻”一詞便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找到”也只成了一種可能性,并不是一種必然性了。甲國的空軍要想迫使乙國的“獨立空軍”與之交戰,它的飛行速度就必須大于乙國空軍的速度;而要想獲勝的話,它的實力也必須強于乙國的“獨立空軍”,并且還得運氣好才行。但是,倘若甲國空軍對乙國“獨立空軍”的搜索進行得不成功,那么乙國的“獨立空軍”就可以進擊甲國領土,并且給甲國造成巨大的損失,而甲國卻根本無望對乙國造成什么打擊了。然而,假若乙國認為甲國的空軍很危險,那么其“獨立空軍”無疑就會集中力量進擊,去摧毀甲國空軍賴以發揮威力的全部設施。這樣一來,甲國浪費在搜索乙國“獨立空軍”上的工夫,非但會變成一種徒勞無用的空中兜風,還會導致己方遭受失敗——就算不是立即失敗,也是一種真正的失敗;因為如果沒有機會與乙國的“獨立空軍”交戰,那么甲國空軍的實力就是浪費掉了。
如果我們再考慮到,為了最充分地確保獲勝,甲國空軍還須整體作戰的話,那么問題就變成在何地、在何時將分散于各個機場的空軍部隊集結起來了。
盡管表面上具有進攻性,但甲國空軍的此種行動本質上屬于防御性的,因而具有防御方的所有劣勢。在陸上進攻,是指無須搜尋而對陸上固定不動的、屬于敵國空軍力量命脈的目標發起進攻。而在海上,情況則不同。通常來說,海軍基地的防御力量都很強大,基本上不可能被敵方海軍摧毀。這一事實,增加了交戰一方發動海戰以阻止敵方進攻己方的陸上目標,或是在海戰過后對敵方的陸上目標發動進攻的重要性。然而,倘若海軍基地不可能再獲得保護,反而會被敵方海軍在數小時之內摧毀的話,那么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此種情形下,海軍基地被毀,就會讓戰艦艦隊的作用化為烏有;因為摧毀海軍基地,會極大地有助于削弱這些艦隊的作戰效率,而無須浪費時間和物資,到海上去追趕和擊沉它們。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準備一支僅僅用于空戰的空軍,非但會危及本國的大后方,還會讓己方失去進攻敵方目標的全部機會,從而徹底陷入一種空中劣勢當中去。
唯一真正有效的空中防御,只能是一種間接防御;因為這種防御,在于通過摧毀敵方空軍的力量之源,來削弱敵方空軍的進攻能力。最可靠、最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的辦法,便是在敵方的地面基地消滅其空軍。此種情形之下的基本原則就是:摧毀敵方空軍的地面巢穴和制造工廠等資源,與進行空中追擊相比,能更加容易、更加有效地消滅敵人的空軍。任何時候忽略了這一原則,我們都會犯錯誤。因此,就算只抱有防御的目標,一個國家也應當裝備一支能夠在陸上和海上發動有力進攻的“獨立空軍”。
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我稱這一問題為“局部防御”,指為本國陸地和領海上的異常重要之地提供防御。從理論上來說,有兩種方法可用于有效地實施此種防御:阻止敵人對這些地方進行轟炸,以及在遭到轟炸之后立即修復受損設施。這一點乍看上去是最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將整座城市,連同其中的鐵路樞紐、港口設施、補給基地、工廠等等全都用掩體擋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通過防空火力或者通過防御性的空中行動,將敵方的空軍拒于一定距離之外,并且阻止敵軍轟炸某些目標。但由于防空火炮的射程有限,并且威力不足,實際上并沒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須部署大量的防空火炮才行;又因為任何國家都有著諸多要害之地需要防御,所以即便是保護其中的一部分地方,也需要部署數量龐大的防空火炮。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護送轟炸機的戰斗單元會吸引火力,從而削弱防空火炮的作用。低空實施此種作戰行動,甚至比在高空實施更加安全,而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火炮需要有較大的仰角變化范圍,才能一直瞄準俯沖下來的戰機。飛行高度為100米的飛機比飛行高度為2000米的飛機更難擊中,因為后者的仰角變化范圍比前者大了20倍左右。所以,倘若擔任護航任務的戰斗機俯沖下來時,用機槍猛烈掃射防空火炮的炮臺,那么炮手就不可能堅守戰位,更不可能繼續向在高空中飛行的轟炸機開火了。十有八九,就算炮手們不會被迫放棄火炮、轉而拿起步槍,他們自然也會轉移火力;雖說很難瞄準,他們也會盡力去擊毀直接威脅到他們的那些戰斗機了。對我而言,我認為使用防空火炮不過是浪費精力和資源罷了——而戰爭經驗也已證實了我的這一觀點。
至于利用空軍來進行純粹防御這個問題,我們只需回想一下,倘若敵方的“獨立空軍”在作戰的時候像我們所推測的那樣富有效率,那么敵軍必定就會全體出動;因此,我方防御部隊的實力,起碼也須與敵方“獨立空軍”作戰單元的實力相當才行。為了有效地進行防御,在受到敵方空軍威脅的所有地區需要部署的防御部隊數量,就是一支與進擊的敵方空軍整體戰斗實力相當的防御部隊,和需要加以保護的防御陣地數量的乘積。即便是為了達到此種并非有利的后果,我方也必需耗費巨大的資源,甚至比敵方為了達到一種有利結果而耗費的資源還要多得多。這就清楚地說明,將這些資源放在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地方用于進攻,此種做法的代價更低,也更可取。
總之,在面對此種規模的空中進攻時,沒有什么局部防御措施會十分有效;因此,為了局部防御而耗費人力和物力,這種做法是與正確的戰時節約原則背道而馳的。
從本質上來看,空戰中沒有什么防御,有的只是進攻。因此,我們必須承受敵方對我方發動的進攻,同時努力利用我們的資源,對敵人發動更加沉重的進擊。這就是必然指導著空戰發展的基本原則。
空戰的發展
只要空軍仍然僅僅屬于陸、海兩軍的輔助性兵種,那么在戰爭爆發后,就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空戰。誠然,戰爭中會出現規模或大或小的空中戰斗,但它們始終都是服從于陸上或海上作戰行動而進行的。我們首先必須創造出諸如飛機、人員以及將它們組成一個獨立的作戰實體等基本要素,然后再將這些要素鍛造成一個高效的戰斗組織,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空戰。
在這種情況下,率先裝備一支真正的“獨立空軍”的國家,便會在軍事上獲得優勢地位,起碼在別的國家效法之前會占有優勢;因為該國將擁有一種威力強大的進攻武器,而別的國家卻只能倚賴于輔助性的空中力量。毫無疑問,為了保持各國間的軍力平衡,其他國家必將紛紛效仿該國的做法。
為了研究空戰的發展情況,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這兩種情形:①裝備有一支“獨立空軍”的甲國與沒有“獨立空軍”的乙國間爆發一場戰爭;②各裝備有一支“獨立空軍”的兩個國家之間爆發一場戰爭。
一支“獨立空軍”,時刻都必須做好作戰準備;否則,它就會失去百分之九十的作用。假定其中的各個單元具有某種速度,那么,不管和平時期它們的作戰基地分布得有多么廣泛,這支空軍都應當能夠在數個小時之內,將兵力沿其防線集結起來并做好戰斗準備。假如散布于全國各地的民航單元也屬于這支空軍建制的組成部分,那么它們的位置也應當使之能夠盡可能迅速地集結并編入空軍才是。簡而言之,這支“獨立空軍”必須系統地加以組織,并且確定好后勤保障,使得一旦爆發戰爭,我們馬上就能將其投入戰斗。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第一種情形。甲國的“獨立空軍”開始行動,打算在乙國進行戰爭動員的過程中將其擊潰。但我們不妨假設,乙國立即動員起了其所有的軍用航空力量。然而,該國只有驅逐機和轟炸機能夠參戰,因為其他的專業兵種只適合于與海、陸兩軍聯合作戰。那么很顯然,甲國的“獨立空軍”將能自由行動,因為乙國的驅逐機無疑是不可能對前者構成任何妨礙的。反過來,假定甲國空軍配有足夠多的戰斗單元,那么它就能夠讓乙國的驅逐機部隊遭受重創。這樣,甲國空軍便能夠通過摧毀乙國空軍的動員、維護和生產中心,迅速地奪取制空權。
一旦奪得制空權,甲國“獨立空軍”中戰斗單元的任務,自然就不會再限于僅僅為轟炸單元提供保護了,而是會變成在整支空軍執行轟炸任務時,用這些戰斗單元來壓制敵方的防空火炮,以及轟炸或用機槍掃射敵方部隊的集結地、補給車、運兵車或者行軍縱隊,等等。此外,假如飛機的結構允許我們進行必要的改裝,那么這些戰斗單元也可以很快地改裝成一流的轟炸機。因此,在掌握制空權已是既成事實之后,甲國的“獨立空軍”就擁有了徹底的自由,能夠不冒任何風險地、隨時對敵方的全部領土發動打擊,并且迅速地迫使敵方投降了。
通過轟炸鐵路樞紐、車站、位于道路交會處的居民中心、軍需倉庫以及其他關鍵目標,甲國空軍可以阻礙乙國陸軍的動員。通過轟炸海軍基地、造船廠、油料庫、停泊著的戰艦以及商用港口,甲國空軍可以阻止乙國海軍的有效作戰。通過轟炸敵方最關鍵的居民中心,甲國空軍可以讓恐慌情緒在乙國全境散布開來,從而迅速地瓦解掉乙國民眾的物質和精神抵抗。
倘若認為這種情況言過其實,那么讀者只需看一看意大利的地圖,把自己想象成意大利任何一個鄰國的“獨立空軍”司令就行了。首先記住,自己手下的空軍每天可以摧毀50個直徑為500米的區域;然后再問一問自己,需要幾天才能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同時還需考慮下面這個現實:即便是在航空技術發展的目前階段,就算隔天出動半數飛機,這樣一支“獨立空軍”每日的作戰兵力也將達到大約1000架戰機,并且只需配備數千人員就夠了。這樣一來,讀者便可得出自己的結論了。
在此,我還要強調一下這個問題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此種空中進攻對于戰爭進程的影響,精神上的效果可能會比物質上的效果更大。比如,我們不妨以一座大城市的中心區域為例,想象一下其中的民眾在遭到單個戰斗單元的一次轟炸之后會怎么樣。對我而言,我根本就不懷疑,此種轟炸會對民眾產生可怕的影響。下面這種情形,很可能會發生在該市一個半徑大約為250米的中心區域:短短數分鐘之內,大約20噸高效炸彈、燃燒彈和毒氣彈傾瀉而下。首先是炸彈爆炸,然后是燃起大火,最后是毒氣彌漫,使得人們根本無法靠近被炸區域。數個小時之后,夜幕降臨,火勢將會蔓延開來,而毒氣則會讓一切生物都動彈不得。到了第二天,整座城市將會變得死氣沉沉;倘若轟炸的是某條重要交通干線上的樞紐,那么交通就會中斷。
單座城池一日之內遭遇的這種情形,也可能出現在10座、20座甚至50座城池中。何況,就算沒有電報、電話或者無線電,壞事也會傳千里;那么試問,這又會給其他雖說尚未受到攻擊,但同樣容易遭到轟炸的城市里的民眾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在此種威脅之下,又有哪個行政或軍事當局,能夠維持好市內的秩序,能夠讓公共服務機構繼續運作,能夠讓生產繼續下去呢?而且,就算能夠維持某種類似的社會秩序,能夠繼續進行某種工作,只要看到一架敵機,也足以讓民眾陷入恐慌之中,難道不是這樣嗎?簡而言之,民眾始終都深陷死亡和毀滅即將到來的噩夢之中,是不可能維持正常生活的。而倘若第二天又有10座、20座或50座城池遭到了轟炸,誰又能夠阻止那些不知所措、驚慌不已的民眾,能夠不讓他們紛紛逃向開闊的鄉下,以躲避此種恐怖的空襲呢?
處于此種無情的空中打擊威脅之下的一個國家,社會結構絕對會徹底瓦解掉。這樣,民眾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為了結束此種恐怖和苦難,便會自發地揭竿而起,要求結束戰爭的——而這一切,將會發生在該國的陸軍和海軍根本還沒來得及動員起來的時候!那些認為我過分夸大了此種后果的讀者,只需回想回想下面這種情形就可以了:在為不久前一次轟炸中的死者舉行葬禮時,只因一位送葬者將一只飛鳥誤認為是一架敵機,整個布雷西亞便亂成了一團;而那次轟炸與我在此所描述的轟炸相比,可以說不值一提呢。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第二個例子,即兩國各自擁有一支“獨立空軍”的情形。不難看出,在此種情形中,率先發動攻擊的那個國家會比敵方更具優勢,程度甚至超過了上一種情形;或者反過來說,我們不難看出,在敵方擊中我方要害之前盡量避開敵方的打擊,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為了讓此種情形變得簡單一點兒,我們不妨假定兩國的“獨立空軍”可以同時開始作戰行動。我們已經明白,空戰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承受敵人可能給我方造成的損害,同時利用一切手段去給敵人以更大的打擊。因此,一支“獨立空軍”必須絕不與敵軍糾纏作戰。它唯一應當關注的,便是在可能的最短時間內,給敵人造成最沉重的地面打擊;而這一點,則取決于我方可用的空軍力量以及對敵方目標的選取。任何分散人力、資金和裝備等資源,從而削弱一支“獨立空軍”的實力并背離其根本目標的做法,都會延緩戰爭的進程,從而推遲戰爭的結束。
正如我已經指出的那樣,選取敵方目標是空戰行動中最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敵我雙方都配備有“獨立空軍”的時候。在此種情形下,最終的勝利取決于敵人所承受的打擊與其遭受此種打擊之后恢復元氣的實力之間的不均衡關系;這種打擊必須盡可能迅速地進行,以免敵人率先打擊我方。當然,一方仍有可能利用其“獨立空軍”來奪取制空權,并且最終贏得戰爭。不過,若是另一方成功地率先發動打擊,使得對方整個國家陷入徹底的混亂,那么對方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奪取制空權了。
事實上,關于空戰的這個方面,我們是不可能制定出什么嚴格的準則的。我們甚至也無法概括出一般性的標準,因為選取敵方目標取決于一系列的客觀情況,比如物質因素、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它們雖說確實都很重要,我們卻很難對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去加以評估。未來各國“獨立空軍”的司令官們的能力,正是體現在這個方面,體現在理解這些無法精確估量的因素上,體現在選取敵方的目標上。
一旦選定了敵方的目標,并且確定了摧毀這些目標的順序,空軍的任務就變得很簡單了——那就是,心無旁騖地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摧毀這些目標。因此,在我們所研究的這種情形下,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兩國的空軍都應當同時從其集結地全體出動,向各自所選定的目標進發,而不用在半路上彼此搜尋。倘若兩軍碰巧狹路相逢,那么必然就會爆發一場空戰;不過,我要再說一遍,雙方的目標都并不是搜尋彼此并在空中作戰。
我認為,空戰的這個方面非常重要,所以在此我愿意停一停,對其加以進一步的闡述。我們不妨假定其中的一支空軍確實想搜尋到對方;但與此同時,后者卻盡量避免兩軍遭遇,并且直接飛向自己選定的目標。實施搜索的這支空軍雖說可能會找到對方,但也有可能空手而歸。一支“獨立空軍”若是背離了自身的根本目標,浪費時間和自身行動的自由去在空中搜索敵方空軍,那么它很可能無法在空中搜尋到敵方的空軍,而后者此時也很可能正在毫不受阻地對其本土進行打擊。這樣,一方的空軍就會成功地完成任務,而另一方則會錯過機會而遭受失敗。在此種戰爭中,時間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這樣一種失敗,可能會對戰爭的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應當不惜一切代價來加以避免才是。
在談到空中作戰時,我曾提到了讓一支“獨立空軍”的作戰單元實施隔天作戰的可能性;不過,我只是以此為例,說明一支空軍就算是在只有一半兵力,或者戰機數量相對較少的情況下,也可以取得重大戰果。而在實戰過程中,將整支空軍的兵力分散開來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因為一支“獨立空軍”的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給敵人帶來最重大的損失。一支“獨立空軍”的潛在實力,始終都應當毫不節省地充分加以發揮,尤其是在面對一支實力同樣強大、同樣可以對我方造成嚴重損害的空軍時,更該這樣去做。用精力充沛的后備力量替換掉原有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可能很有好處;但是,整支空軍本身——也就是說,編制內的全部戰機——始終都應當是在打擊敵方的目標。正是這些轟炸行動的總體效果,決定了戰爭的結果將有利于那支成功地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多的炸彈投向敵方目標的空軍。
在闡述關于空戰一般特征的這些思想時,我只是想盡量說明下面這一點:即便從整體來看,空戰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實際上其中卻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解決起來也非常復雜。不過,就算是在這種簡短的概述當中,對于空戰的殘酷程度,我們也能是窺見一斑的。
倘若我們停下來,考慮一下空中進攻的規模與威力,就會認識到并不存在什么有效的躲避之法了;而且,由于分散空軍的兵力去進行防御毫無用處,所以“承受敵人可能造成的任何損失”這句話,就是說明隨空戰而來的那種災難的真實寫照。
而想到此種戰爭的結局必須取決于消滅一個民族的物質和精神力量,空戰就更具悲劇性了;這個民族將會陷入一種無處不在、無休無止的可怕災難之中,直到所有的社會組織最終崩潰瓦解。好在此種戰爭會很快分出勝負,因為具有決定意義的打擊全都是針對平民,而平民百姓又是各交戰國最沒法鼓起士氣的一部分。盡管如此,未來的戰爭最終可能會比過去的歷次戰爭更加人道,因為未來戰爭中人員傷亡的數量終究會逐漸減少。不過,那些沒有做好準備去承受此種流血犧牲的國家會遭受失敗,這一點依然是毫無疑問的。
空戰的未來
迄今為止,我一直在探討的這些問題,全都是用目前已有的武器裝備,就可能輕而易舉地付諸實施的、實實在在的一些方面。我這樣說的意思是,任何一個國家,倘若認識到了現有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和優點,就可以按照我所說明的那些原則,將目前的空中武器實際應用到發動戰爭的技巧中去。
承認了此種前提之后,如今我們便可以去展望未來了——很顯然,我們展望的是不久的未來,并且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幻想,而是在展望一種重視航空技術發展普遍趨勢的未來;假如我們希望跟上技術的進步,以備將來能夠利用這些技術,就必須沿著這些普遍趨勢為我們所指出的那條道路前進。
航空領域面臨的實用技術問題,便是如何讓空中飛行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經濟,并且如何在各個方面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旨在實現下述四個目標:
1.加強飛機飛行時的安全,加大起飛和降落設施的安全系數。
2.淘汰目前制造飛機時使用的那些會變形和磨損的材料。
3.增大飛機的運載能力和續航距離。
4.以更少的油耗為基礎,增大飛機的飛行速度,并提高飛機的性能。
按照這些原則進行改良,會使飛機在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同樣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現在,我就來簡要地分析一下這些改良趨勢。
1.加強飛機飛行時的安全,加大起飛和降落設施的安全系數:在空中飛行的時候,飛機自身具有穩定性,并且往往能夠自動保持平衡。只要飛機下面有足夠的空間,只要飛行員不是故意違反飛機能夠恢復正常的自然趨勢而讓飛機失去平衡,那么無論飛機進入什么樣的情況,最終都會回復到其自然的飛行狀態中去。這種現象,正是進行空中雜技——比如頭朝下俯沖、盤旋上升、旋轉飛行、翻筋斗,諸如此類——的基礎。要想完成這種雜技飛行,飛行員只需用某種方式讓飛機失去平衡就可以了;而要想恢復正常飛行,飛行員只需停止干預,飛機就會自動恢復平衡。異常的大氣條件——如氣阱、暴風雨、大氣逆流等等——也可以干擾到飛機的平衡;但在此種情況下,一旦大氣的干擾作用停止,飛機同樣也會自動地恢復平衡的。簡而言之,一架飛機在空中會由于很多原因而失去自然的平衡,其中既有異常大氣條件的原因,也有飛行員的操作原因。
這些干擾性的大氣條件,一般都是低空即靠近大氣壓力最強的地表經常發生的現象。正像海浪在靠近海岸之處更無規律那樣,就算是二者形成的原因完全不同,氣流在靠近地表的地方擾動也會更強烈,因為地表相當于大氣這個“海洋”的海岸線。
我在前文說明過,一名飛行員可能會有意讓飛機失去平衡,而此種情形的前提是,飛行員仍然掌控著飛機,能夠讓飛機恢復平衡;否則的話,飛行員可能就會操作失誤,而失去對飛機的掌控。當然,飛機可能在任何飛行高度失去控制。只要飛行員保持冷靜,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及時讓飛機恢復正常飛行,條件是飛機下方的空間足夠大。不過,倘若飛行員慌了手腳,任由飛機繼續失去控制的話,那么無論處在何種飛行高度,飛機也會墜毀的。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飛機飛得越高,飛行就越安全。但是,倘若可以在飛機上安裝某種機械裝置,來防止飛行員因為有意或無意的操作而讓飛機失去平衡,那么多半的飛行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由此人們開始發明一種機械裝置——對于這種機械裝置,我們在此無須詳細討論——來讓飛機在飛行中自動保持平穩。駕駛一架能夠自動保持平衡的飛機,應當就像駕駛一輛汽車那樣簡單。也就是說,用加速器在飛機爬升時增大引擎功率,而在下降時減小引擎的功率,并用方向盤來操縱左、右轉向。我們當然很快就會實現這一目標了。
早在1913年,維佐拉的兵工廠就已制造出了一架只用一個加速器和轉向盤來操縱的飛機,并且實現了起飛、飛行和降落。這架飛機不允許飛行員讓飛機失去平衡,還能對干擾性的大氣條件自動做出反應,并且創造了自動飛行續航時間的世界紀錄(超過了1個小時)。我們不難想象,一旦此種改進牢固地確定下來,會產生出一種什么樣的實際效果。
起飛和降落,是飛行過程中兩種最困難的操作,正如入港與離港是航海中最困難的兩種操作一樣。個中原因,要么在于飛機由流體介質抵達固體介質時會遇到不同的物理阻力,要么在于地面附近的大氣擾流。二者之間,降落更加不易;并且,由于飛機接觸地面時的沖擊力與其速度成正比,因此降落速度越大,就越危險。
所以,飛行安全要求一架飛機能夠以很慢的速度降落;而另一方面,人們卻又要求飛機具有越來越高的飛行速度。目前飛機的飛行速度已經超過了每小時300公里,而每小時300公里相當于每秒鐘大約83米,或者說稍高于四分之一音速。因此,航空技術所致力的,就是開發出飛行速度更大、而降落與起飛速度卻更慢更安全的飛機。建造更好的機場、跑道和信號系統,這種形式的外部改善,無疑也會有利于飛行安全。
2.淘汰目前在制造飛機時使用的那些會變形和磨損的材料:作為一種機器,飛機取得了許多名不虛傳的輝煌成就;不過,它距一種可以稱之為十全十美的機器卻還遠得很。除了近來數次并不多見的實驗之外,像木材和帆布這樣容易腐爛的材料仍在用于制造飛機。誠然,木材和帆布具有某種彈性和重量很輕的特點,以至于即便是在如今,我們仍無法用金屬來達到相同的彈性和輕質。而另一方面,木材和帆布的結構并不均勻,并且還會由于諸多的原因——比如在不利的氣候條件下——而很快腐朽掉,所以它們是不是會永遠有用,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一架理想的飛機應當全由金屬制成;因為金屬的特性很確定,并且不易變形。由此,人們開始制造全金屬制成的飛機;金屬除了讓飛機的結構更加穩固之外,還會減少將飛機存入機庫的必要性,就算不是全無此種必要的話。這樣做,尤其是在戰時,將會大大節省時間和勞力。
3.增大飛機的運載能力和續航距離:增加飛機的運載能力這一趨勢,是符合穩健經濟的原則、符合人們希望增加飛機續航距離的愿望的。倘若一架飛機的運載能力增大了,那么制造和使用這架飛機的總成本就會相應地下降。一架運載兩人而非一人的雙座飛機,并不需要因為多運載了一人而將機組人員增加一倍。用一架飛機運載10名乘客或者10公擔貨物的成本,會低于用10架飛機來運載它們的成本。此外,通過在一定限度內改變有效載荷與燃油重量之間的比例,增加飛機的總體運載能力時也會增大飛機的續航距離。并且,我們只有利用運載能力大過如今所用的飛機,才能實現定期的越洋航班服務。
飛機是靠機翼升空的,整個飛機重量所造成的壓力,全都分布在翼面之上。不過,由于每平方米翼面所支撐的重量不可能增大到某種預先確定的限度之上,因此,飛機的運載能力完全取決于其機翼的面積。所以,需要的運載能力越大,機翼面積也就越大。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三翼飛機似乎是我們可能制造出來的最大翼面的飛機;但即便是這種面積最大的機翼,承載力也不可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不過,最近在意大利出現了一種新型飛機——即以三翼機翼組為基礎,并由一種新的操作系統駕駛的無尾飛機。經過空中檢測,實驗證明這種飛機是很實用的。
由于這種沉重的飛機很可能只能在流體性表面起飛和降落,所以我們可能必須建造人工湖泊來供其降落才行。這會帶來一定的軍事優勢,因為爆發戰爭的時候,敵人的轟炸機難以像轟炸陸地機場那樣,輕而易舉地摧毀水面機場。
4.以更少的油耗為基礎,增大飛機的飛行速度,并提高飛機的性能:要提高飛機的飛行速度,主要在于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由此可知,發動機功率越大,飛機克服空氣阻力的本領就越大,而最終的飛行速度自然也會越大。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這不可能是一種合算的方法。我們需要的是,不用增加發動機功率,而是用減少空氣阻力的辦法來提高飛行速度。但是,我們對于這個問題是無能為力的。空氣阻力是一種客觀存在。不過,隨著飛機飛行高度增加,空氣阻力會變小,這也是事實。因此,假如能夠保持發動機的功率不變,那么我們飛得越高,飛行速度就會越快,而飛機的性能也就會越經濟。
但是,問題并不像乍看上去那樣簡單,難處就在于保持發動機的功率。決定發動機功率的因素之一,便是其氣缸的進氣量;也就是說,氣缸每一個進氣沖程中吸入的空氣與汽油的混合量。假如一個氣缸的排量是一升,那意味著氣缸中每爆炸一次,就會消耗一升的可燃混合氣體。
空氣的密度會隨飛行高度不同而變化。假設海平面上的空氣密度是1,那么到了5000米的空中,空氣密度約為1/2,而到了18000米的高空,空氣密度則變成了1/4左右。這就是說,在5000米高的空中,一臺發動機倘若保持其氣缸容積不變,那么它所吸進的可燃混合氣體量(重量)就大約只有位于海平面時的一半;而到了18000米的高空,氣缸吸進的可燃混合氣體,則只有位于海平面時的1/10了。因此,假設位于海平面時發動機的功率是1,那么隨著飛機上升,發動機的功率就會逐漸下降,在5000米的空中降至1/2,而在18000米的高空則會降至1/10。
這種現象,其實比上述情況更為復雜;不過我在此所說明的內容,足以說明隨著飛行高度增加,發動機的功率會因空氣變稀薄而降低的道理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每種類型的飛機,都有我們所稱的“絕對航高”,即飛機能夠達到的高度限度。到了最大飛行高度,飛機發動機的功率幾乎就會消耗殆盡,因而無法再超過這一高度。
從理論上來說,為了在不同高度保持相同的功率,必須讓發動機在任何高度吸入的空氣,都與海平面上的空氣具有相同的密度才行。還是從理論上來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發動機吸入的空氣密度壓縮到1,即海平面上的空氣密度就足矣;因為隨著飛機爬升,空氣會逐漸變輕。世界各地的技術人員都正在進行研究,想給這個問題找出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而什么也阻止不了我們去設想,有朝一日,這個問題一定會在實際上而非理論上得到解決。
但是,由于空氣的阻力與其密度成正比,所以假設海平面上的空氣阻力為1,那么在5000米的空中,空氣阻力就會變成約1/2,而在18000米的高空,空氣阻力則會變成1/10。因此,假如我們能夠做到讓飛機的發動機不論在何種高度都保持著相同的功率,那么從理論上來說,一架在海平面上速度為每小時150公里的飛機,到了5000米的空中就能達到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而到了18000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還能達到每小時1500公里;這樣一來,飛機的最大飛行高度就沒有限制了,因為飛得越高,飛機爬升起來就越容易。
當然,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目標,實際上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但航空技術卻始終都在朝著此種目標前進;事實上,技術人員們并沒有灰心,他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讓飛機在10000米的高空,以每小時500公里的速度正常而省力省油地飛行。當飛機在這樣的高度上飛行變成一種常態之后,我們自然應當像對待飛機的發動機一樣,用與海平面上的密度相同的恒定大氣壓,對客艙加以氣封才行了。此種高速而合算的大規模空中交通,將會增大飛機的續航距離,并讓乘坐飛機變得更加舒適。
根據可以看到的當前技術發展趨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航空領域的進步將會產生飛躍,而在遠距離飛行方面則尤其如此。一個無人會再想到去乘坐汽輪越洋過海的時代即將到來,就像如今我們沒有人會再想到去乘坐帆船遠渡重洋一樣。而由于飛機被人們用做戰爭機器,其進攻力量會不斷增強,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就可以用空軍進擊美利堅合眾國,而美國也可以用空軍進擊日本了。
我之所以深思未來,只是為了強調當前的需要;至于當前,我將隨后再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