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獨立空軍

組建

我們已經定義,“獨立空軍”指從整體上來看,能夠奪取制空權的所有空中武器的總和;我們也已明白,為了奪取制空權,必須摧毀敵人的所有飛行工具。因此,一支“獨立空軍”的組建和利用,都必須以實現此種摧毀為目標。

不過,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倘若想要徹底消滅鳥類,僅僅射殺所有飛行中的鳥兒還不夠,因為還有鳥蛋和鳥巢。最有效的辦法,便是系統地毀掉所有的鳥蛋和鳥巢;因為嚴格來說,沒有哪一種鳥類能夠一直飛行而不要落下來棲息。同樣,搜索空中并摧毀敵方飛行中的飛機雖說并非全無用處,但也是一種效果最差的辦法。更好的辦法就是摧毀敵方的機場、補給基地以及飛機制造中心。雖說在空中,敵方的飛機可以逃走,但正如鳥蛋和巢穴都已被毀的鳥兒,那些仍然在外飛行的飛機返回時,就沒有可以降落的基地了。所以,摧毀這些目標的最佳辦法,就是由“轟炸單元”來實施空中轟炸。

然而,轟炸機的性質,決定了這種飛機并不是用于空戰的;因此,我們必須先用驅逐機清理空中,以免敵軍干擾,之后轟炸機才能執行轟炸任務。這些驅逐機分隊,我稱之為“作戰單元”。

一支“獨立空軍”,在建制上應當由轟炸單元和作戰單元構成:前者用于直接進攻敵方的地面目標,后者則用于保護我方的轟炸機不會受到敵方可能進行的反擊。由此可知,一支“獨立空軍”的轟炸單元越強大,它的破壞力也就越大。而另一方面,作戰單元的整體實力只需相應地大于敵方的作戰力量即可;也就是說,只需強大到足以在敵方的作戰部隊面前占有優勢就行了。一旦“獨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就不再需要作戰單元了。相反,一旦“獨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空中不再有敵機抵抗之后,轟炸單元就可以毫無風險地發揮其全部的進攻力量,切斷敵方陸、海兩軍與其作戰基地之間的聯系,在敵方國家的內部散布恐懼與混亂,從而瓦解敵方人民的精神和武力抵抗了。

下面這兩個要點,說明了組建一支“獨立空軍”應當遵循的兩大基本原則:

1.擁有最大的轟炸力量。

2.擁有與敵方可能擁有的實力相稱的作戰力量。

轟炸單元

轟炸單元必須擁有足夠的打擊力量,以確保獲得真正重要的戰果。指導空中進攻行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已經指出來了;也就是說,一次轟炸必須徹底摧毀打擊的目標,從而無須對同一目標進行再次打擊才行。

在我看來,轟炸單元應當能夠摧毀直徑為500米的特定范圍內的一切目標。那么這一區域的面積,就應當成為計算和確定轟炸單元所需實力的基礎。一旦用經驗性的標準將這樣一個區域的面積或者其中的目標數量確定下來,那么接下來的一步,就是確定摧毀這一區域內全部暴露目標所需的活性物質——即炸藥、燃燒劑和毒氣的總量了。這個總量,會隨著實際炸彈中所用活性物質的效力而或大或小地變化。假如我們考慮到,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個轟炸單元所需炸彈的數量取決于此種所需活性物質的總量,那我們就不難看出,使用最有效的活性物質會具有極大的優勢。

一旦確定活性物質的基本總量,確定了此種總量與彈殼重量之間的比率,那么計算出摧毀上述區域內一切目標所需的炸彈總重量,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了。而計算出此種重量之后,我們也就知道了一個轟炸單元所需的飛機數量。假設1公擔的活性物質足以摧毀半徑為25米的范圍內的一切,并且通常來說炸彈內的活性物質占整個炮彈重量的一半,那我們就會得出結論說,摧毀一個直徑為500米的范圍需要20噸炸彈。此外,假定每架飛機的炸彈攜帶量是2噸,那么我就能夠斷定,一個轟炸單元應當由10架飛機所組成。進行此種計算所依據的上述假設,并不是純屬推測;它們都是根據現有條件所作出的假設。因此,就算不是絕對準確,它們也可以讓我們做出一種不可能太離譜的準確估計。當然,唯有經驗才能確定準確的數據;也唯有經驗,才能完全確定轟炸單元組織的具體情況。不過,這一點在此對我們并不是很重要。現在我們所關注的,是將這一問題的原則確定下來,并了解一個能夠摧毀比如直徑為500米的范圍內一切目標的轟炸單元,應當具有多大的實力。

由此我們可能會認為,根據此種原則所確定下來的一個轟炸單元,代表了一種并不明確的進攻力量,或許能夠對敵方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事實并非如此。這樣一個轟炸單元,代表著一種極其確定的進攻力量,擁有摧毀給定范圍內一切目標的、確切可知的實力。當這樣一個轟炸單元向指定區域內的敵方目標發動打擊時,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目標定將被摧毀。那么,一支“獨立空軍”的整體進攻力量,便是根據其中包含的轟炸單元的數量來計算的;而反過來,轟炸單元的數量又是根據需要摧毀的給定區域的數量來計算的。此種進攻性力量——或者說破壞性力量更好——能夠選取最有效、最令敵方感到痛苦的地點對敵人加以打擊。以一支擁有500架飛機、每架飛機攜帶2噸炸彈的“獨立空軍”為例,它能夠摧毀50個直徑為500米的區域。這樣一支空軍,每天可以摧毀敵方50個飛機巢穴——即機場、航空補給站、飛機制造廠等。用這樣的速度,你覺得讓歐洲任何一個大國的現有空軍失去作戰能力,又需要多久呢?各國又有什么樣的空中或地面防御力量,能夠抵抗此種攻擊呢?

在討論作戰單元時,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進行空中抵抗的可能性;因為去克服此種抵抗的,正是作戰單元。至于地面部隊的抵抗,除了防空火炮就沒有什么了;而我也會盡量說明,即便是出動防空火炮,戰斗機也能輕易應對。不過,除了這一點,實際上防空火炮的威力始終都是極為有限的;原因既在于其火力瞄準并不準確,也在于此種防御方式固有的那種將武器分散開來的做法。防空火力當然能讓轟炸單元中的一些飛機失去作戰能力——但這種損失是很有限的;不過,沒有人指望著打仗會不冒一點兒風險,尤其是在能夠將這些風險降到最低限度的時候。何況,我們只需源源不斷地補充飛機,保持轟炸單元的實力,便能輕而易舉地彌補上此種損失。

在補充飛機這個問題上,我們手頭始終應當保持有足夠的此種飛機,使之能夠立即出動,并且此種預備飛機的數量配額決不能低于一定的限度。例如,假定轟炸單元可能的轟炸能力是20噸炸彈,那么可以由10架飛機、每一架攜帶2噸炸彈來進行;用5架飛機的話,那么就是每架飛機攜帶4噸炸彈;或者只用1架飛機——如果存在此種飛機的話——攜帶全部這20噸炸彈。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最好盡可能地少用飛機,以簡化轟炸單元的結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轟炸單元內飛機數量過少的做法又是很不可取的;因為在此種情況下,即便只損失1架飛機,也會極大地削弱整個轟炸單元的威力。正因為如此,我才認為每個轟炸單元中的飛機數量決不能低于4架;這樣的話,在上述假設的情形中,就是每架飛機攜帶5噸炸彈了。

現在,我們不妨來確定適合用于轟炸單元的那些飛機的一般特性。一架飛機,必須具有適航性和可用性這兩個特點。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任何飛行器都必須具備這兩個特征才行。但此處我們應當確定的,卻是飛機的功能性特征——即飛機的性能:它包括速度、續航距離、絕對航高、武器裝備以及有效載重能力等方面。

速度:我們已經說過,克服敵方抵抗去實施作戰任務的轟炸單元,是由作戰單元來進行支援的。這就意味著,轟炸機無須擁有將敵方驅逐機甩在身后的那種速度;這個事實極其重要,因為它使得轟炸機無須參與到一場必定無法預料結果的速度競賽中去。一個將自身的安全或者力量全都寄托在飛機飛行速度上的國家,賭的實際上是一把極其沒有把握的牌——而倘若考慮到飛機的速度正在日益不斷地增加,情況就更是如此了。另一方面,勝利絕不可能通過迅速逃跑來贏得。飛機往往需要以犧牲載重能力為代價,才能獲得極快的速度。因此,對于擁有巨大載重量的飛機來說,我們必須滿足于它們具有中等速度就行了,因為從實用目的來看,中等速度最終實際上就是一種最合適的速度。所以,轟炸機應當是一種具有中等飛行速度的機種;因為在戰斗機的保護之下,轟炸機無需逃跑或者躲避敵方的攻擊,故無須為求速度而犧牲其載重量。

續航距離:一架戰斗機的續航距離,是指它從機場起飛并且憑借自身動力返回機場的最大飛行距離。所以,轟炸機的續航距離應當越大越好;因為續航距離越遠,轟炸機就越能深入敵方領土。續航距離的大小,完全取決于飛機發動機的油耗量以及飛機的載重量。所以,飛機的載重量越大,其續航距離就越遠。

除了機組人員,一架轟炸機的載重能力應當在燃料載重和炸彈載重之間進行均衡分配。當然,人們明白,確定了飛機的最大總載重量——這是預先確定下來的一個固定值——之后,只需增加所載燃料重量、減少攜帶的炸彈重量,便可以增加轟炸機的續航距離,并且反之亦然。但我們在此所關注的,卻是確定轟炸機的標準續航距離或者平均續航距離;而這一點,則取決于兩個因素:在標準作戰行動中,計劃進攻的敵方目標的部署情況,以及選擇具有此種續航距離并能夠攜帶足以摧毀敵方目標的炸彈量的轟炸機。

在我看來,如今一架轟炸機的標準續航距離應當在20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我說的是“標準續航距離”;而在例外情況下,這一距離是能夠很容易地進行修改的。假如標準續航距離是300公里,而預定的作戰行動在100公里之內,那么,攜帶足以續航300公里的燃料,而不是減少燃料重量,沒有利用因此而省下來的載重量去攜帶更多炸彈,就是一種浪費。相反,假如標準續航距離是300公里,而預定的作戰行動卻在400公里以外,那么就可以減少炸彈攜帶量,并相應地增加燃料載重量。飛機續航距離的這種彈性,還可以通過在建造飛機時采取一些額外的措施,允許飛機分別調整燃料與炸彈的總載重量來確保實現。

絕對航高:戰斗機的飛行高度越高,就越難以受到防空火力的打擊。由于轟炸行動的固有特點決定了轟炸應當是分散投彈而非集中投彈,因此,即便轟炸機飛得很高,也能有效地實施轟炸。所以,標準絕對航高應當在3000米至4000米之間。考慮到我國邊境大部分都是高聳的山峰這一特點,故我國需要絕對航高足以在任何地方都毫無困難地飛越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戰斗機;也就是說,我國所需戰斗機的絕對航高,應當在6000米至7000米之間。

武器裝備程度:很顯然轟炸機的第一要素和首要目標,便是攜帶炸彈并配備特有的投彈裝置。但這并不是轟炸機的全部裝備;我們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才行。為了保持機組人員的士氣,機上還必須裝備某種防御武器才行。盡管轟炸機不可能是進行空中格斗的理想武器,但任由轟炸機上的人員在面對敵方驅逐機可能發動的攻擊時完全束手無策,卻是一種很拙劣的見識。因此,盡管我們明白空戰應當留給作戰單元去進行,但為轟炸機配備小口徑速射火炮以做自衛,這一點仍是極有必要的。

有效載重能力:所有機種的最大有效載重能力,都是一個預先確定了的固定值,并且等于下述三個方面的總重量:機組人員、燃料和武器裝備。機組人員自然應當控制在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同時也要考慮到可能遭受的人員傷亡情況。燃料重量和武器裝備重量之間的關系,我們已經探討過了。那么,給定了標準作戰行動中所需的燃料量和武器裝備量之后,一架轟炸機的有效載重總量,就應當確保能夠攜帶足夠多的炸彈,以免轟炸單元中需要的飛機數量過多。在我看來,一個轟炸單元中的飛機數量,應當保持在4架到12架之間。

這些,就是轟炸機的功能性特點;而這些特點在轉變為規范之后,則必須由飛機設計者和制造商來加以實現。

我已經要求讀者,注意炸彈中使用的活性物質的威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這些活性物質的威力增大一倍,一支“獨立空軍”的實力自然也會增加一倍。過于節省這些物質,或者節省研究這些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方面的經費,實際上會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

活性物質分為三個大類:炸藥、燃燒劑和毒氣。除了研究和分析每種活性物質的威力,我們還應當對在轟炸行動中將它們結合起來加以利用可能產生的威力進行研究。即便是如今對它們的了解仍然不多,我們起碼也能感受到——并且,經驗可能也會證實我們的此種印象——在此種結合利用當中,倘若更廣泛地利用燃燒劑和毒氣的話,那么高爆炸藥就會退居次要地位了。在對諸如倉庫、工廠、商店、食品供應站和人口中心等民用目標進行轟炸時尤其如此,因為利用燃燒彈引發大火、利用毒氣彈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失去行動能力,可以更容易地摧毀這些目標。高效炸藥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才有用,比如利用炸彈的爆炸力摧毀飛機跑道和破壞機場。不過,我特別詳細地對炸彈加以說明,只是為了間接地讓讀者對轟炸單元的構成這一問題的整體范圍有個概念罷了。

戰斗單元

戰斗單元的基本功能,便是在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時,為其掃除沿途可能遭到的任何空中阻擊。因此,設計和裝備戰斗單元中的飛機,主要應當以空戰為目標。

在此次世界大戰前的那個時代,軍界流行的觀點是認為人們不可能在空中進行戰斗,并且,除了極少數例外情況,用于此次戰爭中的首批飛機,也都沒有裝備適于戰斗的武器。不過,空戰已經是一種現實,并且必將繼續存在下去。

敵方實施的任何空中行動,都必定對敵方有利而對我方不利,因此我方必須與之展開斗爭才行。在此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認為,承認我方偵察機無力阻止敵機對我方的防線實施偵察,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但是,敵方偵察機同樣也無法阻止我方飛機對其防線實施偵察。不過,空戰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地發展起來了。飛機上開始攜帶一些武器裝備,而飛行員也開始學習進攻和防衛——于是,空中對抗便開始了。正是在此種混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速度較快的飛機比速度較慢的飛機具有優勢這個事實;飛得快的飛機,能夠隨意地發動進攻和逃跑。不久之后,驅逐機便從此種經驗中誕生了;之所以準確地如此命名,是因為驅逐機的目標,就是干擾其他飛機并阻止其他飛機執行任務。在設計此種飛機時,人們最強調的就是飛行速度和武器裝備這兩個特點;結果,驅逐機隨即就變成了空中霸主,能夠在戰斗中傲視其他所有機種了。由于需要保護其他機種不遭到敵方驅逐機的攻擊,所以我們還需要另一種速度與驅逐機一樣快,或者比驅逐機更快的飛機,需要一種能夠追擊驅逐機的飛機。

于是,各國間出現了一種競賽,旨在開發出速度越來越快的飛機。當時的標準,就是比敵方速度更快、機動能力更強——就是要求擁有能夠表演空中“雜技”的飛機;這樣,飛行員一旦發現所駕飛機在速度上不如敵方,便能夠避而不戰并逃往安全之地。人們為了速度和機動能力而犧牲了其他的一切;因為速度和機動能力,是在空中對敵時,哪怕取得暫時的優勢也必須具備的兩個首要條件。機組人員的數量,減到了最低限度——只有一名飛行員,同時操縱機槍。續航距離也降到了最低限度——飛行時間總計不過一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多一點兒罷了。

因此,驅逐機的作用就是搜索敵方的其他機種,并且保護己方飛機不受敵方驅逐機的攻擊。由于驅逐機的速度最快,并且本來就是為進行空中雜技而設計出來的,從而使得這種飛機最難操縱,所以驅逐機都是由最勇敢的飛行員來駕駛的。飛行員之所以愿意駕駛此種飛機而不愿駕駛其他飛機,有兩個我們不難理解的原因。

首先,派出其他機種——即偵察機、觀察機和轟炸機時,都是去執行明確的任務,從而使這些機種在遭遇敵方的驅逐機時,會處于劣勢。另一方面,驅逐機的任務卻沒有那么明確,因此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它們在遭遇敵方的其他機種時,因為具有明顯的優勢,故可以對其加以攻擊。或者倘若遭遇敵方的驅逐機,它們既可與之進行混戰,也可以完全避而不戰;就算交上火了,它們也可以中途退出戰斗并返回基地。這樣一來,驅逐機的特點便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不受約束,也毫不單調了;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還使得驅逐機在執行作戰任務時的危險性,比其他機種都要更小了。

其次,驅逐機通常都是在離最高司令部不遠的地方執行任務;此外,我不妨還補充一句:最高司令部的安全,都是由驅逐機直接進行保護的。在戰爭期間,敵我雙方始終都會試圖去轟炸對方的指揮部;而不久之后,驅逐機也顯而易見地變成了防御此種轟炸的最好武器。憑借著迅速起飛和快速爬升的能力,此種飛機更有可能在敵機發動攻擊之前進行攔截,并且經常能夠擊落速度較慢的敵方轟炸機。于是,空中警戒便變成了驅逐機的特定職責,而驅逐機也受到了最高指揮部的青睞,因為它們能夠保衛最高指揮部的安全和指揮官內心的平靜——至少它們在白天能夠做到這一點。

此種青睞,使得驅逐機這一機種迅速地發展起來;但與此同時,它也淡化了國防問題,并且妨礙到了人們正確地理解制空權的含義。當戰爭中一方的驅逐機分隊成功地擊落敵方飛機,使之比己方損失更大之后,這一方馬上就會宣稱自己奪取了制空權。實際上,這一方獲得的只是一種暫時的優勢,使得敵方的空中作戰行動暫時變得較為困難罷了。但是,此種優勢并沒有、也不可能使得敵方完全無法再參與空中作戰。事實上,直到此次世界大戰末期,所有交戰國之間依然還在進行空戰呢。

實際情況是,盡管宣稱驅逐機具有進攻的特性,但人們幾乎完全把驅逐機當成了一種防御性武器。這種情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由于續航距離有限,驅逐機不得不扮演一個被動的角色,無法飛到敵國領空去搜索敵機。那個時代的驅逐機,也是不可能用于其他目的的。它們主要是用于擊落正在進行偵察巡邏或者引導炮兵火力的敵機,并且保衛重要的中樞要地免遭轟炸。至于其他方面,由于作戰行動分散,故其作用也很有限;因此,空戰變成了一系列純粹的個人相互對抗,個別王牌飛行員的技能與勇氣在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驅逐機分隊就像是一種空中俠客的松散集結,而不是一支有效地組織起來的空中騎兵。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此種情況含有某些虛假的成分,其中有著某些聽上去并不真實的東西;因為無論個人有多么勇敢、技藝多么高超,戰爭都不再是一系列分散的個人遭遇戰了。如今的戰爭,是由大批的人員和武器來進行的。因此,這種空中俠客式的作風,應當用一支真正的空中騎兵——即“獨立空軍”來替代才是。

在前文中我曾說過,假如空戰中只依賴于飛機的速度,那就是把所有賭注都押在一副靠不住的牌上。比方說,假如一架驅逐機被一架速度更快的飛機追擊,那它就不再是一架驅逐機了。就其本質而言,驅逐機必須是一種異常優越的武器,體現出某一時期最新的技術成果,并且由杰出的飛行員來駕駛。可戰爭是由能力和水準都很普通的人和武器來進行的;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目前對空戰的看法,否則就會遭受失敗。

在空戰中,勝利取決于火力。速度的作用,不過就是追上敵機、與之交戰或者逃離敵機,如此而已。一架雖說速度較慢、但裝備有大量武器的戰機,由于能夠用自己的武器裝備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因此始終都比速度較快的驅逐機更有優勢。由速度較慢但裝備有大量武器的飛機所組成的一個作戰單元,是能夠頂住敵方驅逐機分隊的火力,并且成功地執行自己的作戰任務的。事實上,搜索空中的敵機或者避開空中的敵機,都不是作戰單元的任務。我已經指出過,并且在此還要再說一遍:作戰單元的基本職能,就是為準備執行確定任務的轟炸單元掃除敵方在沿途所進行的空中抵抗。

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假設一個轟炸單元離開甲地,去轟炸乙地。在此次作戰行動中,作戰單元除了掃除敵方從甲地到乙地這一路上為阻擋轟炸單元的去路而設置的空中障礙,就沒有別的目標了。倘若做得到的話,敵方的目標則是阻止轟炸單元對乙地進行轟炸。敵方是求戰和發動攻擊的一方。倘若敵方沒有發動攻擊,那就更好——轟炸乙地的任務就能較易完成。倘若敵方的確發起了進攻,那么我方的作戰單元就會將其擊退。因此,作戰單元無須為了搜索敵機并迫使敵機交戰而飛得很快;它只需護送轟炸單元,并且在敵方試圖干擾己方行動的時候能夠適當作戰就足矣。

這樣一來,作戰單元的飛行速度應當稍大于轟炸單元的飛行速度,這一點就是顯而易見的了。并且事實上,戰斗機的續航距離與絕對航高,都應當大于受其護送與保護的轟炸單元的續航距離與絕對航高,這一點也是不言自明的。通常來說,戰斗機的主要特點應當是:在速度、續航距離和絕對航高方面都優于轟炸機。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下述結論:總的來說,這兩類飛機之間的差別應當不大;也就是說,戰斗機與轟炸機一樣,除了能夠攜帶充足的燃料,還應當具有一定的運載能力。戰斗單元此種增加的運載能力,應當用于增強其火力,并且在可能做到的情況下,用于增強其裝甲防護設備。這不過就是一個增加飛機的武器裝備量、增強飛機全方位集中火力的能力的問題罷了。用輕型合金材料在飛機的關鍵部位加裝防護裝甲,可以為飛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當然,指望飛機全部用裝甲來抵御一切可能的打擊,這種想法是很荒謬的;不過,用很輕的裝甲來擋開大量子彈,抱有這種期待卻并不過分。

按照這些原則設計和建造出來的飛機,火力密度顯然會極具優勢,會勝過現存的任何驅逐機。倘若能夠制造出一架可攜帶2噸炸彈的轟炸機,那我們自然也可以建造出一架飛行速度較快、續航距離較遠和絕對航高較大且能夠攜帶1噸炸彈的飛機來。因此,倘若將如此節省下來的運載能力用于火力裝備,而不是用于攜帶炸彈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一架火力裝備比現存的所有驅逐機都要強大得多的戰斗機。

所以在一個作戰單元的編制中,應當含有多架能夠編隊作戰的飛機才是;并且,此種編隊必須具有下述特點:能夠全方位地集中強大的火力,以擊退敵方的空中攻擊,或者起碼來說,也得讓敵機需要冒著極大的危險才能靠近。與這種作戰單元相比——我再說一次,它的目的并非進攻,而是保護自己不受攻擊——飛行速度更快、機動能力也更好的驅逐機非但毫無優勢可言,而且在輕武器方面反而會具有劣勢了。要去進攻這樣一個作戰單元,只有用一支類似的且由數量更多、實力更強、武器裝備更好和裝甲防護力量更強大的作戰單元,才能成功。

只有實踐經驗才能為我們提供足夠多的資料,來確定正確地組建此種作戰單元的具體細節——即飛機數量、編制以及戰術。在這里,我的目的是給讀者呈現一種雖說簡略、但同時也很具體的概念,以便讓讀者明白,一個作戰單元究竟應當是個什么樣子。

武器裝備的穩定性

我們已經明白一支“獨立空軍”應當如何組建,已經明白一支“獨立空軍”中應當包括轟炸單元和作戰單元才能充分發揮出其威力。另外,其中還可以含有其他類型的飛機,例如進行偵察、攜帶緊急公文、在各個司令部之間進行聯絡的快速飛機。不過,其主力始終都必須是轟炸機和戰斗機。保持武器裝備的穩定性,就在于此。

空軍面臨的一個最為重大的問題,便是保持其武器裝備的穩定性。人們常說,因為航空技術在不斷地快速發展,所以軍用飛機的設計和制造方案,應當每三個月一改才是。從如今指導人們組建空軍的那些觀念來看,這一說法是對的。比方說我們已經指出,目前人們對驅逐機非常重視。由于此種飛機的實力源自于飛行速度,又因為人們每天都在創造并打破新的飛行速度紀錄,所以這一機種顯然是很不穩定的;今天還是薈萃了技術發展最新成果的一架飛機,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并非只有驅逐機才會如此。還有一種稱為“日間轟炸機”、人們試圖將快速和大攜彈能力集于其一身的飛機。根據人們對于其用途的流行看法,這些飛機之所以被稱為“日間轟炸機”,是因為它們的轟炸活動受到了限制——即只能在白天進行;不過,它們同時也能利用自身飛行速度較快的優勢,逃過敵方驅逐機的追擊。人們認為,這種“日間轟炸機”與飛行速度中等的所謂“夜間轟炸機”互為補充,因為后者必須在夜幕的掩護下才能執行轟炸任務。這兩種情形中的指導思想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盡量通過逃跑來完成作戰任務!人們的這種觀念,亟須加以改正才行。此種觀念荒謬得很,因為戰爭要求參戰方具有克服敵方的抵抗來實施陸上、海上或空中作戰任務的實力。但除此之外,顯然這些所謂的“日間轟炸機”還必定始終處于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因為它們的威力完全倚賴于飛行速度,而飛行速度卻是一個始終都處在變化之中的因素。

我對構成一支“獨立空軍”主體的飛機,確實有著與此大相徑庭的看法。無論是轟炸機還是戰斗機,它們都只需具有中等的飛行速度就可以了。我們無須過分強調速度;技術進步可以讓我們不久便制造出飛行速度達每小時16到32公里、同時保持其他基本特性不變的轟炸機或戰斗機,這一點并不重要。為了讓武器裝備跟得上技術的發展,重視武器裝備本身的逐步改良就足矣。理論上的完美總是會讓我們走向極端;但我們所關注的,卻是走一條注重實用性的中間道路。

因此,正是一支“獨立空軍”的現存武器裝備,決定了保持一支真正高效的空軍必須具有的那種武器裝備的穩定性。但實際上還不僅如此。倘若仔細審視一下轟炸機和戰斗機那些我曾盡量確定下來的功能性特點,我們就不難看出,它們大都與民用飛機的功能性特點幾乎沒什么兩樣。畢竟,轟炸機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中等飛行速度、足夠續航距離并裝有專用設備來攜帶炸彈的運輸機。實際上,只需更改其設備,便可將一架轟炸機變成一架民用飛機。對于一架具有標準續航距離和中等飛行速度(即便是其速度稍大于常規轟炸機)、并且具有執行轟炸任務所需的足夠的運載能力(就算此種運載能力稍遜于常規轟炸機)的戰斗機來說,也是如此。這也意味著——因為互易法則是雙向有效的——通過軍用航空部門和民航部門相互達成協議,民用飛機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改變成軍用飛機。反過來就是說,隨著民用航空的快速發展,“獨立空軍”的諸多需求和大部分武器裝備,除了依賴于軍事方面的進步,還可以依賴于民用航空領域的技術進步來加以滿足。由于仍然依賴于具有極高性能特征的飛機,所以目前的軍用航空還不能說擁有了此種優勢。結果是,如今的軍用航空非但沒能保持好飛機設計和結構方面的穩定性,而且差不多完全要依賴于自身的資源。在后續幾章中探討軍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之間的關系時,我還將再次論述這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府谷县| 玛纳斯县| 石首市| 名山县| 岳阳县| 宝应县| 江源县| 女性| 阳朔县| 吉林省| 巨鹿县| 甘洛县| 巢湖市| 玉树县| 长兴县| 黔西县| 蓬溪县| 屯门区| 绥芬河市| 洪雅县| 长白| 福安市| 潮州市| 汝城县| 屯昌县| 深水埗区| 杂多县| 乌什县| 外汇| 伊春市| 颍上县| 建平县| 淮北市| 宝应县| 新绛县| 洛扎县| 安岳县| 吉水县| 五寨县|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