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青年公益漫游指南
- 新木青年 丁韡
- 1029字
- 2024-12-25 17:59:01
重要導讀提示
本書粵港澳大灣區范圍: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東(粵)地區數據全部來源于深圳。本書調研數據為新木青年系列調研原創所有,調研結果僅供參考。
本書深港澳內容劃分:基于調研需求的變化,新木系列相關調研對象的范圍也在相應調整。2020—2022年調研主體為深圳高校青年,2023年調研主體為港澳高校青年,故本書第一至第三部分為深圳高校青年內容,第四部分為港澳高校青年內容。“深圳高校青年參與公益實踐的畫像與期許”對應本書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的內容,“港澳高校青年參與公益實踐的畫像與期許”對應本書第四部分第十六章的內容。
《新木·2023港澳高校青年公益實踐調研白皮書》首次系統地將高校青年在公共利益領域的實踐行為劃分為非專業公益實踐、專業公益實踐、職業公益實踐三種類型并嘗試給出明確定義。同時本書基于2020—2023年調研數據及分析,根據高校青年在公共利益領域實踐深度的遞進及高校青年逐漸走向社會的不同階段特點,基于該分類展開論述。
非專業公益實踐:參與者在不涉及或極少涉及自身專業特長領域的技能或知識運用下,以無償幫助他人、增加公共福利為宗旨的公益行動。如公益金百萬行、粉紅健康跑、賣旗等。
專業公益實踐:參與者以個人或團隊形式,運用專業技能為某些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公益行動。如“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山區之行數據海算法大賽等。
職業公益實踐:參與者長期參與公益領域相關職業,在公益領域就業或進行社會創業。如在喜憨兒洗車中心就業等[1]。
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創立于2015年,是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依托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旨在培養公益創新創業人才的特色班,使命為“播散公益種子,助推跨界創新”。截至2023年7月共開設九屆,累計培養270余位學生。
公益慈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由深圳市民政局和深圳大學于2023年10月共同創建,屬于國內首個地方政府部門與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的公益慈善雙創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立足公益慈善事業人才培養需求,發揮雙方在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上的優勢,從“開展公益慈善教育與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培養跨學科公益慈善雙創專業人才”“建立公益慈善雙創實習實踐體系”“挖掘培育公益慈善雙創品牌項目”“開展公益慈善文化與交流活動”五大方面,推動打造高層次、高質量的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平臺。
[1]喜憨兒洗車中心成立于2015年,由創始人團隊打造“心智障礙者洗車服務”的商業運營模式。截至2023年底,“喜憨兒”已在全國開設37家洗車中心,為超過400名智力障礙人士提供就業機會,累計為超過10萬臺車輛提供洗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