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底層邏輯:任正非管理思維作者名: 程東升編著本章字數: 7867字更新時間: 2024-12-23 18:10:02
第一章 如何看待行業
01 要做好工業互聯網中的云底座
工業互聯網是系統工程,要做好工業互聯網中的云底座。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應用平臺,比如煤礦、公路、鐵路、機場……它們都具有很強的個性和行業特征,這些都是系統工程,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一起做貢獻。這些努力將幫助各行各業逐步走向工業互聯網。
工業首先要走向機械化,機械化走向電氣化,電氣化走向信息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這時候才有機會把中國的制造業轉變成工業互聯網,德國目前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華為要作出自己的貢獻,例如光傳感、光傳輸、5G連接以及云底座等。
——2022年5月29日 任正非與系統工程領域科學家、專家會談紀要
02 總結西方公司的缺點和問題,加強隊伍建設
我們要加強隊伍建設,就要總結西方公司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我們看一下西方公司的現狀。LUCENT裁了一半以上的員工,北電裁了三分之二的員工。市場下滑不完全是裁員引起的,也是市場空間引起的,但裁員對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可以看出這些西方大公司受到的極大打擊。
大家問:“小公司是否會比大公司好一些?”看看美國的現狀:美國IT風暴損失了9萬億美金。現在整個網絡投資極度過剩,就是沒有空間去銷售,不是說僅大公司沒有地方銷售,小公司也沒有地方銷售。這種市場情況下生存沒有可能。大公司都沒有生存空間了,小公司更加困難。大公司為什么死不了?是銀行不讓它們死,不是它們自己不想死。小公司風險投資失敗,導致美國的基金破產,接著還會有連環性的破產。比如環球經濟破產了,又會帶動設備制造商的破產,使經濟進一步惡化。
——2002年初 任正非內部講話《迎接挑戰,苦練內功,迎接春天的到來》
03 信息和溝通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信息和溝通是人類的基本需求,5000年后,這個世界仍然需要信息服務;當然,也需要相應的設備制造商,只要我們能活過來,就是有希望的。我們在泡沫經濟中犯過許多錯誤,今天仍然有許多錯誤在發生,如果我們不諱疾忌醫,就有希望活下來,就會更加有效地發展。
——2004年 任正非在干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持續提高人均效益 建設高績效企業文化》
04 華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
由于制造可以被剝離出來,銷售與服務可以貼近市場,它們之間的關聯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所以經濟的全球化不可避免。華為的愿景就是通過自己的存在,不斷豐富人們的溝通、生活與經濟發展,這也是華為作為一個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我們可以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也能夠不斷促進經濟的全球化。華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尋求保護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心態。
——2004年 任正非在干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持續提高人均效益 建設高績效企業文化》
05 電子行業,競爭極其殘酷
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越來越殘酷了,特別是我們電子行業,競爭極其殘酷。舉個例子來看,電子產品的性能、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需要高素質人才,而且是成千上萬的需求,這些人必須有較高的報酬才合理。但電子產品卻越來越便宜。這就成了一對矛盾,如何解決,我們期待某個經濟學家能獲得電子經濟諾貝爾獎。
——2008年7月 任正非在華為優秀黨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理解國家,做好自己》
06 電子產業將永遠供過于求
過去的一百多年,經濟是以火車、輪船、電報、傳真等手段來實現競爭的,競爭強度不大,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在前一百多年有序地、很好地獲得了發展。而現在,由于光纖與計算機的發展,形成了網絡經濟,形成了資源的全球化配置,使交付、服務更加貼近客戶,而且是快速而優質的服務;使制造更加貼近低成本;使研發更加貼近人才集中的低成本地區……這使得競爭的強度大大增加,優勢企業會越來越強,沒有優勢的企業會越來越困難,特別是電子產業將永遠供過于求,困難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2008年7月 任正非在華為優秀黨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理解國家,做好自己》
07 支撐信息產業發展的兩個要素
支撐信息產業發展的兩個要素:一是數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不用繳任何專利費;二是二氧化硅,做硅片的,這兩種東西導致了電子產品過剩。過剩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擰毛巾,絞殺戰。西方公司過去日子太好了,擰的水太多了,所以擰著擰著就把自己擰死了。我們也不是最佳狀態,我們公司的鋪張浪費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2008年7月 任正非在華為優秀黨員座談會上的講話《理解國家,做好自己》
08 電子供給大于需求,稍一休息就被拋棄
我們處在一個電子產品過剩的時代,而且會持續過剩,過剩的商品決不會再賣高價。而制造這些復雜產品卻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一邊是更少的收益,一邊是更大的付出,這是擺在所有電子廠家面前的難題。我希望有一個經濟學家,能解決這個問題,獲得諾貝爾獎,讓我們也像資源行業一樣,能靠著墻喘一口氣。現在還無人能解決電子供給遠遠大于電子需求的問題,我們稍一休息,就可能被歷史拋棄,從而破產、衰敗、顆粒無收。
——2008年5月31日 任正非在無線產品線奮斗大會上的講話紀要《讓青春的火花,點燃無愧無悔的人生》
09 只有規模大,才能攤薄成本
我們寧可辛苦一些,也要活下去,誰叫我們走入了電子行業。只有規模大,才能攤薄成本;只有服務內容有吸引力,有競爭力,才能多一些生存機會。所有一切都必須努力,我們沒有一個懂電子的上帝,他也不會干活,幫不了你。我們已經用十幾年時間走了一條成功的路,為什么不繼續走這條路?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生命放射光芒,讓我們的青春永遠無愧無悔。
——2008年5月31日 任正非在無線產品線奮斗大會上的講話紀要《讓青春的火花,點燃無愧無悔的人生》
10 控制網絡破壞,不靠技術,靠法律和自律
網絡也會對國家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這些破壞與影響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主要靠法律和自律。例如,互聯網促進了技術的交流與進步,但也可能摧毀一個國家的正確價值觀。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能夠顛覆這個世界秩序的只有互聯網。美國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20年有可能摧毀美國價值觀的只有互聯網。
——2004年4月28日 任正非在“廣東學習論壇”第十六期報告會上的講話《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
11 高利潤才是高科技、高水平
你們說要做世界第二,我很高興。為什么呢?蘋果公司的年利潤是500億美金,三星公司的年利潤是400億美金,你們每年若能交給我300億美金利潤,我就承認你們是世界第三。你們又說電商要賣2000萬部手機,純利潤是1億美金,一個手機賺30,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如果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我們中任何人都可能是奧運會所有項目的世界冠軍,只需要限定別的運動員只能是1周歲以下。
——2014年3月11日 任正非在消費者BG管理團隊午餐會上的講話《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12 別讓互聯網引起你們“發燒”
現在你們賺個幾億美金就開始牛起來了,拿自己的長板去比別人的短板,還沾沾自喜。堅持走一條正確的路是非常困難的,我希望消費者BG不要在勝利之后就把自己泡沫化,不要走偏了。所以電商也不要說銷售額,以后匯報就說能做到多少利潤。銷售額是為實現利潤服務的,不是奮斗的目標。終端沒有黏性,量大而質不優,口口相傳反而會跌下來。不要著急,慢慢來,別讓互聯網引起你們“發燒”。
——2014年3月11日 任正非在消費者BG管理團隊午餐會上的講話《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13 將著力點放在簡化管理和提升產品競爭力上
我們大公司比較笨,但是也要淡定對待變化,出現新的顛覆,要及時撲上去,超過它。舉個例子,當年核心網這個產品我們走錯了路,而且還很固執,抵制了很長時間,錯過時機,被中國市場排斥。但我們及時醒悟了,爭得了我們坂田基地這一小塊試驗田,試一試我們的核心網產品,這個試驗證明了我們改正、追趕的水平。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使用了我們的核心網。
另一個例子是,2002年公司瀕于崩潰,在400人的干部大會上,公司明確從雞肋戰略抓起,當時IT泡沫破滅,北電把光傳輸帶到了谷底。公司那時明確,將光傳輸作為雞肋,全力撲上去抓住這根雞肋。現在,我們的光傳輸已領先全世界,成為第一。這就是在茫茫黑夜中,領袖舉著用自己的心點燃的火炬,照亮了前進的方向。人工智能我們同樣也晚了,我們現在將著力點放在簡化管理和提升產品競爭力上,這樣可以讓工程部匯聚起幾千人馬,奮起追趕。
——2017年10月4日—6日 任正非在加拿大四所高校校長座談會以及公司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滑鐵盧大學)《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14 沒有信息網絡的低成本人工智能不會出現
我相信任何東西都會不斷地推動人類進步。古代人對我們今天也是不理解的。古時候的貨幣是石頭做的,而且很大,就怕被搬走了。我們現在用的信用卡、微信支付、支付寶……是古代人不可想象的,我們也不可能想象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但是人類不可能停下腳步,總是要不斷地前進。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大型、超大型計算機的產生,沒有無線和光纖網絡的產生,沒有大量數據存儲設備的產生,沒有整個信息網絡的低成本,人工智能也是不會出現的。
——2017年10月4日—6日 任正非在加拿大四所高校校長座談會以及公司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蒙特利爾大學)《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15 工業中最難管理的是電子工業
世間管理比較復雜困難的是工業,而工業中最難管理的是電子工業。電子工業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它的技術更替、產業變化迅速,同時,沒有太多可以制約它的自然因素。例如,汽車產業的發展受鋼鐵、石油資源以及道路建設的制約。
——2005年 任正非《天道酬勤》
16 電子工業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河沙、軟件代碼、數學邏輯
用于電子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河沙、軟件代碼、數學邏輯。正是這一規律,使得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更激烈,淘汰更無情,后退就意味著消亡。要在這個產業中生存,只有不斷創新和艱苦奮斗。創新也需要奮斗,是思想上的艱苦奮斗。創業者和繼承者都在銷蝕自己,為企業生存與發展頑強奮斗,絲毫不敢懈怠!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業界巨頭,這是嚴酷的事實。
——2005年 任正非《天道酬勤》
17 電子工業革命無法想象
隨著生物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的使用……為滿足信息流量的傳送與處理,石墨烯替代了硅,引發了電子工業革命,其浪潮洶涌澎湃,巨浪滔天,我們無法想象。
——2016年5月28日 任正非在《科技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文章《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努力奮斗》
18 進入電子產業不意味著高工資
你們選擇進入華為,這并不意味著擁有高工資,在華為付出的勞動比任何一個公司都多,按付出與獲得的收益比來說,可能并不一定好過國有企業。華為起步晚,沒有什么資源,也沒有什么背景,必須比別人辛苦一點,比別人付出更多才能活下來,才能趕超別人。在座各位覺得辛苦,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你們要轉行,我不會阻攔,也是鼓勵的。華為不怕人員流動,正常的流動是好的,你們可以去友商,也可以去運營商,去政府部門……他們的情況或許比我們好一些。我們是不能自由選擇了,我們是法人,走不了,走了銀行要把我們抓回來還債的。上了戰場,槍一響,我們除了勝利,還能有什么呢?
——2006年 任正非在蘇丹、剛果(金)、貝寧代表處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上甘嶺是不會自然產生將軍的,但將軍都曾經是英雄》
19 沒有什么可以依賴,只有比別人更多一點奮斗
十八年來,我們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許多高級干部幾乎沒有節假日,所有的主管24小時不能關手機,隨時隨地都在處理問題。現在,更因為全球化后的時差問題,連軸轉地處理事務和開會。我們沒有國際大公司積累了幾十年的市場地位、人脈和品牌,沒有什么可以依賴,我們只有比別人更多一點奮斗,只有在別人喝咖啡、休閑、健身的時間里忘我努力地工作。否則,我們根本無法追趕上競爭對手的步伐,根本無法縮小與他們的差距。
——2006年12月18日 任正非在國家某大型項目論證會上的發言《實事求是的科研方向與二十年的艱苦努力》
20 創業是漫長的艱苦跋涉
自公司創立那一天起,我們歷經千辛萬苦,一點一點地爭取到訂單和農村市場;與此同時,我們把收入都拿出來投入研究開發。當時,我們與世界電信巨頭愛立信、阿爾卡特等的規模相差200倍之多。通過一點一滴、鍥而不舍的努力,用了十余年時間,我們終于在2005年銷售收入首次突破50億美元,但與通信巨頭的差距仍有好幾倍。最近不到一年時間里,業界幾次大兼并,使已縮小的差距陡然被拉大了。我們剛指望獲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土,沒想到又要開始更加漫長的艱苦跋涉……
——2006年12月18日 任正非在國家某大型項目論證會上的發言《實事求是的科研方向與二十年的艱苦努力》
21 電信消費是小額消費,經濟危機和小額消費沒關系
華為公司也曾多次動搖過。人生還是要咬定自己的優勢特長持續去做。剛才那個同事說我們做芯片不掙錢,人家做半導體的掙大錢,但是掙大錢的死得快,因為大家眼紅,拼命進入。我們掙小錢怎么死呢?我們這么努力,比不上一個房地產公司,如果上帝讓我們先死,就有點不公平。我和歐盟副主席聊天,他問我:“全世界的經濟都這么困難,你怎么敢大發展?”我說:“第一點,我們的消費是小額消費,經濟危機和小額消費沒關系,比如你欠我的錢,我還是要打電話找你要,打電話就是小額消費。第二點,我們的盈利能力還不如餐館高,也不如房地產公司高,還能讓我們垮到哪兒去,我們垮不了。”所以,當全世界都在搖擺的時候,華為公司除下面的員工人心惶惶以外,我們沒有慌,我們還在改革。至少這些年你們還在漲工資,而且有的人可能漲得很厲害。我們為什么能穩定,就是我們長期掙小錢。
——2012年7月12日 任正非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沒有創新土壤 不開放就是死亡》
22 政府、企業上云已成為一種趨勢
政府、企業上云已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用、大企業的非敏感數據應用、政企的新型創新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在公有云上;同時,很多政府企業的核心數據、核心業務仍需承載在自建數據中心或專屬云上。自建數據中心也會從簡單的虛擬化走向云架構,一般由客戶自己進行維護,這些客戶同時要求享受公有云的高階服務,這就需要我們的華為云混合云解決方案。專屬云本質上依然是公有云,是針對特定客戶而建設的公有云,亞馬遜建設了GovCloud政府云,只服務于美國政府,由亞馬遜進行維護。因此,公有云、專屬云和混合云,甚至包括非華為私有云將長期共存,以解決客戶的不同需求。
華為云解決方案的最終結構是一套技術架構,支持公有云、專屬云、混合云等商業形態。兩種交易模式,一是賣給客戶,產權屬于客戶,是客戶自己維護的混合云;二是產權屬于華為,由華為維護,是客戶訂閱云服務的公有云(含專屬云)。三種部署方式,一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里面,與公有云分開運維的私有部署;二是部署在華為建設的數據中心里面,由華為運維;三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里面,作為公有云的延伸,由華為運維。
——2020年11月4日 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云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
23 由賣產品變成賣云服務
華為云不是我們傳統硬件設備的領先優勢,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變成賣云服務。必須提高賣云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云服務的運維能力。我們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30年的網絡積累做成云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開創更大的空間,構建差異化特色。
——2020年11月4日 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云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
24 華為的優勢在硬件
阿里云、騰訊云、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件,我們要加強軟件、應用生態建設,不應放棄硬件給華為云帶來的優勢。保持底層架構的穩定性與高效率,發揮連接+計算的綜合優勢,持續迭代優化Ⅰ(IAAS)層架構,并牽引計算、存儲、網絡等Ⅰ層面向云場景的進一步創新。
——2020年11月4日 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云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
25 信息產業新技術需要10年才成熟
任何一個新技術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5G也不是萬能的,發展也需要一個過程。從信息產業來看,每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大概需要10年才能發育成熟,這已經比工業革命時期的速度快很多了。比如,火車從發明到火車的規模化使用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工業革命60年一個臺階,信息革命基本是10年一個臺階,我們現在剛剛進入這個市場,它的應用價值還有待未來實現,短時間還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2021年5月8日 任正非在2020年金牌員工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26 雖然收益不高,但人類是永遠需要土地的
虛擬繁榮的梯次性爆破與我們沒有太大關系,我們堅持在ICT這個行業的土地上耕耘,不斷增加土地肥力,雖然收益不高,但人類是永遠需要土地的。
——2017年10月4日—6日 任正非在加拿大四所高校校長座談會以及公司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蒙特利爾、渥太華、多倫多與員工座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27 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發展,從來都是問題驅動的
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科技的進步作為助推器,加速了這種變化。我們要追趕上這種變化,已經越來越吃力。由于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我們越來越難獲得發展的要素,越來越難催生這種先進要素的產生,為此要增加我們努力的動力。
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發展,從來都是問題驅動的。當前的困難處境催生我們變革,我們要進行相應的組織結構變革與調整。我們要在開放的心態下,被迫自力更生。時代已經賦予我們重任,我們將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我們的責任。
——2019年2月16日 任正非在無線大會上的講話《我們要和時間賽跑》
28 控制了戰略高地,就控制了“黑土地”
對于核心網戰略高地而言,控制了戰略高地,就控制了“黑土地”。我們需要戰略高地,“珠峰”頂上不一定能容納很多產值,但有利潤,人少也是進步。連接產業的組織已經梳理清楚,明年繼續調整云產業的組織。平安城市、終端、GTS允許留一小塊“自留地”,但必須長在云這塊“黑土地”上。
——2019年4月17日 任正非在ICT產業投資組合管理工作匯報時的講話《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
29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我們的命運就會被改變
大家應該向小鳥學習,鳥媽媽含著蟲子飛回鳥窩,這么多小鳥嘴張開著,嗷嗷待哺,它怎么知道哪一只喂過,哪一只沒有喂過呢?這就需要調度好。你們的數據調度軟件,就像鳥媽媽一樣。我們協調的中間件做好了,每個CPU就會得到均衡的數據,而且效率提高35%。這樣不需要增加投資,就能解決問題,客戶怎么還會不滿意呢?但事實上,目前我們還做不到。
華為公司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用最好的東西,做最好的事情。比如,買菜大媽使用的存儲系統需要最好的嗎?需要用石英玻璃來制作嗎?不需要。可能買完菜,收完錢,數據就不要了。那我們的存儲有沒有分類,對不同的客戶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降低客戶的負擔?在我的云講話紀要上,徐直軍加了一句話:“極簡的架構,極低的成本。”我加幾句話:“極簡的組織架構,極簡可靠合理的流程,干部、專家的考核極簡化。”否則,我們不能生存。在社會競爭中,我們不能自己改變自己,我們的命運就會被改變。
——2021年5月8日 任正非在2020年金牌員工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30 學術思想不要泡沫化
為什么不洗一個“冷水澡”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冷靜、沉著。熱血沸騰、口號滿天飛,打仗時不行也沒用,打勝仗才是真的。我們首先要肯定美國在科學技術上的深度、廣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特別是美國一些小公司的產品是超級尖端的。我們僅僅聚焦在自己的行業上,做到了現在的領先,而不是看齊美國的國家水平。就我們公司和個別的企業比,我認為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但就我們國家整體和美國比,在某些領域上的差距還比較大。這與我們這些年經濟上的泡沫化有很大關系,人們的學術思想也泡沫化了。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后我們不會更加強大。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2019年5月21日 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