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置效應金融心理:一本書參透投資心理
- 王保衛 譚雄文
- 1264字
- 2024-12-25 17:11:44
(一)學術術語
1.經濟心理學與金融心理學
經濟心理學在經濟學領域被稱為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學交叉研究的前沿學科,用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問題。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豐碩,重要理論包括前景理論、心理賬戶理論、市場可預測理論等。憑借這些開創性理論,行為經濟學研究者已3次榮膺諾獎(王保衛、牛振凱,2021)。行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主題包括激勵、社會偏好、社會影響、啟發、偏差與風險、時間和計劃、個體差異等。經濟心理學隸屬判斷與決策研究領域,時常被稱為啟發和偏差的研究,并已成為理解判斷與決策的主要學術方法。金融學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因此金融心理學隸屬經濟心理學,該學科用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金融問題,經濟學領域稱之為行為金融學。金融心理學被認為是經濟學、金融學、判斷與決策以及心理學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無論在學術領域還是在應用領域,它都得到了金融分析師、經濟學家、決策專家和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金融心理學試圖理解和解釋諸如認知偏差等心理過程是如何影響人們在金融市場的決策行為,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可以對經濟學領域所研究的金融市場效率、股票市場異象、市場泡沫和崩潰提供合理的解釋。
2.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最早由Shefrin和Statman(1985)提出,其英文的定義為“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可譯為“投資者過早賣出盈利股票,過長時間持有虧損股票”,過早賣出盈利股票等同于持有盈利股票時間過短。該定義在本書中需要反復出現,而表達又有些拗口,為了不反復浪費篇幅,本書表述時將其簡化為“售盈持虧”的交易行為,“售盈”和“持虧”是處置效應原始定義中的兩種交易行為,經常需要分開討論,因此本書中經常用“售盈”和“持虧”兩種表述方式簡化處置效應的表述。但本書在研究后對處置效應的定義進行了重塑和修正。
3.個人投資者
以自然人身份從事股票交易的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是相對于機構投資者的一個稱呼,資金量通常較小,因此也被稱為散戶。個人投資者由于資金量較小且各自為政進行交易,無法形成合力,因此通常影響不了股票的交易價格,僅為價格的接受者。
4.判斷與決策
Carroll和Johnson(1990)將決策定義為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個人、群體或組織將決定一個選擇,通過收集和評估關于備選方案的信息,最終從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方案。決策在股票交易中的典型例子是投資者從眾多股票列表中,選擇買入、賣出或持有股票。與決策不同,判斷僅涉及對備選方案特征的評估,如經紀人在給客戶交易建議之前,須對股票進行評級,通常分為買入、增持、持有和賣出。雖然這說明了判斷和決定之間的區別,但二者經常有交叉而導致不能準確區分,有時判斷中包括了決策,同時決策中也包括了判斷,而且通常沒有必要區分二者的不同。因此,本書不討論判斷和決策之間的區別,而是同時關注兩者,經濟學上廣泛地把判斷與決策的研究統稱為決策理論。處置效應研究隸屬判斷與決策領域的研究。
5.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經濟心理學領域已研究發現的認知偏差有過度自信、后見之明、自我歸因、認知失調和確認性偏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