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資源環境演變與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河南省為例
- 張鵬巖
- 5字
- 2024-12-24 18:22:0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對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有助于理性使用資源和加快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以滿足后代對資源的需求[1]。21世紀以來,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2]。然而,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棲息地的喪失、生態網絡的破碎化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3-4]。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和加速的土地利用轉型加劇了人地沖突,生態環境總體上呈現惡化的趨勢[5],如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城市化、工農業過度開發造成的“三廢”污染等環境問題,特別是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的減少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6],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景觀連通性,威脅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7]。恢復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服務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此,從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和景觀連通性的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空間規劃,同時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一個支撐國家(或地區)生存和發展的較為完整、不受威脅且具備應對內外重大生態問題能力的生態系統,可使人類生態環境保持穩定和可持續的狀態[8]。因此,構建地區生態安全格局有利于區域資源空間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有效降低城市化的負面影響,實現地區高質量發展[9]。
河南省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具有勞動力人口、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優勢。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的綜合實力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速度不斷增強,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人們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滿足人們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的同時,發展所產生的巨大資源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影響也對自然資源和環境構成巨大壓力。如水質惡化、水資源緊缺、大氣污染、能源過耗、土地資源承載力弱等,特別是近些年,隨著迎接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尤其是一些高污染行業的規劃與引進,資源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基于以上分析,保護資源環境和構建可持續生態安全格局的任務十分緊迫。當前,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能力基本建立,但對于地方而言,仍面臨著理論、方法、解決途徑等問題,需要通過具體地區的具體研究和實踐進一步解決。在此背景下,本書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環境與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壓力,對現狀、核算、模擬、評價、構建與分析以及問題與解決途徑等方面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