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以一敵三
- 魏忠賢個老登,咋混成了太祖義兄
- 不屈的草根
- 2017字
- 2024-12-19 07:02:00
看到李續溪吐血,魏忠賢坐在一旁冷眼相看。
笑話,人家是完全針對自己來的,莫非還要自己去當圣母?
而且這些所謂的清流,其實都是攪屎棍,
安邦定國不行,平虜滅寇也不行,
只有搞自己人最在行,所以這樣的人,少幾個也不是壞事情。
崇禎倒是坐不住了,畢竟這是朝堂,亂成一團成何體統?
于是吩咐王承恩趕緊去叫太醫,要辭官也要等治好了再說。
等太醫前來醫治,表示李大人只是怒急攻心,所以吐血,回去將養幾日便可痊愈。
崇禎聽后也算是放了心,命人把李續溪抬回府中,至于李標周道登等人,倒像是沒事人一樣,繼續戴著帽子又排隊站好了。
這份臉皮,魏忠賢也是自嘆不如。
“眾愛卿,方才所議,可還有人有異議?”
崇禎問后,殿內鴉雀無聲。
“臣附議!”
黃立極覺得差不多火候了,自己再不出來表忠心,可就遲了。
眼下朝堂上的局勢,白癡都看的來,皇帝是鐵了心的要封賞“靠山王”,這時候不拍馬屁,留著過年?
“臣附議!”
“臣附議!”
......
大量的閹黨官員全部都站了出來,東林黨勢單力孤,只能沉默。
“好,那就這么定了!魏愛卿,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大明的‘靠山王’了!”
崇禎還是挺高興的,總算搞定了。
當然了,正式的冊封儀式肯定是要擇日舉行,到時候還要下圣旨,流程十分繁瑣。
今天只能先朝堂上通過即可。
“臣,魏忠賢,領旨謝恩!”
不悲不喜,不驕不躁,此刻的魏忠賢早就已經波瀾不驚了。
“眾愛卿,接下來,咱們議一議大明的方針策略。”
封賞完“靠山王”,接下來才是今天朝會的重頭戲。
“陛下,臣有本奏!”
魏忠賢知道現在自己是最拉仇恨的一個,如果得了便宜還不出力,那恐怕是說不過去的,與其被朝堂上的飯桶帶節奏,不如他直接就出來定個調子。
“哦?‘靠山王’但說無妨!”
雖然兩人早就已經通過氣,但崇禎還是要裝作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樣,
男人,
得裝!
“臣以為,當下韃子猖獗,首先需要派遣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帥前往遼東鎮住場面,以保我大明關外局勢不再糜爛。”
此言一出,眾臣紛紛傻眼。
就連崇禎也沒有想到,魏忠賢拋出的第一個議題是這個。
他還以為是定內閣呢。
“何人可為帥?”
“回稟陛下,臣以為非孫承宗,不可擔此重任!”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
天啟二年(1622年),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自請督師山海關外。
他的主要策略是以守代攻,憑借堅固的城防設施,逐步蠶食后金的生存空間。
應該說,他的工作是頗有成效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費錢!
而這正是明末最怕的一點,因此飽受攻訐,并因柳河之役失敗,辭官歸隱。
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上,他是到了崇禎二年才起復,后來又被罷免在家,崇禎十一年舉家抵抗清軍,自縊而死,相當的慘烈。
從人格上來說,這樣的人守遼東,是非常靠得住的,
而且他又是東林黨一派,用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成閹黨對東林黨的讓步,不至于把矛盾過于激化。
因此他提出這個人選,不僅崇禎滿意,就連大臣們也沒有話說。
“準奏!拜兵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督師山海關外一切防務!”
幾乎是一致通過。
因為在薊遼督師上作出了讓步,所以當魏忠賢提出徐光啟進入中樞的事宜,就比較容易通過了。
徐光啟嚴格說起來是中立派,對于東林黨威脅不大。
但當魏忠賢提出來要打造一支大明新軍之時,反對的意見就起來了。
原因也非常簡單:沒錢!
戶部尚書畢自嚴更是哭窮:眼下山西陜西大旱,流寇暴亂不斷,賦稅卻枯竭,戶部實在是入不敷出。而且孫承宗又要督師薊遼,八成又要用銀子,這些錢哪里來?
讓崇禎頗有些下不來臺的事情還有,那就是九邊軍鎮的軍餉,已經拖欠好久,再不發點錢,這些軍隊八成要嘩變。
因為今年的夏天,就多地發生了嘩變,尤其是寧遠軍兵變,更是影響極其惡劣,那里可是抗擊韃子的前線。
好在袁崇煥等人處置得當,這才沒有讓事態進一步惡化。
“畢大人,這銀子的問題要是解決了,你是否支持?”
魏忠賢就知道他們會叫窮,大明的戶部,那就沒有富裕過啊。
畢自嚴如同一只鐵公雞,死死的盯著魏忠賢,“靠山王,若是你能解決銀子問題,那這件事情自然不在話下。”
“好,那朕就任命‘靠山王’為兵部尚書與吏部尚書,全力籌備新軍事宜!”
眾臣一聽,這任命實在太可怕了。
雖然明末的時候,六部的尚書、侍郎滿天飛,一職多人的現象非常常見。
但大部分都是只掛個虛職。
而魏忠賢本身就已經受封“靠山王”,再給了兩個份量極重的尚書位置,這是要讓他當首輔嗎?
所以李標等東林黨人,當即就不干了。
“不可,陛下封賞如此之厚,恐惹人非議!”
崇禎笑了笑,
“無妨,朕就是要讓全天下所有的臣子們看看,只要忠心為國,又確實有能力的,朕不吝賞賜!李侍郎,你若是能搞定那些新軍的軍餉,給朕打造出一支鐵血雄獅,朕也封你為兩部尚書!”
聽崇禎這么說,李標等人似乎也無話可說。
不過周道登還是從中抓到了一絲漏洞,
立刻啟奏道,
“敢問陛下,新軍建成的時限是多久?”
崇禎看向魏忠賢。
“三個月!三個月后,新軍初具戰力!”
周道登等人一聽,就感到魏忠賢不“知兵”!
一支軍隊的打造,沒有兩到三年想都別想,怎么可能三個月成軍?
“到時候如何檢驗戰斗力?”
魏忠賢略微一想,
“對上朝廷精銳部隊,新軍以一敵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