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樹的音樂異想世界:用音樂治愈疲憊的靈魂
- (日)村上春樹
- 2566字
- 2024-12-10 09:21:17
為什么收藏模擬唱片
村上春樹
因為收藏唱片是我的興趣,所以近60年來我經常光顧唱片行,與其說是興趣,不如說是類似“宿疾”。好歹我也是筆耕之人,卻對書籍沒這么執著。對于唱片,雖然承認這一點有些羞恥,但我的確頗有些執著。
我一直以來主要收藏的是爵士樂唱片,但從很久以前就喜歡古典音樂,所以多少也會搜集,只是喜愛程度不及爵士樂。每次逛二手唱片行,都會先大致瀏覽一遍爵士樂專區,發現沒什么吸引人的貨色時,便移步到古典音樂專區,一旦看到有趣的唱片就會買(不然空手回去,總覺得頗落寞),所以我的古典音樂黑膠唱片大抵是這樣搜集來的。我家現有的黑膠唱片大概七成是爵士,兩成是古典音樂,搖滾、流行樂占一成。如果是CD的話,比例就不一樣了。
那么,我都是買些什么樣的古典音樂黑膠唱片呢?演奏家與作曲家當然是遴選基準,有時是因為封套設計很棒而買,也會純粹基于“便宜”這理由而購入。但不像爵士樂那樣出于“我要完整收藏這位演奏家的作品”的目的而有系統、有計劃地購買,多是逛到、看到就順手買了。
不過,我對于所謂的名盤沒什么興趣。因為經驗告訴我,世間的評價與基準有時(常常)不適合我,所以我的一貫做法是以適當價格,盡量便宜地購入那種“姑且聽聽看”好像頗有趣的唱片。不喜歡就處理掉,喜歡就留下來;比起別人的評價,我更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個人喜好為優先考量。我對于善惡、好惡的判斷有時可能有誤或是不恰當,但至少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我想應該不會。
所以我收藏的唱片類型相當多樣,幾乎看不到什么一貫性。不過,還是會靠一個基本的“喜好”來挑選就是了。好比最近發現我家只有幾張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的唱片(而且都是協奏曲),自己也覺得頗驚訝,倒也不是刻意避開富特文格勒,只是非常自然地沒有想伸手拿來聽吧。或者說,是敬而遠之吧……這么說來,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卡爾·伯姆(Karl B?hm)的唱片我也只有幾張而已。反倒像是托馬斯·比徹姆(Thomas Beecham)、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阿德里安·鮑爾特(Adrian Boult)、伊戈爾·馬克維奇(Igor Markevitch)、費倫茨·弗里恰伊(Ferenc Fricsay)、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等指揮家,我擁有不少他們的唱片。
古典音樂唱片中,也有那種喊到天價的“稀有盤”。我對這種東西沒興趣。我認為,一張唱片即便沒什么收藏價值,只要內容不錯就行了,或是包括封套在內,“樣子”好看也行。但要是爵士樂的話,姑且算是收藏家的我就很在乎是不是初版唱片(母版),還有封套折損程度、盤質狀況之類的細節。但是對于古典音樂唱片就沒這么講究,比起搜集稀有盤,努力翻找放在特價箱子里的貨色可是有趣多了。
我對古典音樂唱片的封套設計可是相當講究。就我的經驗來說,不少封套設計很迷人的唱片,內容也莫名精彩(爵士樂也是如此),所以我時常連內容是什么也不知道,純粹被老舊的唱片封套所吸引而購買,然后反復聆賞。“怎么會把那種唱片當成寶貝在聽啊?”或許一般(正經八百)古典樂迷會對我的行為深感驚訝、不解吧。
本書主要介紹的是“不知不覺間攢起來”的唱片,所以充其量就是一本講述個人偏好與興趣的書,不具任何系統性、實用性目的,沒有“這張是這首曲子的必聽盤”之類的推薦意圖,也沒想炫耀“我擁有如此珍貴的唱片”(我也沒有這種層級的專業知識),只是從架子上偶然買來的唱片中,抽出自己感興趣的作品,用一種“你們看,還有這種東西哦”的態度讓大家看看而已。這些唱片幾乎都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半個多世紀之前灌錄的塑膠制純黑唱片。
要說這樣的書有什么助益,我只能老實回答:“呃,也許還真沒什么助益。”但我猜測(希望)若是喜歡古典音樂的人翻閱,光是看到封套設計就有一定程度的親切感吧。我有時會怔怔地坐在地板上一個鐘頭,拿起一張張喜歡的唱片,欣賞封套,有時還會嗅嗅味道,光是這么做就讓我心情嫻靜。
因為新專輯幾乎不使用模擬錄音手段,所以買CD就行了。無奈的是,就算直盯著CD塑膠盒,也沒有因此覺得幸福(互聯網上的那些就更別提了)。相較之下,黑膠唱片里棲宿著它獨有的氛圍。這氛圍有如充滿鄉土氣息的溫泉,從深處逐漸療愈我的心。
我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黑膠唱片到底哪里好?”要我說的話,黑膠唱片的首要優點就是只要勤于保養,音質就會變好。不厭其煩地擦拭干凈,就能確實看見(應該說,就能聽見)音質提升。我稱這是“唱片的報恩”,至少CD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所以只要有空,我就會努力保養唱片。對我來說,便宜購入滿布塵埃的老唱片,盡量擦拭干凈,可是比任何事都令我開心。
第二個優點是只要有音響設備就能提升音質,比如換唱針頭、調整唱臂、弄好絕緣體、換一下機器的配置等,我們可以靠自己的雙手操控音質,不像CD播放器,基本上買來就是個黑盒子,沒有親手操控的余地(我認為),不過,保養唱機既費工又花錢,所以是個行有余力才能培養的興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有此覺悟。
以一句話來說,“黑膠唱片是那種只要悉心對待,就會有所回應的東西”。如此人性十足的信賴關系讓我著迷。
還有,唱片封套比CD大多了,它的尺寸很適合拿著欣賞,這也是我喜歡的一點。光是欣賞喜歡的唱片封套,就能從另一個入口進入里面的音樂世界,或許是我對于物體的樣貌過于執著,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嗎?只能如此厚臉皮地說服自己。畢竟人生啊,到頭來不過就是累積些沒什么意義的偏見。
不過,黑膠唱片的缺點就是不夠輕巧(早期的唱片格外有分量),需要有地方存放。我家大概有15000張唱片(大概這么多吧。沒數過),所以關于如何存放一事總是會被家人抱怨。即便買了又賣,但不知為何,數量還是不斷增加。每次看到值得收藏的唱片擺在特價箱子里,等待有人青睞,也許是不忍心,總是懷著“幫助烏龜的浦島太郎”般的心情,出手買了。所以,這種心態與其說是興趣,不如說是“宿疾”吧。
雖然本書基本上介紹的是模擬錄音的黑膠唱片,但也會破例提及CD的演奏作為參考。總之,我平常的聆賞習慣大概是黑膠唱片與CD各占一半。
為什么沒有布魯克納?為什么沒有瓦格納?或許會有這樣的質疑與不滿,但本書是以我家“現有的黑膠唱片”為主來書寫,所以就各種意思來說,存在著個人偏好。當然也是因為碰巧找不到饒富趣意、適合介紹的老唱片,所以絕對沒有蔑視布魯克納、瓦格納的意思。
其實我還有很多想介紹的唱片,但擔心再介紹下去就沒完沒了,所以暫且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