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爾斯普通心理學(第13版)
- (美)戴維·G.邁爾斯 (美)C.內森·德沃爾
- 1083字
- 2024-12-10 16:55:28
第2章
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神經和激素系統
生物、行為和心理
可塑性
神經交流
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
探索的工具、較古老的大腦結構和邊緣系統
探索的工具:檢測大腦
較古老的腦結構
邊緣系統
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的結構
大腦皮質的功能
批判性思考:我們真的只使用了10%的大腦嗎?
對損傷的反應
割裂的大腦
兩位移植外科醫生,意大利的塞吉爾·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和中國的任曉平,聯手創建了一個國際團隊,開啟了一項大膽的醫療冒險——頭部移植(Kean, 2016; Ren & Canavero, 2017; Ren et al., 2019)。頸部以下高位截癱的王煥明(音譯)自愿加入,將自己功能健全的頭部移植到一名身體功能正常的腦死亡患者身上。
一些人認為這樣的實驗“既魯莽又可怕”,是科學家的某種“可怕幻想”(Illes & McDonald,2017; Wolpe, 2018)。但我們要先暫時忽略這一實驗的倫理問題,忽略其估計高達1億美元的實驗成本,也忽略將頭部神經與脊髓神經精確連接的不可能性,簡單地設想一下:假如這個手術能夠成功,大腦保持不變而換了一具身體后,王煥明還是王煥明嗎?他術后該回到哪個家里去?假如過去的王煥明是個技藝高超的樂手,新的王煥明是否會保留這一技能呢?還是說,這取決于新身體的肌肉記憶?假如他(假設新身體是男性)后來有了孩子,出生證明上的父親應該寫誰呢?
21世紀的大部分人認為(不知道你是否也如此認為),即使有了新的身體,王煥明仍然是王煥明。他們相信,大腦由基因所設計,由經驗所雕琢,它成就人的身份認知,賦予人思考能力,沒有大腦就沒有思想。
我們的確是活著的大腦,但更多的是活著的身體。一切心理學都同時是生物學,對于如今的心理學或本書而言,這一原則至關重要。人的每一個想法、每一種情緒乃至每一次沖動,都是生物學事件。人是在用身體去愛,用身體去笑,用身體去哭,沒有身體的存在,想要思考、感受或行動就如同想要跑步卻沒有腿。沒有身體(基因、神經系統、激素、外表等)的存在,人就真的什么都不是。此外,人的身體和大腦既會對人的經驗產生影響,也會受經驗影響。在本書中,你會學習到許多生物學和心理學之間相互作用的例子。
你也會在本書中看到,我們人類有著相同的基本生物設計。然而,由于個人基因、經驗、文化傳統以及教育的不同,人類彼此之間存在差異。人的特質和行為來自先天和后天的相互作用。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會影響我們的血壓、激素和大腦。在從襁褓到墳墓的過程中,我們的生命機理會隨著行為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心理的生物學基礎。我們將從小處著手,從神經細胞到大腦,自下而上地開始學習,但我們也將自上而下地討論行為和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機理。或許你早就聽人說過,生活會改變人,在這里你會再次聽到類似的話:后天能作用于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