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這篇古文我只能受教于第一段,后面的就不復制粘貼了,也看太懂,就這第一段即便看了譯文,我也有望文生義的想法在。起因是我刷評論時看到“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這句話,然后搜索了全文。
先通過網絡知曉人生萬象,方有閱讀時那一瞬間的感念,再結合我如今的體會。相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算不算一種知行合一的路徑。
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我可以有很多角度問題論證自己以前躺平的正確性,但我現在無需這樣做就能證明若我按父親的步調走到現在,以現在的經濟形勢他的“生意夢”肯定是崩的。
我能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的命運已經是算是好的結果了。
能夠理解自己的命運是一回事,但這些天的辛苦與乏味也確實難挨。心理已經做好準備,主要是躺平太久,身體還沒鍛煉出來,畏難的情緒是有的。真的擔心以后的自己寧愿不知曉這一切,接受無知麻木的生活。
還是放不下對故事的構思,靈感的尋求,但想象中的畫面要么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通過我的輸入落到實處;要么就是自我感覺太美妙了,放在這里有點糟蹋了。
思來想去又只能關注現實了。
前幾天村里一個和我差不多同齡的男性因病去了醫院,還是重癥,聽說是救過來了。好幾天沒見他在村里的身影了,最開始那個按從山坡往下干柴的日子常見他放羊來者。
往現實主義去描寫,其實可以詳細的描寫下他的,多少能側面展示一下現狀。
唉。
多說好像無益,我能寫的就我自己和我這些人認知的人……
村里家家戶戶的房子看著挺新,可就是少了份熱鬧。
或許是因為冬天太冷了吧!
昨天早上買的感冒藥吃了幾次似乎沒見好轉。
生活無論怎樣還過的下去,可是這種寫作方式真的不能一直持續下去。
前面幾章有些文字段落都是之前草稿箱標題內容,要不然一天一千字的任務應該已經斷了。
真不是沒什么可寫,挑挑揀揀能寫的也就這么點東西了。這種困境一時半會也解釋不清楚,也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傾訴的。一方面覺得憋在心里也太難受,一面又因為自己心里有這些思緒而寬慰。
有些問題不能因為客觀因素也掩蓋了我主觀的懶惰,起碼現在不行了。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寫不出具體的人在具體的場景里說具體的話。似乎某種念想,某種感覺在我這沒有特殊性就不值得被記錄或者被塑造一樣。
一個人的日記,一群人的生活。
腦子有點亂,在思考文字的意義。
只能這么說了——我在構思的故事會用到這個思考的結果,可我好像一時半會解答不出來。
今天從網上看了一個問答“文科消亡成為全球性浪潮……”。粗略的看了些其中的文本,腦海里思考的東西能說只剩下兩個詞“文字”“歷史”。
做個思想家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