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16年后的體會
- 汶川地震之一個人都不能放棄
- 舊城老歌
- 1308字
- 2024-12-06 00:43:33
后期不僅僅是我,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治療,新兵居多。畢竟這次的地震帶給我們的陰影還是很重的,就如同我在書里說的那樣,只有和你一起親身經歷的人才會體驗到那種痛苦。已過16年,愿逝者安息!
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16年!這16年以來,都能從互聯網上看到社會各界人士都表達了自己對地震災區的援助與心意,我們作為解放軍子弟兵應擔負的行為都很直接的說明這一點。
在震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全國人民都心系汶川,媒體、志愿行動都充滿了激情。而今,16年過去了,我們對此的關注漸漸被新的熱點所取代,這是現實問題。
此時的援助行為也慢慢地漸變為一
種承諾、一種責任、一種義務···
作為已退伍的老兵只能以所見所聞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當時的心態。
首先,對于我自身來說:當災區救援成為一種日常工作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將其納入到正常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如何在先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新的工作?這些都是當時不可能考慮到的。
先前的在災區留下的一些不好的記憶在一種應激狀態,其行為也深深的打上了這種應激的烙印。將我生活的方式與心情從應激狀態轉變為一種常態,需要我們的智慧。比如,許多的災后居民在網絡上都坦言,當時的環境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陪伴、更多的是去希望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在一起…這種坦言透露出了人最真實的感受和感情,不需要太復雜,其實很簡單。
其次,作為此次地震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以及救援者,該如何面對這種轉變呢?
作為地震救援任務的經歷者深刻能夠體會災區居民,需要的不僅僅是面對這種外界關注的改變,還得面對這種轉變時機所同時發生的更多的現實問題的涌現:如板房、物資的分配,如今后的生計問題尤其受傷人員的,如那些喪親的家庭如何面對失去親人的日子尤其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兒童與那些失去對方的夫妻·這些現實問題會讓任何遭遇的人頭疼,更何況是遭受了如此巨大喪失的人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而那些災區居民,要知道這種憤怒的情緒,要理解這種憤怒的情緒。在任何時候,寬容都是一種美德,寬容自己寬容他人,盡量不要將這種憤怒轉化為一種指責與攻擊,從而讓憤怒恣意傳播。在有條件的地方,在感受到憤怒而無法自我紓解的時候應及時去心理援助工作者那里尋求幫助。
一些人回來后會更加寬容、關心他人;也有些是負面的有害的,如一些人會變得繁忙煩躁甚至抑郁。任何參與了援助行動的個人都會出現這些變化,包括英雄人物。也尤其是這些英雄人物和公眾人物,他們所承受的比常人更多,在當下的受關注程度的變化時期,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作為一名參與了抗震救災人員,我們會在從災區回來接受了心理治療并非是我們愿意的,而是應激反應和狀態下的無助。
在這里,我也建議其他行業的援助志愿者,也可以這么做。當經過這些集體活動之后,仍不能紓解內心感受的人士,可以嘗試尋求親人朋友的支持,在這些仍覺得不夠的話,可以嘗試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在這里,我也真誠地祝福災區人民以及和我一樣有心理障礙的人士身心健康,讓地震后的救援經歷成為自己人生中美好的回憶··
上面僅代表個人觀點,可怕的不是損失了什么,而是心理的創傷沒有得到及時止損的才是最可怕的。
我沒有參與災后重建工作,所以大體也祝愿災區人民能保持著死者已逝,生者堅強的心理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