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二線隊員在積累底蘊以求未來突破,北冰洲隊的主力隊員們則是各有各的難處。
自從J打通經脈完成陰陽調和后,不僅戰力大幅增長,更是讓國術修為跨越罡氣境直至見神不壞境界。
配合陰陽互濟帶來的巨大增幅,單論徒手格斗戰,J甚至連張麗都可以拖住數分鐘,當然,是兌換悟空技巧前的張麗。
而從劇情世界回歸后,楚浩將十二都天傳授給了全隊所有人,其中自然也包括J。
楚浩為他挑選了帝江相彌補當下的機動性不足,還額外傳授了國術后續境界的修煉方法與諸多竅門。
“見神不壞并非國術的終點,后續還有三大至高境界,凝練穴竅、血肉衍生、打破虛空?!?
“我不知道你最終會在國術一途上走多遠,但是眼下卻是可以配合你對于內力的修煉,凝練穴竅境界與帝江相也能有所配合?!?
一番指導后,J暫且放下了大悲賦,開始專心修煉國術和十二都天起來,有了菩提樹的悟性加成,過往難懂的各種奧義都迎刃而解。
加上基因鎖第二階對于身體的掌握提升,J在極短時間內修煉帝江相到了筑基層次,并在兩年時間內成功結丹。
同時國術也堪堪摸到了凝練穴竅的門,或者說,在楚浩和張麗的指點下成功凝練了三百六十五穴竅中的第一個。
九陰九陽、國術、十二都天,三系同修讓他的戰力很快超越了四階初級,甚至連四階中級都不是終點。
根據楚浩的規劃,接下來以八卦符文替代武道意志,再以能量循環促進帝江相修煉,可以在不觸碰心魔、心光的情況下一路通途到達臨圣戰力。
然而J還是拒絕了楚浩的好意,他因為自身的執拗踏上了內力之路,更是九陰九陽并舉一路修行至陰陽互濟,只要再融匯大悲賦即可得九陰九陽天地大羅章。
一路求索已經到了最后一步,J實在是不想就此放棄,他將之前花費A級支線強化的大悲賦從心底翻出運轉起來,然后就明白了為何行百里者半九十。
大悲賦,全稱《天地交征陰陽大悲賦》,是一本極其陰沉、可怕、邪門的秘籍,傳聞此書成時天降血雨、野鬼哭嚎。
J在強化時就隱隱約約感到從魂魄中傳出的陰冷感,也從主神處得知這門武功分為七個部分,若非九陰真經達到九陰歸元層次,九宮大穴分割后定是寸步難行。
J當時只以為是和原著《天涯明月刀》所說一樣有七種魔門招式,然而此次一運行就發現根本不是一回事,這七部分居然是自己的靈魂。
更讓他詫異的是其中居然有大量殺人煉魄、噬魂煉神、屠戮煉心的知識,極其不解的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又找上楚浩請教。
“教義中有七宗罪,東方文化中有三魂七魄,其中三魂為靈魂、元神、真靈,其余七魄則是依附肉身的精氣神?!?
“煉精化氣,練氣還神,大悲賦本質上是要以七魄養三魂,以此不斷提升靈魂本質,最終點亮心靈之光?!?
“這其中就是順逆雙路,順之一路就是秘籍中記載的采生折割之路,一路殺人煉魂吞噬,順應自己的欲望、訴求,再從中找到本心和界限,自此點亮心光?!?
“逆之一路,也就是念夕空所說的逆練大樂賦,則是正好反過來,不是禁欲、拒絕欲望之類那么簡單,而是凡事問本心。”
J正聽的滋滋有味,就沒了下文,他呆愣了半晌,下意識追問了一句,“然后呢?”“什么然后?”“就,問本心,然后呢?”
“對啊,問本心,你還要什么然后?。俊背瓶碕還在呆愣,這才又補了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按自己本心行動,不問果只問因。”
看J似懂非懂的樣子,楚浩繼續多解釋了兩句,“本心和欲望不同,本心的是自己的人格和三觀,而欲望來自于自己的本能訴求?!?
“一個人看到了稀釋珍寶起了貪欲,他選擇去搶,這是貪欲,選擇忍耐后不舍的離開,卻也不是本心,因為這是在害怕觸犯法律,更害怕觸犯了法律的懲罰?!?
“那么什么才叫遵從本心呢,是這個人立刻問自己,為什么想要?以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果自己需要,那么自己到底為什么需要它?”
“一次次問心,一次次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將七魄連同你體內陰陽互濟的內力糅合后吸收,勾連三魂將之合一,心光立成?!?
J說實話還是有些茫然,哪怕菩提樹對于悟性的提升讓他理解了楚浩話中的含義,但是他依舊感覺無法理解。
過往無論是修煉內力,還是學習功法,他哪怕面對再難學習的知識,依舊能感覺到自己是在不斷和真實無虛的存在打交道。
然而眼下這種做法就顯得……太過于虛無縹緲以至于虛假的程度了,如此不斷問心、領悟、思考真的有用嗎?
而在J自造苦吃自我糾結的時候,阿瑞斯則是在不斷研究龍尸和龍魂,打算以此突破自己原有的亡靈法師的極限。
在反復研究后,阿瑞斯確定亡靈構造學確實是一條出路,但是這條出路艱難無比,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我的技能來自于血脈中的本能,主神兌換只是讓我省去解鎖、回想、領悟血脈能力的時間,但是依存過往血脈的基底架構并沒有改變。”
“這些技能是傳承、是本能,卻始終不是完完全全屬于我的知識,我是使用者,卻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使用者而已?!?
“因此我其實也有順逆兩路,第一種,繼續提升血統,無論是吃天材地寶還是主神強化,繼續提升自己的血統,自然也可以繼續獲得各多傳承?!?
“第二種,主動去研究知識,從最基礎、最原始的部分開始,一點一點的將過往的傳承化作自己掌握的知識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