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體系研究
- 周俊
- 1444字
- 2025-01-02 10:17:29
三、創新與不足
本書主要的創新之處在于:
第一,從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融資體系。從靜態角度明確了三大融資渠道的各自定位,分析結論顯示國際援助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主要作用是引領其他資金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其重點在于對不發達國家基礎設施的率先支持和對具有瓶頸作用的基礎設施的支持,而不在于為基礎設施提供大量資金;開發性金融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主要作用是動員其他資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發揮融資組織作用。從動態的角度發現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不同階段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不同階段,其融資體系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在基礎設施項目的前期(項目選擇、評估、孵化階段)應該以國際援助融資為主,開發性金融為輔助;而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國際援助資金和開發性金融資金應該適時撤出,以私人資本融資為主。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前期,基礎設施融資應該以國際援助融資和開發性金融融資為主,中后期應該以私人資本融資為主。
第二,構建了新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分析框架。在結合現有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融資渠道選擇—融資渠道分析—互動關系分析—體系構建”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體系分析框架。本書對照現有融資理論對適合“一帶一路”的融資渠道進行了選擇,并按照“融資動力、融資來源、融資方式、融資重點”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然后著眼于體系內部各融資渠道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分析,最后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構建整體體系,為融資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框架。
第三,對影響“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體系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在國際援助融資渠道方面,本書通過使用Aid Data數據庫實證分析發現,在2002—2016年中國的國際援助中,基礎設施類援助對受援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中國在基礎設施水平較低的國家開展的國際援助對受援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得出了應該優先開展基礎設施類國際援助,以及優先對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的國家開展國際援助的結論。在私人資本融資渠道方面,本書通過使用世界銀行PPI數據庫對1996—2018年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影響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的因素主要是多邊開發銀行的參與、國際援助的帶動、國家法治水平和市場規模等,其他宏觀經濟質量的影響并不明顯。
本書同時也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由于時間和篇幅限制,本書沒有對私人資本融資渠道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而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忽略了不同私人資本融資渠道之間的差異,對私人資本融資的指導性還不夠強。同樣,出于研究內容篇幅的考慮,本書主要依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對適宜的融資渠道進行了取舍,進而重點研究選取的融資渠道的合理性、融資重點等問題,而對已經舍棄的融資渠道沒有做更為深入的合理性分析。
第二,由于中國對外援助數據的嚴重缺乏,本書采用了該研究領域常用的Aid Data數據,但這一數據從采集方法就存在一些缺陷,可能存在重復計算,同時沒有區分開發合作和國際援助之間的區別,將一些商業銀行融資也劃分在其中,這可能導致一部分數據失真,從而削弱了實證研究的解釋力。
第三,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以三大主要融資渠道為主,而對風險、政策、市場、中介服務、監管合作等融資支持體系缺乏足夠的關注。這是由本書選取的研究視角導致的,也使得這一融資體系還不夠完善。肖鋼撰寫的《制度型開放——構建“一帶一路”投融資新體系》則從融資支持的角度展開,可以成為后續研究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