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的旅程,我又一次開啟了探尋非遺的奇妙之行。這一次,目的地是一片廣袤的草原。
剛踏入草原,那股帶著青草香的清新空氣便撲面而來。遠處,傳來陣陣悠揚的馬頭琴聲,仿佛是草原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順著琴聲走去,只見一位身著傳統蒙古族服飾的老者,正坐在蒙古包前,神情專注地拉著馬頭琴。那琴弦在他的撥弄下,流淌出的音符或激昂如奔騰的駿馬,或婉轉似潺潺的溪流,將草原的遼闊與壯美、牧民們的豪情與柔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便是草原上傳承已久的馬頭琴技藝,它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演奏,更是牧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伴隨著他們度過一個個日出日落,見證著草原上的悲歡離合。
與老者交談后得知,馬頭琴在這片草原上已經流傳了數百年。過去,在那達慕大會等重要的節慶活動中,馬頭琴手們總會齊聚一堂,用激昂的琴聲為盛會增添熱烈的氛圍。老者還熱情地向我介紹了馬頭琴的制作工藝,從挑選上等的木材,到精心雕刻琴身,再到調試琴弦,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牧民們對這門技藝的熱愛與敬畏。看著那一把把精美的馬頭琴,仿佛能看到它們背后無數個日夜的匠心獨運,承載著草原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離開蒙古包,不遠處傳來一陣熱鬧的歡呼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年輕的牧民們正在進行傳統的摔跤比賽。這摔跤可不同于尋常的比試,它是草原上一項極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搏克。
搏克選手們身著特制的跤衣,腳蹬蒙古靴,個個精神抖擻。他們在比賽前會先繞場一周,展示自己的威武身姿,然后相互行禮,便開始了激烈的角逐。選手們的動作迅猛而有力,每一個招式都蘊含著技巧與力量的完美結合。一旁的觀眾們則不停地吶喊助威,那歡呼聲在草原上回蕩,讓整個氛圍更加熱烈。一位年長的牧民告訴我,搏克在草原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不僅是一種體育競技,更是培養牧民們勇敢、堅毅品質的重要方式。在過去,優秀的搏克選手可是備受尊敬的,他們代表著草原的榮耀。
繼續在草原上漫步,我發現了一個小巧的氈房,里面飄出一股淡淡的奶香。走進氈房,只見一位蒙古族老阿媽正在制作傳統的奶制品——奶皮。桌上擺滿了新鮮的牛奶,老阿媽先將牛奶倒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期間不停地攪拌,防止牛奶粘鍋。待牛奶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奶皮后,便用特制的工具將奶皮輕輕挑起,放在一旁晾干。老阿媽邊做邊說,奶皮在草原上可是很受歡迎的美食,它富含營養,口感醇厚。制作奶皮的技藝也是代代相傳,每一片奶皮都凝聚著牧民們對生活的細心呵護和對傳統美食的執著堅守。
從草原出來后,我來到了一個深山里的少數民族村落。在這里,我邂逅了一項神秘而古老的非遺——水書。
走進村落,尋著隱隱約約的誦讀聲,我找到了一間古樸的木屋。屋內,一位身著民族服飾的老者正對著一本看似奇特的書冊,口中念念有詞。那書冊上的文字形狀怪異,與我所熟知的漢字大不相同。這便是水書,一種古老的水族文字。老者告訴我,水書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記錄著水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過去,水書先生(掌握水書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負責解讀水書,為族人提供各種指引,比如婚喪嫁娶、農耕漁獵等方面的事宜。
看著老者認真解讀水書的樣子,我深深感受到了這門非遺的神秘與莊重。然而,如今懂得水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這也讓我意識到,非遺的保護刻不容緩。
在村落的另一處,我又見到了傳統的染織技藝。幾位婦女正坐在溪邊,將一匹匹白色的布料放入染缸中。她們采用的是天然的植物染料,如板藍根等。先將植物染料采集回來,經過加工處理后制成染液,然后把布料浸泡在染液中,通過多次浸泡、晾曬等操作,使布料染上美麗的顏色。一位年輕的婦女笑著說,這種染織技藝在村里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人了,染出的布料既美觀又環保,過去家家戶戶都用這種染過的布料制作衣服、床單等生活用品。
隨著對非遺探索的深入,我越發看到了它們在現代社會面臨的種種挑戰。就像水書,因為時代的變遷,其傳承出現了斷層,年輕一代對它的了解和學習意愿不高。而染織技藝雖然有著自身的特色,但在市場競爭中,也面臨著被現代工業印染技術沖擊的問題,因為現代工業印染可以大規模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不過,也有讓人欣慰的地方。越來越多的文化機構開始關注這些小眾的非遺項目,比如有專門的博物館開始收集、展示水書等珍貴的非遺文物,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它們的存在和價值。同時,一些非遺傳承人也在積極嘗試與現代科技結合,就拿染織技藝來說,有的傳承人嘗試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將染織的特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并且通過線上直播等方式,展示染織的制作過程,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又來到了一個古老的小鎮。這里有一項聞名遐邇的非遺——昆曲。
當我趕到昆曲表演的場地時,現場已經坐滿了觀眾。舞臺上的演員們身著華麗的戲服,頭戴精美的頭飾,正以細膩而優雅的動作、婉轉的唱腔演繹著經典的昆曲劇目。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仿佛將觀眾帶入了那個古老而美好的時代。昆曲,作為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之一,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它的唱詞優美、表演精湛,曾經風靡一時。
表演結束后,我與一位昆曲演員聊了起來。他說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是中國戲曲文化的瑰寶。然而,在現代社會,昆曲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比如年輕觀眾群體相對較少,市場推廣難度較大等。但他們這些昆曲演員們依然在堅守著,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比如開展昆曲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昆曲,了解它的魅力。
在小鎮的另一個角落,我還見識到了傳統的木雕工藝。走進一間木雕工作室,只見一位木雕師傅正坐在桌前,全神貫注地雕刻著一塊木頭。他先用鉛筆在木頭上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然后拿起雕刻刀,一刀一刀地精心雕琢。他的動作嫻熟而穩定,不一會兒,一個初具雛形的木雕作品就出現在眼前。木雕師傅說,木雕工藝在這個小鎮上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人了,過去,木雕作品主要用于裝飾房屋、制作家具等?,F在雖然市場對木雕作品有一定的需求,但同樣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成本高、制作周期長等,導致木雕師傅們的收入并不理想,影響了這門技藝的傳承。
隨著我對非遺的一次次邂逅,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非遺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璀璨星光,它們在歲月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盡管它們在現代社會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只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創新的傳承方式,提高非遺的社會關注度和市場競爭力,那么這些非遺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繼續綻放光彩,成為我們民族文化永遠的驕傲。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遺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它們將繼續書寫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