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話,郭冰早早就起床洗漱好了,將昨晚王德勝硬塞給她們的地瓜帶上,急匆匆地往王家走去。
一路上不少早起下地的農民與工人手里拿著饅頭地瓜邊趕路邊啃著,郭冰都有禮貌的向眾人一一問好。
很快,她來到王建成家門口。輕輕敲了敲門。
王德勝與李四妹也早早起來了。
李四妹問了一聲“是誰?”,邊把門打開了。
當她看到來人正是郭冰,手上還拿著幾個熱騰騰的地瓜,心里更是對郭冰充滿了喜愛。
李四妹立刻拉著郭冰的手,讓她快點進門。
郭冰也順勢將手中的地瓜遞給李四妹,嬌羞的說道“李阿姨,這是昨晚的地瓜,太多了我們吃不完。想著你們應該還沒吃早飯,就拿了些過來。”
李四妹接過郭冰遞來的地瓜,心里暖洋洋的??诶锊蛔〉恼f道“真是謝謝你了,剛好我們還沒做早飯,進來一起吃吧。”
說著,就將郭冰迎到飯桌前,她朝里屋喚了聲“老頭子,小冰給咱們送早飯來了,快出來吃?!?
聽到李四妹的叫喚,王德勝和王建成立刻從里屋跑了出來,還有點爭先恐后的感覺。
不等郭冰說話,王德勝也殷切的說“真是謝謝你了小冰,大老遠的讓你給我們家送早飯。建成,你以后要多多幫助小冰才行?!?
郭冰被他們弄了個大紅臉,她連忙說道“王大叔,以后還要麻煩您們倆老幫我照看小博,有什么做錯的盡管罵他打他都可以的。”
幾人又說笑了一陣,見天也開始亮了,王建成與郭冰各拿上一個大地瓜就往工地方向走去。
一路上,兩人的距離漸漸縮小,有那么一瞬間,王建成就要拉住郭冰的手,卻突然有人經過,嚇得兩人又立刻拉開了距離。
就這樣,兩人分分合合的,很快就來到了工地。
只見昨天來的工人已來得七七八八,那幾名下水的工人好像還不見蹤影。
又過了十來分鐘,縣委縣政府的領導終于來了。
“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縣委縣政府已經明確了修橋的方案,以后還是讓何年初先生指導,直至修橋完成?!?
“壞消息是,陳工與昨天下水的工友因感染風寒,需要休養。今天我們要趕一下進度,辛苦大家了。”
現在碼頭上的領導將兩則消息告訴眾人,不由得令一些人心里產生恐懼。
因為,他們挖出了城皇龍母廟的石碑,河堤又突然決堤,下水的工友和監工陳工又突然生病。
這種種跡象讓思維固化的眾人不由得浮想聯翩。
縣委領導見工人們都在議論紛紛,還透露出一些不安的情緒,他清了清嗓,雙手壓了壓。
“各位不要亂想,只是正值寒冷加上落水的工友保溫不及時而導致感染的風寒,休養一段時間就沒事了。下面大家就按照何年初工程師的指導開始工作吧。”
說完,也不理會眾人,徑直離開了工地。
何年初望著縣委領導離開的身影,不由得搖了搖頭,他對底下的工人們說道“對不起各位老鄉們,昨天的確是我的失誤令我們的工友受到了驚嚇與傷害。昨天經過與縣委領導的會議討論,我們將施工方案重新規劃了一次。這個方案優先考慮老鄉們的安全,其次才是進度問題。”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的修建方案?!?
何年初將最新的方案跟眾人細細說出,重點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早點完成橋梁的修建。
聽完何年初的方案介紹,工人們按照重新分工,立刻重新充滿干勁。
因為這不單單影響著他們的生活,還是造福后代的重要工程。
工地立刻恢復了熱火朝天的景象。
經過方案的改良,人們利用渡船與漁船將用作橋墩的木樁運到河面之上。
再利用兩艘相連的渡船將簡直吊架架到對應的位置,使木樁能輕易的垂直于水面,好讓它插進河床。
就在一切準備就緒,幾名工人拿著巨大的錘子爬上木樁進行敲擊之時,意外還是發生了。
現在還風和日麗的河面,突然變得湍急。
讓原本在河面上相對平靜兩艘相連的漁船突然上下搖晃起來。
船上的工人與船夫一時間被晃的頭暈目眩。
其中一名約莫四十來歲叫做李招弟的女性船夫大喊起來“龍母娘娘發怒了,龍母娘娘發怒了,大家不要再搞了!”
何年初見此情景不由得心里又是一跳,一股不詳的預感涌上心頭。
他立刻朝河面上的工人喊道“各位先別著急,麻煩船夫先把船開回來,等平靜了再開工?!?
不等他把話說完,兩艘渡船上的船夫早已將船往岸邊劃來。
等他們上岸之后,那名叫做李招弟的船夫立刻緊張的說道“都是你們,為什么不先把龍母娘娘安頓好再開工,這不純純找死嗎!”
說完立刻將綁在她船上的繩子解開,讓工人們將簡易木架子拆了,駕著她的船往對岸開去。
說來也奇怪,當他們放棄打樁以后,河面又恢復了平靜。
當看到河水恢復平靜,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也紛紛表示要先把石碑安頓好再回來開工,他們丟下手里的工具匆匆離開了。
何年初見工人們都不同意現在動工,他只好將情況與縣委縣政府匯報。
聽完他的匯報,縣委縣政府也只好順應民意,在離建橋河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簡易小廟,好讓人們能燒香禱告。
于是,在小廟建好之后,河面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河水泛濫了。
人們每天上工前都要在廟前禱告一番,以確保不會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就在工程按照計劃順利,完成了前期木樁基礎建設的前期定位之后,接下來就要在木樁里跟外圍灌入水泥,以加強橋墩的結構。
待需要灌裝的水泥準備好將要灌入橋墩之時,又有情況發生了。
只見往木樁內部灌入的水泥,在灌入了整整一百多立方還未見上漲,反而木樁之內卻充滿了河水。
在發現這一奇怪現象之時,何年初親自爬到木樁之上查看原因,但并未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此時,一名五六十歲,自稱有建橋經驗的老大爺找到何年初。
他也不避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何先生,按照我們造橋的習俗,想要橋墩堅固,必須采用打生樁的方法。不然任憑你做再多的事,橋也是造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