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興沖沖地跑回了家,一把推開院子的門,正看到郭冰與李四妹正準備著午飯。
院子的門被突然推開,兩人被嚇了一跳,郭冰懷里還抱著兩人的女兒,嗔怪道“建成,你都不是小孩子了,還一驚一乍的。”
王建成也不理他,徑自問道“我爹在家嗎?有點事想要跟你們商量一下。”
郭冰點了點頭,一手指著內屋“爺爺在房子里跟人談著話,我們等下進來。”
“你們先進來吧,這件事比較重要。”王建成也不讓郭冰和李四妹猶豫,拉著兩人就往內屋走去。
“爹,我有事想要跟你商量一下,這事很重要的。”
王建成推開內屋的門,正看到王德勝與一位中年人談著什么。未等他看清那人是誰,王德勝輕輕地敲了下桌子,背對著他的中年人也扭過了頭。
“是建成啊,剛好,我在跟你爸商量著你到縣委工作的事情,你過來一起聊聊。”
當看到來人正是縣委何書記時,王建成被嚇了一跳,他立刻意識到書記和他爹應該正商量著他進入縣委大院工作的事情。
“何書記,您好,您的到來真是令寒舍蓬蓽生輝。”
“好了建成,不用客氣了,先過來坐著,我們要好好聊聊你的事情。”
聽到何書記的話,王建成快速的坐到王德勝旁邊,身體板直,稍顯拘謹。
何書記看到他那手足無措的模樣,大笑了出來“建成啊,不用這么拘謹,今天我不是以縣高官的身份來的。你爸跟我是多年的好友,聽蘇主任說他想讓你到縣委大院工作,你爸好像不太贊成,你自己覺得如何?”
王建成立刻轉頭望向王德勝,眼神中帶著些許疑問。
“建成,你也長大了,也成家了。按理說成家立業,你是要成為一家之主的人,你自己的事你自己作主吧。”
“只是,你也知道你爹我當年的事,在這官場做事是需要小心謹慎的。我的建議是最好你能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
聽完王德勝的話,王建成低著頭,似在思考著,屋內眾人也未作聲,只是靜靜地讓他思考著。
過了大約10分鐘,王建成臉上掙扎之色漸漸淡去。當他再次抬起頭時眼神中已充滿了堅定之色。
“爹,何書記,我決定了,我想去縣委大院工作。雖然我文化不高,但現在正值禺城發展之際,我也想共享自己的一份力量,讓禺城的老百姓能過好日子。”
聽到王建成的回答,何書記和王德勝的臉上浮現出兩種不同的神態,一時間又再次陷入了沉靜。
王建成見眾人在聽到自己的回答后都沒表態,兩位女眷他已自動屏蔽。他最在意的還是王德勝的態度。
微微沉吟著,王德勝還是開口說道“建成,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官場如戰場,稍有不慎將會萬劫不復,我勸你還是再慎重考慮一下。”
“建成,別聽你爸的,現在是新人事新方法,最需要的就是像你這樣的有志青年,禺城乃至全國的發展就是需要像你這樣的人才。”
聽完兩位長輩的話,王建成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爹,我已經想好了,我要進縣委大院工作。娘和小冰也會支持我,對吧?”
說完,他望向站在門口的郭冰和李四妹,眼神中帶著些許期待。
門口兩人開始還不敢發聲,兩人對望了一眼,最后還是由郭冰鼓起勇氣說道“成哥,你盡管去做你想做的事,我和媽會在背后支持你的。”
“那行,就這樣敲定了,建成你明天到縣委大院找蘇主任報道,具體工作聽他的安排。”
何書記不由眾人繼續猶豫,斬釘截鐵的說道。
將王建成工作的事敲定之后,王德勝讓王建成好好的招待何書記,郭冰和李四妹回去把飯燒好,他自己則跑出去買了幾斤好酒招待了一番。
待酒足飯飽之后,天色已暗了下來。王德勝和王建成將何書記送到門外,已有司機在他家門口等著。
等何書記上車離開后,幾人這才回到房子中收拾東西。期間幾人默不作聲,只是靜靜的收拾著。
郭冰帶著女兒先回屋睡覺了,只留下王建成的父母親與他留在客廳處喝著茶。
“爹,我知道你不想我到縣委大院工作,但是我覺得這次是機遇,是能夠讓我們一飛沖天的機會。”
王建成見氣氛有點低沉,將自己的內心想法說了出來。
“建成,你覺得好就放手去做吧,雖然咱家沒什么背景,也沒什么錢。但是你爹我當年還是有點名氣的,大不了重新來過,不要有顧慮。”
王德勝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淡淡的說道。
他其實沒有懷疑過王建成會進入縣委大院工作,只是想讓他自己說出來。
因為一個人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工作不是強塞給他就行的,要他先有這個目標,才會有持續下去的動力。
“好了,天色也不早了,早點休息吧。明天要精精神神的去報道,不要丟了你爹我的臉。”
王德勝走到王建成的身前,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留下一句話就轉身離開了。
望著父親那稍顯佝僂的背影,王建成心中的倔強與好勝心無比的高漲。他要讓父親知道他的決定是對的,他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
于是,他將東西收拾好,輕手輕腳回到自己的房間,生怕吵醒熟睡的兩母女。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王建成就洗漱完畢,穿上了過年才舍得穿的衣服,擰著幾根地瓜就往縣委大院走去。
一路上趕早班的工人都低著頭,手里拿著饅頭使勁的啃著,腳下不停,生怕遲到。
要知道在那時,雖然電視機、收音機等已經開始有得售賣,但作為交通工具的自行車、摩托車與小汽車那是相對比較少的。
工人階級想要買到一輛自行車還需要花上幾個月的工資,除非是要結婚了,就得準備“四大件”。
這“四大件”包括有冰箱、縫紉機、收音機與自行車。哪家要是湊不齊這幾大件,人家姑娘家還不一定看得上。
于是,大小伙子們紛紛開始進廠打工,就為了這幾大件耗費了不少青春。也有些姑娘家實在是等不起了,也會降低要求只需要一輛自行車。
因為,雖說當時找對象基本都是附近的適齡青年,但難保證工作的地點與居住的地方距離很近。
而且那時人們的平均工資也就10幾塊一個月,一輛自行車就得要上百塊,相當于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了。
而王家雖然是有點關系,但他們家基本還是靠種田賺錢,一年收入也才百來塊,還要養著幾口人。
所以能買得起自行車的,都是一些富商家庭或者稍有實力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