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片區與中心城區的連通讓兩地居民從相對獨立到聯系緊密。
漸漸地以前人們口口相傳的“嫁女不嫁南片區,娶妻不娶南蠻地”,也開始改變。
兩地人們不單單從經濟上,生活上變得緊密,還從教育上,居住上發生了不少的變化。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這座橫跨禺城中軸線的橋梁所帶來的。
盡管在建橋之時發生了種種怪事,也象征著歷史的變遷,象征著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向往。
大排檔中,奶奶將這座橋的歷史沿革向孫子靡靡道來,兩人的早茶也從早上喝到了中午。
看著路上人來人往,車來車往一副繁華的景象,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
在道別了老板之后,兩人緩緩離開了大排檔,沿著橋邊的小路繼續往前走著。
她們今天的目的地將是下一個故事的開始。
小路沿街種滿了五六層樓高的大樹,枝葉茂盛,郁郁蔥蔥。
點點紅花藏在綠葉之中猶如閨中少女令人向往,紅磚鋪設的街道被勤奮的環衛工人打掃的干凈整潔,沿街商鋪的老板向兩人問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小孫子看到路上的小販都認識奶奶,他不由得心生疑惑。
于是他好奇的問道“奶奶,為什么他們好像都認識您?”
奶奶微微一笑“因為他們都是我的‘老戰友’,每個人都見證著禺城的成長,但他們也是被禺城所遺忘的一群人。”
兩祖孫就這樣默不作聲,靜靜地走在這充滿歡聲笑語的小路上,感受著昔日的變化帶來的繁華。
當她們來到一條高樓林立的街道之時,充滿南方特色的騎樓映入眼簾。
騎樓之下,商戶們叫賣著,客人們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一派繁華的景象。
這時奶奶緩緩地說道“你知道這條街的由來嗎?”
孫子抬起頭,疑惑地搖了搖頭。
奶奶也不賣關子,拉著小孫子坐到一旁刻滿了歷史痕跡的石凳上向他細細說道。
那時,正值市橋大橋建成通車,其帶來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再加上由于中心城區作為禺城的門面,但是城市的道路還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
為了加快禺城的建設,熱心的歸國華僑聯合縣委縣政府決心要將禺城的所有中心干道改造一番。
于是,轟轟烈烈的大改造提上了日程。
整個禺城的中心城區道路由幾條縱橫交錯的主干道組成,三縱一橫形成一個“王”字。
郭冰與王建成所在的建筑公司在完成大橋的建設之后,立即再次承擔了這個為禺城改頭換面的工程。
有了建橋的經驗,工人們對改造街道的情況也大致了解了。
幾臺由華僑贊助的挖掘機轟隆隆的駛進了大街小巷,沿路的磚瓦房、茅草房被夷為平地。
打樁機進場,砰砰砰的聲音猶如心跳般跳動著,讓這座沉睡了幾百年的城市再次煥發著生機。
農用拖拉機、小卡車不停地往來于碼頭與施工地點,一包包水泥被打開,混合著砂石與鋼筋迅速地凝固著。
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面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汽車從其上駛過,不時濺起朵朵混合著泥土的水花。
滿天飛揚的塵土消失不見,只留下人們燦爛的笑容。
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整個禺城帶來了不少的生氣與活力。
一些小販在建好的小商鋪中做起了生意,原本在小巷中躲躲藏藏的東西也涌現出來了。
就當改造工程快要接近尾聲之時,建筑隊伍在禺城正中央的主干道上挖掘出了一些特別的東西。
這天,正值人們上工趕集的高峰時期,挖掘機在路中央翻著泥土,為線路管道的鋪設做準備。
這是操作挖掘機的司機在向下挖掘之時,一陣金石撞擊之聲猛地傳遍路上行人的耳中。
初時司機并不以為意,只當做是土內的巖石罷了。
但當他繼續操縱著挖掘機往旁邊移動,將覆蓋其上的泥土翻開。
在陽光的照射下,一塊反射著隱隱金光長寬高約有3米多的堅硬東西正靜靜的躺在土里。
旁邊的工人立刻叫停,一下子就跳進這長寬近4米,深5米的坑中。
工人將覆蓋其上的泥土全部褪去,竟發現這是一塊缺了一角的石碑。
石碑上用金色的涂料刻畫了不少圖案,其上還撰寫了不少的文字。
但當時并不是人人識字的年代,于是工人找來了繼續擔任總負責人的何年初,讓他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當何年初聽到工人的話,急匆匆的趕到土坑邊,在經歷了大橋石碑的事后,他生怕再一次出現同樣的情況。
他毫不猶豫,一個縱身跳進土坑之中,落地之時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
正值太陽當空,石碑上金色的涂料正散發著刺眼的金光。他強忍著被金光刺痛的雙眼,細細的打量著,辨別著其上的文字與圖案。
只見其上用小篆書寫著幾個大字“百越之地,魚米之鄉”,還用金色的涂料刻畫著不少人形圖案。
圖案畫有人們捕魚狩獵、刀耕火種、戰火紛飛等,活脫脫一副發展史畫。
于是何年初立刻聯系何書記,征詢如何處理這塊石碑。
何書記聽聞此事,立刻向上級匯報,得到的答案是等專家到場接管,工程暫停。
經過專家連續幾天沒日沒夜的挖掘,這塊長寬高約有3米的石碑終于展現在眾人眼前。
經過一系列的挖掘與考證,專家最后確認這是古時候北方諸侯來到南方為了展現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所制作的石碑,具有很深的歷史研究價值,也為某些研究作出了印證。
在石碑被挪走以后,工程繼續進行。
經過長達2年的大改造,整個禺城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土主干道都已被堅硬水泥路所替代,也為禺城今后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為了紀念這重要的時刻,也為了感謝歸國華僑為禺城的貢獻。
縣委縣政府決定將以市橋大橋為起點,從南往北開始給各條道路重新命名。
最南邊靠近大橋的堤岸已被改造為水泥路,路寬15米,雙向4車道,賦予了“南堤路”;正中間的道路由于挖掘出了石碑,也象征著禺城將要繁榮昌盛,路寬20米,雙向4車道,賦予它“繁華路”;最北面與鄰縣隔江相對,路寬20米,賦予“隔江路”;正中心貫穿禺城南北的主干道,路寬50米,雙向8車道,賦予“禺心路”。
至此,禺城的道路改造終于完成。